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人均收入40年暴涨超90倍!你感受到了吗?
近日,四川省统计局发布“改革开放四十年四川消费品市场蓬勃发展——改革开放40年四川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七”。报告指出,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四川紧抓历史机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指引下,以市场化改革激活发展动力,以商贸兴盛带动经济繁荣,消费品市场实现繁荣、稳定发展,市场主体日趋多元化,市场规模逐步扩大,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消费新动能快速成长,消费模式日新月异,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日益增强,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改革开放四十年消费市场跨越发展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国策,开启中国发展的新征程。四十年间四川消费品市场得以长足发展,大致经历起步、成长、飞跃、提升四个阶段。
市场改革起步阶段(1978-1989):改革开放初期,我国还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为改变物资匮乏的局面,国家缩小计划商品范围,允许社会其它经济兴办批发零售企业,扩大企业自主权,对大型餐饮服务企业全面推行经营责任制,该时期主要以自行车、手表和缝纫机等消费耐用品为代表,形成第一次消费转型升级。起步阶段,四川消费品市场实现快速发展,年均增长16.4%。1981年四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达到119.1亿元;然后再用5年时间,在1986年超过200亿元,达到201.8亿元;然后仅用2年时间便实现百亿元的增量,在1988年超过300亿元,达到300.6亿元。
市场机制建设阶段(1990-2000):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在放开搞活政策指导下,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格局为商品市场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伴随改革开放进程逐步深入,居民消费欲望极大地释放出来,彩电、冰箱、洗衣机、录音机、电风扇和照相机等商品供不应求,形成第二次消费转型升级。十年间,四川消费品市场发展迅速,2000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671.4亿元,是1990年的4.8倍,年均增长17.0%。其中1996年四川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37.3亿元,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
市场快速发展阶段(2001-2012):2001年,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四川省抢抓机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开拓农村市场、规范市场秩序、加强市场信息化建设,消费品市场呈现稳步攀升的发展态势。商品种类开始多样化,丰富多样的消费品进入千家万户,极大地满足了人们不同层次的生活需求,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转变,消费升级步伐加快,消费热点逐渐过渡到以汽车、住房、通讯产品等享受型商品为主,迎来第三次消费转型升级。12年间,四川消费品市场实现快速增长,年均增长16.0%,2012年四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9622亿元,离万亿大关仅一步之差。
市场巩固提升阶段(2013-2017):党的“十八大”以来,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时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坚持改革开放路线不动摇,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经济发展进入可持续发展的新常态。党的“十九大”的胜利召开,国家更是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四川认真贯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实施一系列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新措施,伴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网络消费迅速发展,新兴消费模式层出不穷,个性化和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新模式、新业态的不断涌现,四川消费品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消费市场保持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良好发展态势。2013-201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3%,2013年总额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达到1.1万亿元,四川消费品市场从此站上一个新的发展平台,到2017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5万亿元。
改革开放四十年消费市场成就显著
(一)市场规模持续扩大,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1.总量不断攀升。改革开放四十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四川消费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消费市场的逐步开放、消费环境的不断完善、消费品市场日趋活跃,规模持续扩大,实力显著增强。四川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先后于1981年、1993年、1996年、2009年、2013年分别跨过1百亿元、5百亿元、1千亿元、5千亿元和1万亿元大关,2017年,四川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480.5亿元,总量是1978年的283.8倍,实现年均15.6%的高速增长。
