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区发展的重点和核心,不在于某一具体的产业,而在于政策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尤其我们可利用的空间极其有限。2014年是国家提出“文化产业政策”概念以来,政策出台密度最高的一年。从1月22日李克强总理部署推进文化创意与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算起,国家先后发布了产业融合、文化金融、文化贸易等各类政策共10个。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将这些已有的政策有效落地、抓紧并实现政策红利是实验区首要解决的问题。
在这一点上,我认为,作为目前唯一的国家级的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首先是应为人先,实验区在政策实施和落地的过程中理应担负起寻找政策逐一落地的突破口的责任。
其次是敢为人先,一方面要先试先行,探索出政策有效落地实施细则,另一方面也要尝试将其他地区和行业可复制、可借鉴的政策和经验移植,并进行本地化的改造与创新。自贸区、中关村已有的政策应争取尽快落地。当前,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还不够完善,应发挥探索精神是实验区的应有之义。例如可以尝试为实验区内的户口问题、境外网站开放问题等给予适当的政策红利,尝试如何充分调动高校经济圈的作用等等方面,通过积极进行各项创新实验,一定要在单位面积的产出上、总部经济的结算上闯出一条新路。观察实验效果,得出正确结论,为政策的颁布提供有力依据,促进政策的日趋完善。
值得注意的是,在“实验”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重复、绕路甚至错误,实验是允许失败的,如何从试错中收获价值才是最关键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包容失败,端正心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或许可以作为我们行动的指南,打破观念的束缚,挣破思想的牢笼,大胆创新,但证明的过程是必须要严谨求实的。因此,实验区的建设也要有不怕失败、勇于尝试的精神,为全国文化产业政策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做好引领和带头作用。
我认为,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必然是定位于国家的,具体而言即为三个方面:树立国家意识,具备国家行为,代表国家形象。
首先,要树立国家意识。我认为,实验区并不仅仅是北京的实验区,更不是朝阳区的实验区,而是立足国家整体文化产业的发展,因而要在宏观层面上从全国视角着眼,分步进行战略推进,立足朝阳、放眼全国、对接世界。正如朝阳区委宣传部副部长丰春秋讲到的:“实验区建设要跳出朝阳,围绕首都,充分发挥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的影响力、辐射力,以体制机制创新、政策创新为动力,推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
其次,要具备国家行为。在实验内容方面,实验区要勇于突破现状,加强政策扶持,发挥市场作用,盘活各类资源,营造出一个极佳的文化环境,进一步提升文创企业及从业人员的积极性。通过建立实验模型,对接下来进一步具体体制机制创新方法的研究,确定具备国家行为实验内容,建立国家文化产业实验室和中国文化产业研究院,一步一步将实验区建设成为全国最大的文化智库。
最后,要代表国家形象。正如硅谷代表了美国的科技中心、班加罗尔代表了印度的信息科技中心,实验区同样也要承载起传播国家形象的重要使命,立足北京市建设成为全国文化中心的战略定位,将打造国家文化地标作为实验区未来发展的长远目标。
研讨会嘉宾发言
实验区的“实验”将是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的。要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要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要完善相关的制度体系,最终形成“西有科技中关村,东有文化定福庄”战略布局。
首先,要分布推进,逐步扩大辐射带动作用。按照先期的规划,实验区建设以“北京商务中心区(CBD)——定福庄”一带为核心承载空间,做好“6863”这篇大文章。
其次,要提升实验区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如何促进文化精英和普通民众共享文创成果,保证文创园区和其他地区同步配备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是实验区的重要内容。目前,实验区内文化基础设施缺乏,书店、剧场等文化场所数量有限,因此要特别注重文化环境的营造和文化氛围的涵养。日前,中办、国办共同颁布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对促进文化惠民、提升文化共享、营造文化生态等相关工作做出了明确的导向,因此,实验区内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的实验将会成为一大突破点。
再次,要确立相应的评价标准、决策体系和信用机制。朝阳区委宣传部文化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兰坤表示,只有形成完善的评价、决策体系和有效的信用机制,才能促进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的正常发展。决策体系则有利于准确评估项目的可行性;信用机制建立则能够进一步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为文化产业投融资的良性发展奠定基础,进而促进文化与金融的有效融合。
以上是我关于实验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等三个维度的一些思考。实验区的发展才刚刚起步,很多问题还有待探讨和厘清,此篇即为抛砖引玉,欢迎关心实验区发展的各界朋友们建言献策。
(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