其他

共产党宣言


“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徘徊……”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犹如茫茫黑夜里的一道闪电,映亮了漫长的人类历史。


“五四” 运动前后, 新文化运动在中国大地兴起, 一些进步报刊开始向探索改变祖国命运的国人们介绍 《共产党宣言》, 但都只是摘要性地翻译了部分章节或片断,一直没有一个完整的中文译本。


97年前的今天,首部《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正式出版,填补了这项空白,对中国革命产生了巨大影响。



“陈先生,我终于找到你了。”

“嗯……哦?湖南毛润之?听说你到上海了,我也正想找你呢。”

“先生,衣服?”

“哈哈哈哈哈,真不愧为《湘江评论》的大主编呀,出手不凡,大手笔呀!”


这是1991年拍摄的电影《开天辟地》中毛泽东和陈独秀首次会面的镜头,地点在印刷车间。年轻的毛泽东不小心沾了一手油墨,在陈独秀白西装上按了一个大手印,于是有了上面的对话。随后陈独秀向毛泽东介绍了正在印制中的《共产党宣言》,毛泽东兴奋地连夜阅读,从那时起坚定了“一定要把共产主义请到中国来”的信念……

电影《开天辟地》剧照


  回顾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还有一个人值得我们纪念,他就是《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的翻译者:陈望道。


陈望道,原名陈参一,浙江省义乌人,1915年初东渡日本留学,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学说,1919年回国后,到久负盛名的浙江第一师范学校任教。任教期间,陈望道积极向学生宣传进步思想,倡导各项改革措施,组织了轰动全国的“一师风潮”,成为当时全国学生运动中最突出的事件之一。与此同时,陈望道把自己的名字由原来的“陈参一”改名为“陈望道”,寓意就是展望、探索真理的道路,以此明志。



1920年春,担负起翻译《共产党宣言》历史重任的陈望道悄然回到浙江义乌县(今义乌市)城西分水塘村老家,开始了隐蔽的翻译工作。

陈望道在分水塘村的老家


那时的中国,一边是革命人士紧锣密鼓地筹备建立共产党,另一边是反动军阀互相混争的战乱之景。翻译象征革命火种的《共产党宣言》,要绝对保密,不能出丝毫意外。因此,陈望道选择了老家分水塘村。小山村处于崇山峻岭之中,风景秀丽,而且民风淳朴,极具隐蔽性,在这里开展秘密翻译工作,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考虑到浙江在军阀卢永祥统治下,民生不安,常有乡长保长警察之类下乡乱闯捞油水,陈望道选择了家里大门西侧那间多年失修、网尘密布、矮小僻静的柴房作为工作间。里边放两条板凳,搁上一块铺板当作写字台在泥地上铺几捆稻草,当成凳子,白天靠着窗口透进来的亮光,晚上则封闭窗口,点上煤油灯继续工作。


为了保密,陈望道的一日三餐都是由他的母亲亲自送来。山区的冬天异常寒冷,尤其是夜晚,刺骨的寒风夹带着湿气穿透墙壁的缝隙阵阵向他袭来,他的手脚都冻得失去了知觉,只能靠不停地搓手,给自己带来些许稀薄的暖意。


克服了种种困难,陈望道终于译完《共产党宣言》全文。随后不久,1920年8月,《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在上海正式问世。由于印刷仓促,封面的书名错印成了《共党产宣言》,这个错误在次月出版第二版时作了更正。

目前发现的中国最早刊发的马克思肖像,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初版封面选用了这张肖像。


至1926年5月,社会主义研究社印行的《共产党宣言》多至17版,更有难以计数的“盗版”,《共产党宣言》成为在国内影响最大的共产主义学说经典著作。


1936年7月,毛泽东对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说:“有三本书特别深地铭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这三本书是:《共产党宣言》陈望道译,这是用中文出版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书……


陈望道的名字,也因翻译了《共产党宣言》而永垂中共党史,被誉为“传播《共产党宣言》的千秋巨笔”

“我们都是你(陈望道)教育出来的。”

——周恩来曾这样说

参考文献:

《<共产党宣言>首译中文版的旷世传奇》

《陈望道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

《陈望道:中文<共产党宣言全译本的第一人》

《陈望道点燃<共产党宣言>的中国火种》等


本期编辑:高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