2.城乡市场协调发展。1992年到2009年,四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为市、县、县以下。17年间,市的零售额从206.1亿元增长到2850.3亿元,年均增长17.8%;县的零售额从97.7亿元增长到1057.0亿元,年均增长16.1%;县以下的零售额从166.8亿元增长到1872.6亿元,年均增长16.3%。从2010年起分组调整为城镇和乡村,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城乡消费实力得到显著增强,全省城镇消费品零售额由2012年的7782.7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14044.1亿元,年均增长12.5%;乡村消费品零售额由2012年的1839.3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3436.4亿元,年均增长13.3%,乡村市场年均增速比城镇市场快0.8个百分点,表明乡村消费品市场正在加快培育与发展,城乡发展差距在逐步缩小。
3.商贸法人企业发展迅速。2009年起贸易统计限额标准调整为批发业,年销售额2000万元及以上;零售业,年销售额500万元及以上;餐饮业和住宿业,年营业额200万元及以上。2009年末,全省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法人企业3117家,到2017年底达到9185家,年均新增759家。其中,批发和零售企业从1879家发展到6637家,年均增加595家;住宿和餐饮企业从1238家发展到2548家,年均增加164家。
4.吸纳就业能力增强。商贸流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解决了大量的劳动力就业问题。从年末从业人数看,四川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吸纳的从业人员由2009年的38万人增加到2017年的62.8万人,合计净增24.8万人。
(二)“三新”经济蓬勃发展,满足多元化消费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四川居民消费层次不断攀升,消费内容不断细化,消费观念更加个性化和多元化,消费模式不断更新。
1.城市商业综合体不断涌现。自2007年万达广场入驻成都以后,集“购物、餐饮、休闲、娱乐、游艺、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商业综合体不断发展壮大,改变了消费者传统的购物方式、生活方式,提升了城市的整体品位。四川从2015年起开展城市商业综合体专项调查,2017年,全省纳入统计的商业综合体达到78家,实现销售额(营业额)408.6亿元,比2015年增加41.6亿元,营业面积435.7万平方米,商户数共计11148家,商户从业人员数达到109992人。单位面积实现销售额(营业额)0.94万元,比2015年增加0.14万元/平方米。2017年78家商业综合体累计实现销售额(营业额)同比增长16.2%,比同期传统业态的百货店、专卖店零售额增幅分别高7.0和8.1个百分点,显示出“一站式消费”经营模式的发展优势。城市商业综合体的快速发展成为拉动商贸发展的“新名片”。
2.网络零售迅猛发展。随着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消费群体结构的变化、消费观念的转变、生活节奏的加快和信息化水平的提高等,互联网己对居民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着巨大影响,极大地改变了居民的消费习惯和行为方式。四川从2015年起开展网上零售统计,按卖家所在地分,2015年通过网络实现商品零售额1057.8亿元,2017年达到2013.4亿元,净增955.6亿元,2017年总量居全国第8位。
3.重点网上交易平台支撑作用显现。全国从2015年起监测重点网上交易平台,2015年四川仅1家纳入国家监测,2016年增加到6家,且年销售额均超亿元,2017年再新增1家,达到7家。7家平台,2017年共实现交易额27.4亿元,其中实物类商品交易额26.9亿元。从平台看,“平台看,实成为全国酒类流通最大O2O电商平台,被誉为“线上线下融合的典范”;新华文轩创建“供应链云平台”模式,成为行业发展模式的标杆,同时还涌现出中药材天地网、九正建材、哈哈农庄、看书网、吉峰易购等全国行业领军企业。
(三)连锁企业发展势头强劲,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近年来,四川市场格局发生了明显变化,彻底改变了以往传统百货商店一统天下的局面,作为现代流通手段之一的连锁经营方式已成为四川商业企业采用的重要组织方式,四川的连锁商业也从少到多、从小到大,逐步发展壮大起来。全国从2004年起开展连锁企业调查,四川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连锁经营门店数3102家,2017年发展11736家,是2004年的3.8倍,实现零售额733.8亿元,是2004年的15.5倍,年均增长23.5%;2004年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企业连锁经营门店仅322家,2017年发展到1003家,是2004年的3.1倍,实现餐费及商品销售额57.2亿元,是2004年的13.6倍,年均增长22.2%。四川的本土企业成都红旗连锁成立于2000年6月,目前在省内开设2700余家连锁超市,并于2012年9月在A股上市,成为A股市场首家便利连锁超市上市公司,它的成长印证了四川连锁市场的飞速发展。
(四)商品交易市场快速发展,辐射能力不断增强
改革开放以来,四川城乡集市贸易迅速发展,经过四十年的发展,一个以消费品市场为基础、专业批发市场为衔接的商品交易市场网络已基本形成。四川从2004年起开展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专项调查,截止2017年末,全省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127家,比2004年增加66家,市场摊位数18.9万个,比2004年增加13.9万个,营业面积1314.9万平方米,比2004年增加1128万平方米,市场年成交额达2825亿元,是2004年的8.3倍,年均增长17.7%。2017年,成交额超100亿元的市场5个,超10亿元的市场37个。专业市场的发展和繁荣,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商品化、市场化的进程,在活跃商品流通、方便居民生活、扩大城乡就业、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改革开放四十年居民消费结构明显改善
