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小约翰
来源 | 小约翰知乎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查看作者原文
其实以耕地、种植等例子解释内卷,对很多朋友仍然感触不深。楼上坐地铁这个比喻很好,但其实我们身边还有一个更形象,每个人都经历过的内卷——高考。
准确的讲,是高考中的衡水模式。
所谓衡水模式,其实就是指只要学不死,就往死了学。衡水模式放在个人奋斗中,的确不失为一种有用的方法,但不得不承认的是衡水模式对整个教育生态的打击是巨大的,是典型的劣币驱逐良币,它带给广大师生的只有痛苦。衡水模式的缺陷是,无论衡水的学生有多么努力,哪怕人人都考满分,各大高校给河北省的录取名额都是有限的。衡水学生的努力并没有创造任何价值,只不过是将河北其他市县的名额抢到了自己手里。之所以说衡水模式不创造价值,是因为高考的分数只是一个人对高考内容掌握的一个测量标准。并没有任何证据可以直接证明,高考提高20分会对一个学生在大学的学习能力有多么大的改变,580分和600分的学生并没有质的区别。但为了这多出来的二十分,衡水模式下的学生可能会付出极大的努力。为了提高这二十分,别的学校八点下课,衡中九点下课。继而为了对抗衡水,其他学校改成九点下课,衡中改成十点下课。整个备考过程成为了一种压榨时间的军备竞赛,直到现在压榨到了人类的生理极限——五点钟起床,十二点睡觉。在这个军备竞赛的过程中,边际效益是持续走低的。从九点到十二点的这三个小时里,由于人的疲劳和烦躁,其学习效率可能还不如七点到八点一个小时中的效率高。但为了战胜其他人,学生们不得不在这种投入产出比极低的活动中继续投入资源。最终形成了一个恶性的生态——高考生牺牲了所有的时间,只为了投入这场内耗中。蛋糕就这么大,一切的努力只为了把别人的蛋糕放在自己碗里。在衡水模式出现之前,可能每个高考生每天只需要付出八小时就可以考上本科。但在衡水模式出现之后,每个学生都不得不投入十六个小时才能考上本科。河北省的本科名额并没有随着河北学生的努力而增多,但河北学生却收获了更多的痛苦。更重要的是,在本来额外的八小时,他们本可以参加体育活动,增长课外知识,但他们却将这些时间也浪费在了高考上。衡水模式最终导致的是河北学生疲惫、痛苦,但除了高考成绩以外的整体素质却在降低。内卷化不仅没有带来增长,反而让整个生态都衰退了。但破除河北、山东、河南等多个高考大省内卷化的出路又是什么呢?暂时还没有。教育厅想了很多办法,如禁止上晚自习,禁止课外补课、强制双休日等等,但除了让家长付出了更多的补课费以外没有什么收获。因为内卷化的根本原因是——资源匮乏导致的生存困局,不解决资源紧张的问题,或者说不解决出路的问题,是完全无法克服内卷化的。相比于河北山东等高考大省,北京上海的孩子要幸福的多。因为京沪的学生并不将高考视为唯一出路,选择留学、艺术的大有人在,大量的精英学生出国加上本来就非常宽松的大学入口,让京沪的孩子们有很多种选择。当高考这条路不那么拥挤时,内卷化自然就迎刃而解了。没有一个江南的农民享受精耕细作,正如没有一个高考生享受晚自习,如果大家都有出路,每个人都能得到幸福。无论是衡水模式还是996,本质上都是中国当下资源匮乏的表现。欧洲发达国家之所以不内卷,没有我们这样的奋斗文化,是因为他们人口稀少的同时又掌握着大量的高端产业,能够让社会中每个人都轻松过上比较体面的生活,并非他们天然不内卷。如果明天瑞士没有了精密加工、制药和金融产业,看看他们还能不能现世美好?总之,克服内卷化是需要增长的,是需要创造新的价值的。对于现有财富的分配,无论怎么分都是内卷的,这就是一百个李嘉诚也比不上一个乔布斯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