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者与表扬者的博弈:一个故事看懂职场竞争
&*%¥¥有好几天没有推送原创文章了,可你知道楼兰君有多忙吗?而且,“聂氏政经评论”(id:ruc_nie)可全是楼兰君一个人的文章啊,一个人的,一个人的,一个人的......
【导读】在职场竞争,作为员工,你是应该表扬老板还是直言进谏?看不惯身边的马屁精怎么办?作为老板,怎样才能做到既听取下属良言又避免内讧?高深莫测的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究竟说了哪些深刻的道理?看完这篇文章,你就大致明白了。
文/聂辉华(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一家处于创业初期的企业,有一个老板和张三、李四两个能力相当的骨干。创业伊始,三人精诚团结,发誓要创造业界辉煌。为了改善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提升竞争力,老板要求他们三人之间坦诚相待,多说实话,多干实事。于是,在第一个阶段,张三信以为真,不断地就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等各方面发现的问题,对老板直言劝诫。而李四则报喜不报忧,不断地夸赞老板在管理和销售方面的能力和突出业绩。总之,无论是批评还是夸赞,都是实事求是,所以第一个阶段企业效益大大增加。因此,在第一个阶段的竞争中,张三、李四打了个平手。
在第二个阶段,企业绩效继续攀升,老板听惯了李四的甜言蜜语,心里也开始有点飘飘然了,对张三的批评便不以为然。一旦老板的口味发生了改变,张三就开始不受老板欢迎了。于是,第二个阶段张三落败于李四。
进入第三个阶段后,聪明的张三吸取教训,也开始光说好话不提批评,因此与前两个阶段相比明显进步了许多,这点很受老板喜欢,张三开始受宠了。而李四呢,因为依旧坚持说好话,看不出“进步”,于是在与张三的竞争中稍逊一筹。
第四个阶段,张三因为发现说好话更容易得到老板的喜欢和各种好处,因此坚持原来的策略。而李四则改变策略,一边不断说老板的好话,一边不断说张三的坏话。比如,李四向老板调唆:“你看张三以前不是这样,现在变了个样子,一定有问题!”老板因为听惯了李四的甜言蜜语,也觉得张三的转变有点不可思议,于是李四对张三的诽谤导致张三再次在竞争中落败。
第五个阶段,张三痛定思痛、以牙还牙,也一边说老板的好话,一边说李四的坏话。由于张三、李四整天琢磨如何讨老板欢心以及如何诽谤同事,因此不务正业,对企业的各种危机视而不见。而老板再也听不到真实的情况,因此企业经营日益滑坡,终于因管理不善和市场萎缩而倒闭。
用经济学的行话来说,这是一个多阶段的三人学习博弈。老板是“委托人”,张三、李四是“代理人”,他们之间的关系构成一种显性的或者隐性的契约。由于在老板和员工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即老板对张三、李四等员工掌握的真实信息并不知情,比如是否撒谎、是否偷懒等。在这种情况下,员工就可能会隐藏真实信息来骗取老板的信任,或者利用虚假信息来为自己牟取私利,比如用公司电话打私人长途等,这就是所谓的“道德风险”。如果老板不能觉察员工的隐藏信息和隐藏行动,那么就可能导致优秀的员工反而被淘汰。比如在第二个阶段博弈中,说真话的张三就面临被解雇的危险,这就是所谓的“逆向选择”。为了避免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结局,优秀的员工可以主动显示有利于自己的真实信号,譬如名牌大学的高学历,此即“信号发射”。而老板则要努力对各种信息进行鉴别,不能偏听偏信,此即“信息甑别”。光是这样还不够,必须建立一种制度来规范管理员工,所以老板为了实现自己的效用(金钱、声誉等)最大化,就要设计一套机制来诱使员工说真话、不偷懒,此即“机制设计”。在我看来,开头这个虚拟的故事,就包含了当代流行的信息经济学、机制设计理论和契约理论的主要思想。
本文的故事虽然是虚拟的,但是在真实的世界中,却普遍地发生在政府、企业、非营利组织等各种机构中,甚至在家庭、学校中这种现象也见怪不怪。很多人一定还记得小时候到老师面前打同学的“小报告”这类幼稚而有趣的小事吧。现代经济学日益被认为是解释世界的科学。那么,通过这个虚拟的故事,流行的信息经济学、机制设计理论和契约理论能给现实中的人们——尤其是企业老板提供什么启示呢?
