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范周对话|对话“台湾设计发光体”林磐耸:从台湾选举到两岸文创思维

范周 言之有范 2021-07-18

导语
与文人对话,与智者同行。2014年12月4日,林磐耸教授做客中国传媒大学“新经济、新知识、新思维”系列前沿讲座,分享以设计为引导的台湾创意营造主张。活动期间,范周教授与林磐耸老师就近期两岸普遍关注的台湾选举、互联网思维等内容进行专题对话。


物简介



林磐耸教授,曾任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主任、视觉设计系主任、文化创艺产学中心主任、副校长等,有“台湾设计界导师”与“台湾设计发光体”的美誉。他是台湾文化创意产业联盟协会理事长,海峡两岸文化创意产业高校研究联盟理事长,台湾创意设计中心董事,亚洲大学、厦门大学讲座教授,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客座教授。


湾选举与互联网思维


林磐耸:从李登辉到马英九,台湾26年来经历了两次政党论题。26年后的今天,台湾迎来了新时代的年轻人。这些所谓的“首投族”,即初次投票的群体,这类群体获知信息基本通过互联网、手机等渠道,因而电视宣传、扫街、拜票等传统选举宣传方式就显得落伍了。


范 周:抛开政治因素来看,这场选举清晰展示了新经济、新媒介、新思维的重要性。国民党的落败,究其原因,一个非常致命的错误就是没有充分重视和发挥年轻人的作用。台湾选民中40岁以下的年轻人占到了四成,而2014年大陆在校大学生2000多万,两岸这一代人是伴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他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几乎全部来自网络、facebook、微博、微信,而不是电视、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他们通过社交网络主动获取信息并且加以辨别选择。


林磐耸:虽然传统扫街、拜票、宣传车广播和握手早已不适用于年轻人,但是国民党还在使用这种选举的老套路,靠挥手来拉票。试想一下你伸出手,可是站在你对面的年轻人正低头玩着手机。手机才是他获取信息、和人互动的方式。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是不一样的,这些年轻人是在新媒体、互联网下成长的“首投族”,这些选民不是通过电视、报纸来了解选举的。相较之下,此次选举就有人没有在传统媒体进行大范围宣传,而是将主要力量投放在互联网上,来赢得新局面。


范 周:现在年轻人喜欢用“屌丝”、“神马”之类的词,我们这个年纪已经看不懂了。如果连广大民众尤其是年轻人日常的生活方式都不懂,怎么能做出令人信服的提案,又如何让民众了解政党主张?运用互联网营销,事实上运用了我们如今常提到的大数据。竞选团队可以通过社交平台、互联网阅读量来分析民众的兴趣点,喜欢或者反感什么议题,了解选举活动的支持度,也能够比较准确到位的回应竞争对手和民众的提问。通过网络使得宣传和公关更高效,影响力更大。


林磐耸:柯文哲这次参选台北市长,就是明确锁定“网路族群”所代表的新生代,靠网络就可以完成信息的传递,用网络来进行募资。柯文哲通过网路募资平台募集经费,不仅公开竞选经费还希望连胜文也公布。作为一个无政党人士参选,非常聪明地选择了网络这种受众最多,最有影响力的渠道。这种竞选方式贴近年轻人的生活,也打开了一个新的选举模式。互联网思维为台湾选举注入了新的政治元素,社会治理也应有相应的变化。


范 周:上个月在乌镇举行的互联网大会可以看出中国对互联网未来的重视。未来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大数据、物流等领域都将产生巨大的影响,电子商务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我看过一个例子,有网友十年在淘宝上的消费金额高达600万,互联网深刻的渗透和影响着方方面面。一份中央报纸的日发行量不及它的官方网站、官方微博的点击量,纸质报刊一篇论文的转载量比不上微博、微信的转发量。我们现在的学术考核、评估标准还是与期刊、核心期刊发表数量挂钩,这本身就与互联网时代的传播方式相冲突。


林磐耸:对,那么以后像学术考核这种评价标准是不是也应该发生变化?有消息称台湾相关管理部门也希望尽快成立电子商务产业的对应部门,以研究和应对目前互联网产业的快速变化。正如刚刚范老师提到的互联网思维,在年轻人当中病毒式营销是最有效的宣传方式,火星文是常用语言,整个社交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


范 周:刚刚林教授提到年轻人,我想互联网思维最大的启发在于我们要注重新业态下观念的转变,互联网把互动性、参与性、体验性、定制化的特点与传统的被动性、说教性、公共性进行了严格区别。在互联网环境下的两岸年轻一代,讲求互联网精神——去中心化、去传统化、去权威化,他们要求平等对待,反对传统、腐朽观念的约束。柯文哲一直保持高支持度,尤其是年轻人的支持,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柯文哲不再受蓝绿阵营陈旧观念的影响。柯文哲打破蓝绿阵营观念的束缚,站在一个全新的视角与选民互动沟通,满足台湾民众特别是年轻一代的诉求。


