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范周说文 | 互联网语境下学术研究的新生态

范周 言之有范 2021-07-18

导语
今天想跟大家一起讨论有关互联网背景下学术成果评价标准的问题。伴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学术成果开始向互联网转移。那么,在互联网上发表的文章和观点是否算是科研成果?其认可度究竟如何?在此谈谈我自己的看法。



2014年7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6.32亿。根据国际电信联盟的预测,截至2014年年底,全球互联网用户将接近30亿。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学术研究也呈现出诸多新的特征。传统的学术多是在卷帙浩繁的纸堆中寻找研究材料,如今更多的是通过网络检索来获取信息。近年来,很多学术文章和观点在互联网媒介下广泛传播,不少科研机构和人员在引用传统文献的同时,也纷纷开始引用一些发表在互联网上的文章和观点。在过去,学术成果主要发表在报纸、杂志、期刊和学术会议文集等纸质出版物上;而今天,越来越多的学术成果开始向互联网转移。可以说,由于互联网对学术圈的进入,一种全新的学术生态图景正在形成。


在互联网上发表的文章和观点是否能算是科研成果?其认可度究竟如何呢?按照我国目前的认定办法,互联网上的学术文章并不能算作学术成果。但是另一方面,既然这些观点和文章已经得到传播和采纳,可以说已经发挥其应有的学术价值。因此,我认为是应该将其纳入到学术成果评价的标准和体系之中。



作为衡量科研工作的指标之一,现行的学术成果评价标准主要是以发表在普通期刊、核心期刊和会议文集为主。这个标准已经沿用很长时间,无论国际国内,均采用这样的衡量标准。但是,随着互联网时代对学术研究的重构,传统学术评价标准的合理性也应该重新反思。当越来越多的人通过互联网了解和学习他人的文章和观点,那这样的学术成果理应得到科研机构的认可,并逐步纳入评价指标之中。我认为,互联网上发表学术论文评审标准,应该与传统论文发表的要求保持一致。与此同时,应进一步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将学术论文的研究背景、链接渠道、数据图表、分析结论等做立体表达和三维呈现。


与此同时,我们在学术成果评价标准方面也应该拥有批判精神。盲从权威,迷信所谓的核心期刊,从来都不是真正的学术精神。随着互联网的深度发展,学术成果的认定也必然会出现新的突破。当前,我国很多高校还没有建立起互联网学术成果认定机制,国内大多数门户网站还未建设成为学术成果发布的重要阵地。未来,有关互联网学术生态领域的构建和规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尽管,这个命题在今天看来为时尚早,但我相信,重新定义学术成果的新标准将会得到更多科研工作者的认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