首先,老板要做到言行一致,在员工面前故作深沉未必是一种高明的做法。很多老板为了保持自己在员工中的权威,总是喜欢把自己搞得让员工觉得很深沉、很神秘。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如果老板不能正确地向员工表达自己的目标、偏好,那么员工的行为可能会无所适从。在这种情形下,要树立企业的宗旨、使命,建设企业文化就是一句空话。但是一旦老板明确了自己的偏好,就等于向员工发射了信号,老板就要言行一致,给员工提供稳定的预期。如果表面上说一套,实际上做一套,就会伤害那些正派耿直的员工,反而给那些善于钻营的小人以可乘之机,出现“逆向选择”。比如,如果鼓励员工提出批评建议,那么就不能给那些真心提意见的员工穿小鞋,否则大家都会只唱赞歌而麻痹大意。一旦企业发生困难,那必定是灭顶之灾。现在很多企业倡导进行所谓的“危机管理”,其实如果在日常制度中确立了有效的激励机制,那么危机就可能不会发生,这正是第二个启示。
其次,要对员工进行选择性激励,赏罚分明。老板在显示了自己的偏好之后,就要努力去甑别员工反馈给自己的信息,对于那些正确地发射了信号的员工给予奖励,同时对于那些发射了错误信号的员工给予惩罚,这叫做选择性激励。老板发射的信号应该明确为企业的各种规章制度,并且要用各种奖惩措施来贯彻这些制度。对不良行为的纵容,无异于对良好行为的打击。如果甜言蜜语可以得到老板赏识,谁还愿意提出批评建议呢?企业规模大了之后,老板不可能整天呆在工作现场,因此要掌握全部信息,消除信息不对称是不现实的。但是,老板可以设计一种机制,比如“随机性干预”。老板不定期地去工作现场检查工作,一旦发现撒谎、偷懒就给予严惩,同时对说真话和表现勤奋的人给予重奖,这样就能有效地促使员工少撒谎、少偷懒。另一种解决办法,就是设置多级、复合委托代理机制,比如让张三管李四,张三直接对老板负责,同时又允许李四在特殊情况下可以直接向老板汇报。这样既减少了监督员工的成本,又避免了次级委托人(张三)对代理人(李四)的“敲竹杠”行为。但是这样做又有一个新问题,一旦张三和李四合伙欺骗老板怎么办?这就涉及到第三个启示。
再次,要让员工之间既有合作又有竞争。相对于员工掌握的涉及生产和日常管理的具体信息,老板总是处于信息劣势。一方面,为了提高团队生产力,老板希望员工之间精诚合作,及时反馈真实信息。但为了防止员工串通起来封锁信息,另一方面又必须在员工之间营造某种竞争格局。这正是当代经济学中热门的“合谋问题”。合谋在生活中非常普遍,典型的就是下级官员夸大政绩、蒙骗上级,以便邀功请赏。为了解决合谋问题,一些经济学家设计了这样一种机制:让不同的代理人分别负责某个环节的事务,使得他们的人力资本形成专用性投资,同时保持代理人之间的适度竞争。由于任何一个代理人只掌握其中一个环节,离开老板都成不了事,自然对老板忠心耿耿。这实质上是通过对员工之间封锁信息以获取正确的信息,操作起来很难把握合适的尺度——怪不得管理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以上的分析都是针对老板而言的,那么对于员工有什么启示呢?很显然,员工既要拼命干活,又要善于表现自己,“光琢磨事,不琢磨人”是不行的。首先要明白,人性都是有弱点的,而且人的偏好是会发生改变的。面对业绩蒸蒸日上,企业规模不断扩大,领导人开始听不进批评意见是很正常的。在这种情况下,员工再要提意见,就要注意方式和场合,而且要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意见是正确的。面对同事的诽谤,光是埋头干活恐怕是不行的。要善于表达自己、推销自己,当然是真实地发射信号。否则,很可能会被“逆向淘汰”。老板们常对员工们说“少琢磨人,多琢磨事”,实际上是在发射明确的信号和进行选择性激励,这从老板角度而言是对的。而员工既要多琢磨事,又要适当地琢磨人,这也是一种占优的博弈策略。根据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自己的策略,边干边学,进行“学习博弈”,方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延伸阅读:
【后记】此文是我当年为某管理咨询公司而作的,基本理念已经收入本人新著《跟<西游记>学创业——一本人人都要读的管理秘籍》,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9月出版。2016年1月7日(明天),央视二套《第一时间》栏目将在7点40分左右隆重介绍《跟<西游记>学创业——一本人人都要读的管理秘籍》!《第一时间》是由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推出的一档新闻资讯服务类栏目,由陈蓓蓓、姚雪松、黄婷婷、龙洋、周运等担任主持人。于2003年10月20日起,每天7:00-9:00在CCTV-2财经频道播出。
想看有趣、有理、有用的经济学故事吗?欢迎阅读聂辉华教授的新书《跟<西游记>学创业——一本人人都要读的管理秘籍》。这是中国第一本企业理论通俗读物。中秋节前夕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专门推荐,12月19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之声频道对聂辉华教授进行了一小时直播专访(点击转入下载页面),世界著名华人经济学家黄有光教授、共识网总裁周志兴先生等人联袂推荐。京东、当当、亚马逊正在热销,目前纸质版即将售罄。为了回馈广大热心读者,亚马逊网站推出一周电子书特价:仅售9.6元!点击本页左下方的“阅读原文”进入京东购买页面。
———*————*————*————*————*————*————*——
中国的问题,归根结底都是政治经济学问题。
“聂氏政经评论”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经济学院教授聂辉华负责运营。喜欢我们的文章,请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或者搜索微信号(ruc_nie)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