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范周说文 | 人才与企业直面对话 探讨文化产业跨界教育新思路

言之有范 2021-07-18

导语
昨日,第九届北京市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正式开幕。作为此次文博会的亮点活动之一,“专业学位教育与文化产业对话会”开幕式暨主论坛也在文博会首日正式拉开帷幕。此次对话会是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和文化科技司共同指导,由全国艺术、体育、新闻与传播等七个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联合主办。作为一名文化产业专业的教育工作者,与实际用人单位的直面对话带给我关于文化产业教育一些思考和启发,在此与各位分享。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历经十余年的时间,文化产业教育也随之蓬勃发展。目前,全国已有近千所高校设有文化产业相关专业或方向。然而,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却是,文化产业的专业学位教育至今未能纳入到国民教育体系之中,更遑论列入标准化学科目录。尽管众多高校都开设了相关专业和方向,但大部分都是作为传统学科的分支来呈现的。比如,多数高校将文化产业专业设立在人文历史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或者艺术学院等二级学院,这就给文化产业的人才培养打上了浓重的传统学科烙印。但确切来讲,这些学科并不是文化产业专业学位教育的本源。



在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方面,现行的学位教育并不能完全适应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目前,文化产业相关领域的专业研究生日益增多,理论成果日益丰富,很多高校也都利用自身优势和专业力量为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贡献智慧。但是,我们仍然面临诸多困境。一是过度的重视理论教育,与实践锻炼未能有效贴合,学生动手能力薄弱,不能迅速准确地与市场相对接;二是文化产业成果缺乏转化,难以将优秀的创意变现为产品和服务;三是缺乏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在专业目录、学科建设、师资力量和教材编写等方面仍有很多不足之处,与文化产业的实际情况还有较大差距。



在昨天的开幕式上,教育部黄宝印副司长在致辞中提到,未来专业学位教育的改革应该更加适应市场需要,培养一批能够对文化产业实际发展有用的人才。文化部部长助理刘玉珠也表示,专业目录的设置需要长时间的学科沉淀,但不能墨守成规,而应该根据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及时调整;同时要加强专业设计,满足现实需要,解决文化产业中的实际问题;在优化课程设置方面,要突出这一学科文理渗透、交叉性强的特点,尤其是在移动互联网背景下,文化产业教育要比传统学科更积极地应对新型业态的挑战。



在此次对话会上,来自全国各大高校优秀的专业硕士分享了他们的学习经历和工作感悟,不少用人单位也都诚恳地提出自己的希望和建议,帮助我们更加直观地看到文化产业专业教育的道路和方向。我认为,改变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模式,解放文化产业学科的传统观念,是搞好文化产业学位教育的重中之重。此次我们力促教育培养单位与实际用人单位的直面对话,就是突破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瓶颈的重要尝试。简言之,人才一直是制约着文化产业升级转型和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一方面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更需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我认为,文化产业领域的人才培养应当坚持多管齐下、多元发展,从不同层面培养文化人才,实行跨界教育,改变产学脱节的现状,在探索中开辟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教育新思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