林磐耸:年轻人在移动新媒体、自媒体的影响下,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他们接受教育和文化熏陶的渠道不同,互联网一代在接受教育、文化传承等方面与年长一辈的巨大差异和鸿沟,我们应该正视这些现状。

事实上,网络投票的方式在国外也有很多例子,比如美国民主党的总统初选等。奥巴马参选时对于社交网络的运用也非常有效。26年过去了,现代社会如果不了解这群“低头族”,不了解现在的互联网思维,无法吸引人,选举声音就没人听得到了,又何谈选举的胜利。可以说,互联网已经改变了台湾的选举模式与生态。


范 周:互联网下的选民诉求变化不容小觑,这提醒着我们要对互联网一代人的互联网精神进行解读。互联网思维将许多不可能变为可能。我们要通过互联网的思维、互联网精神去应对今天的一切改变。我们常说今天的投资和投身就是对于明天的投票。


再联想前段时间习近平召开的文艺座谈会,我想文化产业虽然重视效益,但也一定要把握核心价值的构建。这是个很现实的问题。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要通过有效的传播手段来实现。如果传播手段不是合理有效的,那么实施起来就会大打折扣。如果不能把握现在的传播方式,就意味着丢失话语权,所谓的价值传递和文化安全也就无从谈起了。


化创意人才与培养



林磐耸:这十年来台湾有四个计划,都一直在鼓励艺术类院校和学生能够到国外学习或者参与国际比赛,但是从中我也看到一个问题,不只是台湾,两岸都一样:年轻的学生都有很好的创意,但是创意不等于创业。两岸的学生在国际上拿了很多的奖,但那是作品,作品不等于商品。我想这是两岸目前共同存在的问题。


范 周:文化产业是一个融合性、交叉性非常强的学科,理论和实践密切结合。如何将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导无缝对接,探索研究生尤其是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模式,来符合“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学科建设和研究的新道路,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


林磐耸:学生本身有一个很好的创意、想法,作品也很优秀,在国际上得奖,可是如何能够让作品变成产品,让他的创意能够被市场所用,变成有创业的空间。在新时代,在数字化的时代里,全球有太多人都是大学毕业,有科技创新的公司,甚至能够引领全球的趋势,我觉得我们两岸尤其作为院校的老师,更应该要鼓励学生,有很好的创意。同时要考虑到与市场的连接,让作品能够进入商业,变成市场经济所能接受的。


范 周:我同意林老师提出的“结合市场”的看法,文化产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我们需要更为广阔的视野和扎实的探索。我一直用“顶天立地”来形容文化产业领域的人才培养。学生们进入了大学,慢慢被束之在象牙塔里面,对于纯理论研究也许有益,但对于文化产业专业的学生而言,却很容易走向反面。所以要有针对性的,尝试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习年限,通过有计划、重参与、有成果、能落地的方式来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帮助他们了解真实的产业实务,为理论研究提供有效的辅助。


林磐耸:我们从十年前开始做人才养成计划,第一个是做环境的准备,台湾这么小,2300万人,3.6万平方公里,我们从北部、中部到南部,设立五个教学指点中心,由这些中心去辐射它周边的伙伴学校。在这个工程实施的五年时间里,我们启动了第二个计划,每年选20个送往全世界最好的创意设计院校进行学习,用政府的公费包括学费、交通、吃住、生活等,累计已经培养200多个在全世界最顶尖的设计院校。与此同时,我们启动比赛计划,就跟运动选手,除了要让他强健身体以外,还要有机会让他参加比赛,像跑步只有刘翔,打乒乓可能只有邓亚萍,我们把全世界每个比赛列出来,哪一种是最适合哪个孩子的,然后去培养。


范 周:我们也一直在探索文化产业专业硕士的培养模式,几年下来无论是学生的学习生活还是就业情况还是很不错的。一种方法是通过实务课题引导学生们思考落地。我们常常带着学生参与全国各地的文化产业委托课题,既有政府层面的文化发展规划,也有实体的园区策划和项目设计等。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将理论研究与产业实际、市场需求进行对接。另一种方法是通过实践岗位来提升学生的业务技能,例如我们每年主办的两岸文创高校研究联盟论坛,我都一定会带领学生去实质参与论坛的会务、后勤、宣传等工作。通过实习实践,学生们从入门到职业技能不断提高,加速融入社会和实际工作,实现从入校到毕业再到就业的无缝对接。还有就是青年培训,这两年和林老师一起发起的两岸青年培养计划,一方面组织学生创意大赛,让两岸的学生有更多交流和展示的平台,同时通过教师培训计划使一批年轻老师站起来、站出来。


