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范周说文 │ 乡村“空心化”背后的社会隐忧(乡村调研系列第四篇)

范周 言之有范 2021-07-18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大量农村人口不断“外流”,尤其是青壮年劳力都到中心城市打工,农村常住人口逐渐减少,留下许多老人儿童,我们调研的新东古县村80%的家庭都有劳力在外打工,村里出现严重的“空心化” 现象。在村子里,我们发现这样一户人家:原本的一家七口人,由于青壮劳力全都外出务工,只剩下了年迈的女主人、儿媳和尚在学步的小孙子。



村里的青壮年在县城或市里打工的每月回家一次;而在北京或更远的地方打工就半年或一年才能回来一次。留守的妇女大多无所事事,除照顾老人孩子外,最多的娛乐活动就是打麻将和扑克。父母都在外打工的孩子靠家里长辈抚养,父母关爱和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得孩子们仅靠看电视来打发闲暇时光。狭窄的文化生活空间给孩子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迷茫的种子,长大能进城打工成为孩子们看得见的人生理想,而在这样的生存环境里又能给孩子营造多少读书求学的氛围?乡村文化的传承和汲养就更无从提起了。而在中国,类似的乡村绝不是这一个!



在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乡村留守儿童的求学、留守老人的养老、留守妇女的再就业些社会问题应怎样解决并做好系统设计呢?人的城镇化和城镇化中的以人为本究竟应怎样体现呢?未来乡村的根基不正是这些在村子里长大的孩子吗?沉思中我们在苦苦地寻求答案。占人口80%的乡村才是中国的根基,而这些根基中未来的人才是我们明天的希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