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范周课堂 | 大学生消费,你怎么看?(上)

范周 言之有范 2021-07-18

导语
最近,我和我的博士生在课堂上一起探讨了有关大学生文化消费的话题,其中不少观点很有意思,也对我非常有启发。因此,我从中挑选出部分有代表性的观点,在接下来的两期“范周课堂”栏目中分享给大家。大家对这一话题有什么看法也可以进行回复,咱们聊一聊。


际文化沟通的思维颠覆

关键词:多元、社会化、必需

学生

我认为,当代大学生的文化消费是相当多元的。以我自身为例,2004年我进入大学校门,十年前的我在消费方面已经和父母的消费观表现出了比较明显的分歧。除了家长眼中习以为常的学费和吃穿用之外,我的不少花费还包括了比如看电影、戏剧这一类的消费形式。因为我主修广播电视专业,看电影和话剧确实比其他同学要多,而享受北京在文化艺术方面的这些资源,有相当一部分是需要消费的。


第二个关键词是“社会化”。大家都说大学是一个小社会,如今大学生越来越多得跟外面的大社会接轨,接轨程度也越来越深,其消费的需求就越旺盛。


消费的多元化和社会化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和家长之间,也即代际沟通之间,对于“必需”这个词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在家长眼中,我们生活的必需品可能就是吃穿住行学这几样,但是对于越发社会化的学生来说,购物、咖啡厅、旅游、聚餐等消费需求已经成了一种基础的社交途径,因而成为了必不可少的消费需求。而这些可能对于家长来说只是一种娱乐消费,可有可无。

范周

我想补充一点,交往方式的不同引导着消费方式的不同。同学们的父母那一代和再往上一代的交往方式是近距离的交往,可能以书信交往和电话交往为主,消费多为寄送书信的花费和电话费。现在的交往方式中,新媒体社交等新型交往方式成为一个趋势,父母和孩子的消费也发生了变化。很多60后或者70后的父母想和孩子通过网络或者微信等交往方式进行沟通,这就需要他们购买多功能的手机,并且进行网络通讯的消费。


另外,我还想谈谈“必需”。必需是建立在“我”的基础上的,而不是对于“我们”来讲的,它是同学的必需,而不是父母必需。如果当代大学生要求自己的必需一定要让父母的资金服从,这是不对的。比如,我是一个自然人中的经济独立者,今天我认为某种消费品是我的必需,那我就依据我的家庭收入结构和我需求的情况来做出裁定,而如果我现在把我的必需建立在我的母亲对我的供给上,这又算是什么必需呢?这种必需的合理性和社会伦理观难道不值得当代大学生反思吗?很多同学的家庭收入是普通水平,但消费却要向富裕家庭的同学看齐,同学的这种必需仅仅是建立在自己对当下社会生活的认知,而不是建立在对自己全面的了解和把握上,我认为这样是不好的。


时尚的选择

关键词:奢侈、参与、个性、矛盾

学生

选择时尚的群体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也是一个小众的群体,这在大学生身上比较矛盾地体现着。我给出的第一个关键词是“奢侈”,我觉得这是一种现象。一些学生家庭条件比较好,从小穿的衣服、鞋子等都是奢侈品,他们很喜欢也很注重这方面,这些人在校园里是一个小众的群体。还有一些学生自己赚钱来购买奢侈品,比如在网上开店创业,从他们身上反映的是奢侈品的平民化。


第二个关键词是“参与”,即参与性的消费。在互联网时代,如小米手机、锤子手机等产品的开发过程会让粉丝通过互联网都参与进来。对于这一类产品,大学生通常跟风购买,这是互联网产品开发的一种很重要的模式。另一种就是通过众筹形式进行产品的开发,在产品开发之前就投入资金,产品开发完成之后就可以拿到最新的产品。这对于时尚群体来讲,也是非常喜欢的一种方式。


第三个关键词是“个性”,即个性化的消费,不随大流,标新立异。对这个群体来讲,金钱不是很大的障碍,所以他们倾向于选择能够体现他们个性的东西,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趋势。


最后一个关键词是“矛盾”。对于本身家庭条件非常好,但又被限制在大学生这个群体里边的孩子,他们不得不归顺于这个大环境,因此他们是比较矛盾的。比如,一方面他们可能会脱离学生这个群里,进行高消费,另一方面他们在学校生活期间也会选择便宜的东西,但还是会注重个性的表达。

范周

我觉得,奢侈品是一部分消费群体的天堂,并不是全体消费者应有的天堂。我们每个人所拥有的奢侈品的多少、奢侈品层次的高低以及奢侈品的复杂程度,这些都是依据个体而言的,这不是全民共有和必需的。


期消费现象趋于成熟

关键词:理性、攀比、超前

学生

我认为当代大学生的分期消费或者超前消费趋于成熟。这个趋于成熟,既不是正面也不是负面,是个中性词。首先要谈的一点是,分期消费和超前消费是有差异的。分期消费我觉得应该是一个相对理性的,而超前消费可能是有些负面的。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况呢?首先是生活水平。当代大学生的家长在其所在的城市中至少为孩子准备了一套住房,这种现象非常普遍。在住房问题解决的情况下,大学生去进行消费应该就是“肚里有粮心中不慌”的心态。当某个学生的同学们在分期消费中获得了他一直期望的产品的时候,他就会进行模仿,比如通过一年的分期付款买一个心爱的笔记本电脑。如果这种分期消费在年底没有给他造成任何负担也没有给他家庭造成困扰的话,我觉得这就是一个正面的例子。但是,为什么我对此的整体判断是中性的?因为有的学生会去攀比,在自己力所不及的情况下进行超前消费,最终不堪债务困扰而去做一些不道德甚至违法的事情。总之,对于当代大学生那些追求个性化、社会化的消费,我觉得更应该在理性控制的范围之内进行。

范周

对于攀比心理,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这是一个贬义。如果不去攀比,对吃饱饭、有个床位睡觉这样的生活就很满足很安逸,那么就不会有以后的奋斗了。但是,攀比一定是要有节制的,是要符合社会生存环境的和个体生存条件的,是要能和我们这个社会的经济发展与个体经济发展相匹配的。如果确实是相匹配、相符合的,那么这种攀比就是人类进步的动力,反之,那就是社会变异畸形的一个因子。当非生活必需品消费的高增长在一种不健康的理念的支持下,并且不能得到有效控制的时候,就会导致消费群体的灾难。


今天,我们如果只是简单地说要艰苦朴素,我认为还是没有把这种教育工作做到根上。应该让当代大学生清醒认识到,自己当前窘迫的物质条件不是一生的,它给你的是一个光明的开始,它推动着你朝着目标去大踏步地前进,而那些想要什么就有什么的人如果缺乏奋斗的过程,他们的生活是缺少美感的。美在过程,这是一个灵魂修炼的过程。一旦把这种美学理念渗透到千千万万个有需要的当代大学生之中,我相信他的生活动因就会发生变化。



下期要点:贫困生群体的消费特征、“双十一”消费行为分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