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范周说文 | 小微企业老问题,解决更需新思路

范周 言之有范 2021-07-18

导语
在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2015年的经济工作基本“定调”,提出了“新常态”经济背景下,要继续借消费拉动结构转型,从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如何让小微企业更好地保生存谋发展,再一次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最近,我在上海参加了一次主题为“小微文化企业生存与发展”的讨论,摘取一些观点与大家分享。


小微文化企业一直是文化产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群体。目前,全国的文化企业共计约180万家,其中80%以上都是小微企业。尽管这些企业单个的规模并不大,但其从业人数已经占到了文化产业总从业人数的77%,实现的增加值也达到60%以上。由这些数字,我们不难看出,小微文化企业在带动创意人才就业、服务民生、活跃文化市场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我们不可否认,小微文化企业在创造巨大价值的同时,也面临着更为艰难的生存困境:缺资金,缺人才,缺技术,缺服务……可以说,公共服务缺、技术人才弱、融资难度大是制约小微文化企业迅速发展的三大瓶颈


重要政策频出,助力公共服务



在公共服务方面,近年来文化部已开始着手加强扶持小微文化企业的工作,先后取消和下放了大批行政审批项目,目前文化部本级仅保留3项文化市场审批事项。特别是今年8月,文化部、工信部、财政部联合出台了《关于大力支持小微文化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这是国家部委首次发文支持小微文化企业的发展。《意见》中明确鼓励小微文化企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政府采购,并强化和延伸财税、融资等方面相关优惠政策。随着重量级政策的一一出台,作为政府部门,从国务院到各省市再到地方,就需要调整思路,发挥实质性的作用,扎扎实实去让政策落地。如果没有政府的密切配合,很多政策在基层的宣传和贯彻就会遇到相当大的困难,从而难以真正起到鼓励和支持企业的作用。


高校创业军团,破解人才制约



说到人才对于小微文化企业的制约,我联想到国内庞大的大学生创业群体。目前,全国有1000多所本科高校,近3000万在校大学生,每年毕业生约有720万人。大学生作为极具创意精神的年轻群体,对创业同样拥有强烈的渴望。根据2011年发布的《全国大学生创业调研报告》显示,有76.7%在校大学生对创业感兴趣,并有26.8%大学生打算毕业后投身到创业当中去。在很多高校周边,如中国传媒大学、同济大学等,年轻的大学生围绕学校形成了一支支规模可观的创业大军。人尽皆知的“三国杀”桌游,起初仅仅是三个大四的男生在宿舍打牌,最后玩出了一个风靡全国的游戏。由此,我想到对于这样的群体,学校是否可以构建一个虚拟创业平台(社区),为他们提供配套服务,比如创业培训、资金支持、企业对接等等。随着互联网背景下虚拟文化业态的逐渐形成,虚拟创业平台已经不再遥远。我认为高校就如同虚拟园区,每个寝室和教室都可以看做一个“小微企业”的单元,而每一位同学的大脑就是一所创意工坊。通过网络平台的搭建,很多微小的创意将有可能集聚成为创业的“金点子”,进而酝酿出一桩桩“大生意”。


解决融资老问题,更需各方新思路



说到融资难,这是困扰小微文化企业发展的老问题了。我认为,解决老问题,更需要新思路。


首先,在银行方面,应该转变思路,化被动为主动。比如,成长于世界最大的小商品市场义乌的浙江稠州商业银行,专门针对小微文化企业的发展特点,开发出一系列金融产品,如“转型升级贷”、“铺底贷”、“抵金贷”、“个人自助循环贷”等等,既降低了银行自身的风险,获取部分的收益,同时也缓解了令小微文化企业头痛不已的资金问题。


其次,要建立完善的评估或评价体系。去年,国内首家文创支行在杭州成立,北京也成立了文化创意专营银行。截至目前,全国有6个城市都相继成立了文创支行。但是,这些文创支行在对小微文化企业的具体支持上,还是没能有更大程度的创新。目前,国家开发银行为小微文化企业提供专项资金的支持,其贷款额度当数最大。但其支持的范围也仅仅限于文化金融基础支持,基本不涉及内容。那么,这些专项资金怎么用就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了,对专项资金使用的评估和检查是重中之重、不可回避的环节。


第三,要搭建优质融资服务体系及平台。政府应积极牵头引导银行、保险机构、担保公司、融机构资及相关服务机构,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搭建一个优质的融资服务平台。我认为,打造小微文化金融服务的体系,直接融资、间接融资和财政支持是必然要走的路。从当前直接的观察和实际的现状来看,专项基金、私募基金等直接的融资部分,都还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据财政部的一位官员说,现在用于直接融资的资金,不完全统计是将近五千万。那么这五千万怎么样有效的支配,怎么样能够用于设计文化产业对路的文化产品呢。依法打造小微文化金融服务体系是应有之义。


最后,要拓展融资渠道。利用民间资本、开展众筹等新型融资模式,拓展融资渠道。一方面,鼓励和民间资本与文化企业对接,放宽准入标准,培育多元化的市场主体。另一方面,企业可以借助互联网上的众筹融资平台,为其项目向广泛的投资者融资。互联网时代如果缺乏互联网思维,那必然是死路一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