40年来,四川人民充分享受了改革红利,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获得感和幸福感明显增强,多层次保障体系基本建成,消费支出已由生存型消费向全面小康型消费转化。
(一)人民生活走向富裕
居民收入大幅增加。201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727元,是1978年的91倍,年均增长12.3%,2017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227元,是1978年农村居民纯收入127元的96倍,年均增长12.4%。
恩格尔系数明显减小。四川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由1978年的59.2%降至2017年的33.33%;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由1978年的73.6%下降至2017年的37.16%。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在50~59%之间为温饱,在40~50%之间为小康,在30~40%之间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由此判断四川居民生活消费水平正向相对富裕迈进。
(二)消费结构稳步升级,市场消费热点纷呈
消费领域逐渐扩宽。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消费形态从单一生活物质需求向多样化服务需求转变,信息、旅游、娱乐等满足精神生活需求的服务消费成为新的消费增长点。十八大以来,体育、娱乐用品类零售额年均增长31.4%,通讯器材类零售额年均增长19.3%。2017年四川居民人均交通通信、医疗保健和教育文化娱乐支出等高层次消费的占比分别为13.6%、8.16%、9.07%。
1.“吃”得更营养。居民食品结构不断优化,食品种类趋于多样化,营养丰富的副食类消费比重不断上升,生态绿色食品、保健食品消费量迅速增加。2017年,四川城镇居民人均消费肉、禽、蛋、水产品和奶1379元、363元、130元、222元和314元,分别比2012年增长18.9%、3.2%、8.2%、19.9%和16.4%;2017年,四川农村居民人均消费肉、禽、蛋、水产品33.87公斤、10.14公斤、8.87公斤和6.07公斤,分别比2012年增长14.7%、72.4%、82.1%和138.1%。
2.“穿”得更时尚。人们对于穿着的要求,已不仅是保暖、防晒、吸汗,向时尚新潮发展,追求高档和科技元素,如能够高效阻燃、防水防油、去污抗菌、防静电、防辐射,甚至要求能够对人体进行保护、对健康状况进行监测和调节。具有集“轻、薄、软、美、牢、暖、特”于一身的特殊面料服装已经开始进入普通城镇居民家庭。四川省服装(服饰)行业协会数据显示,近年来,注重技术含量和产品品质的企业年产量和销售收入增幅均在30%—0身的之间。
3.“住”得更舒适。四川居民的住房观念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逐渐由“居者有其屋”向“居者优其屋”转变。2017年四川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5.11平方米,比2010年增加4.37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使用房屋面积48.57平方米,比2010年增加11.6平方米。同时,居住的硬件条件也明显改善,“十八大”以来四川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年均增长11.5%,家具类年均增长16.9%,2017年四川全体居民平均百户拥有洗衣机93.98台、电冰箱98.10台、彩色电视120.84台、空调81.44台、热水器79.8台,消毒柜、洗碗机、健身器材也陆续进入普通家庭。
4.玩得更休闲。休闲观念的转变和休闲质量的提升,使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外出旅游。据统计,2017年四川实现旅游总收入8923.1亿元,同比增长16.1%。其中,接待国内旅游人数6.69亿人次,同比增长6.2%。实现国内旅游收入8825.4亿元,同比增长16.1%,2017年四川出境旅游者336.17万人次,同比增长9.9%。
5.汽车走进千万家。近几年在国家相继推出的燃油税改革、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购置税减征等一系列鼓励汽车消费政策的推动下,汽车走进平常百姓家。2017年,全省居民平均每百户家用汽车拥有量达22.6辆,是2013年的2倍,年均增长19.3%。其中城镇居民每百户家庭拥有汽车33.61辆,比2012年增加19.28辆;农村居民每百户家庭拥有汽车13.39辆,比2013年增加6.4辆。
区域消费市场竞相发展
市州协调发展。2017年,21个市(州)中有13个市(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500亿元,单位数量较2012年增加11个,其中成都市和绵阳市超过千亿元,总量梯次结构明显。从增速看,21个市(州)中有11个市(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速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且有6个地区增速达到或超过13.0%。
区域竞相发展。近年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四川保持战略定力,以新理念指导新实践,以新战略谋求新发展,适时提出五大经济区发展规划,强调围绕区情特点和发展潜力,提出战略指引和发展重点,为各个经济区明确了发展目标和战略定位。从五大经济区结构看,成都平原经济区对全省贡献突出,2017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639.7亿元,同比增长11.9%,总量在全省的占比超过六成,其中成都市同比增长11.5%,总量占全省的36.6%,环成都经济区同比增长12.4%,总量占全省的24.2%。其次川东北经济区、川南经济区,分别同比增长12.7和12.6%,总量分别占17.0%和15.6%。
四十年的实践,四十年的辉煌,从满足温饱到富裕小康,从凭票供应到买方市场,从计划经济到市场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四川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不断实现消费品市场跨越式发展、历史性突破。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四川将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奋力推进消费市场高质量发展,努力实现四川人民高品质生活。
来源 | 省统计局网站
四川商务
scsswt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