林磐耸:台湾的这些年轻学生因为市场小,所以他们相对的竞争压力很大,所以文化创意产业这是三个复合的名词,如果把文化拿来放在底下,上面就是创意跟产业,文化是两岸相同的根基,如果只是把文化一成不变的产业化,那不行的,你不能把故宫的一张古画直接贴在封面上,这就叫做文化产业的产品,这是不行的,要经过创意的过程。台湾的孩子很不错的是他们在小小的市场,他的创意的能量一定要发挥到极致,只是台湾太可惜,这个产业太小。


范 周:与台湾市场不同,大陆近几年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在全面发展之后,对文化人才的需求量特别大。文化人才的培养教育也不是一次教育定终身,应当是一个循环并且不断提升的过程。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新型业态的出现,随时都有可能给我们的教育提出新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的文化人才是复合全面、兼容并蓄的,以适应更多的业态发展和更快的产业发展。


计与生活



范 周:经济结构的深层次调整,产品竞争力的提升,文化消费需求的满足,生活美学的营造,都离不开创意设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一直处于“微笑曲线”的底部。例如苹果公司卖掉一个iPhone手机,利润率大约在58.5%,但是富士康代工利润只有1.8%。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强化创意设计,拉动整个价值链向高端挺进。在这个时代,商家提供的核心价值,将更多的是一种情调、气氛或者是美感。这种背景下,设计的重要性就更加凸显了。


林磐耸:台湾非常重视设计。衣、食、住、行、乐、育这些生活的组成与文创都紧密相关,文化是根,生活为本,从生活创意到生活美学再到生活文化。例如茶的产品设计,美食餐饮是生理,场域环境的打造是地理,格物致知是物理,意境的认同则是人的心理。方文山在台北1914华山文化园区开办了“一间茶屋”,将流行音乐歌词转化成 “青花瓷”、“菊花台”等中国风元素的书本、棒球帽,实现了从产品、商品再到艺品的创作。再比如说,厕所是每个人生活所必需与重要的处所,最早是解决生理问题。台湾台中的中友百货公司就设计出了一个主题化妆室,叫“生活易拉罐”,是可口可乐主题的化妆室,里面都是可口可乐的视觉形象,实现了从生活必需到备受尊重的生活体验。


范 周:特色化妆室是一个非常精彩的案例。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创意设计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创意设计只有贴近生活才能具有永恒的生命力。随着生活美学的兴起,我们对设计的认知还需要提升到更深的层次,设计在关注“生产”的同时,也更需要关注“生活”。它不仅能有效解决产品本身的使用功能,更可贵的是能带给我们对生活美学精神新的认知。我曾经在台湾机场看到林老师与台湾历史博物馆合作的关于台湾岛图像的产品,非常精致有趣。到台湾多次,台湾将设计融入日常生活,这种生活美学让人印象深刻。


林磐耸:台湾对于设计的重视是融入在各行各业的,融入政府部门,也融入我们的生活。我想文化产品的创作要打开思路,一个创意,要做到极致。这些年我用针笔、签字笔和毛笔来创作台湾岛的画,一个感受是只要有心,就会看见台湾。例如“台湾家书”系列是我在全球各地绘制的明信片,我将各种看到的事物融入在台湾岛屿图象设计之内。多年来我在世界各地都发现了很多台湾岛形状的石头并把它们带回家,而这些形似台湾的石头,就像检视现场做文献式的记录,使我“看见台湾”。到后来,我的“台湾印象”海报与“我的台湾”手绘等图像被授权到笔记本、书夹、杯盘等文创商品中,台湾的印象也被留在了大家的生活中。


范 周:国务院上半年下发了2014十号文件,这个文件主要讲的是我们文化创意产业、设计产业与六个行业的融合,包括与旅游产业的融合、与农业的融合、与制造业的融合、与体育产业的融合。我们新一轮文化产业的发展应该在融合发展上找到出路。几个月前我带队去百度公司调研文化与科技融合,百度推出了一款关于检测地沟油等饮食卫生方面的产品,这是一款特别的筷子。用这种筷子可以测试出烹食用油用水的真实状况。这样有创意又很实用的产品一旦上市,相信可以大受欢迎,两岸老百姓当下面临的饮食安全问题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了。


创意设计要与现代科技有机融合,体现 “跨界之美”;与生活品质和美感相连,体现出“生活之美”。刚刚林老师提到手绘明信片,通过设计来传递家乡的味道,很有趣。我们可以发起一个“一封家书”的活动,让年轻人们手写给长辈、家人的信函,重新感受手写我心的传统文化的力量。


【小编后记】两位名师的对话在“一封家书”的倡议下结束,有趣的是,会后一位企业家马上找到了两位老师,商量“一封家书”的合作计划……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