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既要改存量,更要改增量

范周、杨剑飞 言之有范 2021-07-18


导语
历时十年的文化体制改革,在新的改革形势下,既要在成绩的基础上总结经验,面对新问题新矛盾,也要有“啃硬骨头一鼓作气”的勇往直前的精神,在存量与增量两个维度深入推进改革,为实现“文化小康”增添助力。


2015新年伊始,深改组就召开了第十次小组会议。会议强调:协调抓好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改革举措,推出一批能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硬招实招,处理好改革“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关系,突破“中梗阻”,防止不作为,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1
“改革”用成果证明了自身的必要性


从2003年的文化体制改革元年到2015年的改革关键之年,意味着文化改革已经走过了“摸着石头过河”的摸索阶段,将全面进入落地攻坚期。改革本身就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必然要求进行利益调整、体制转换和观念更新,文化因为其本身的意识形态特性,使得文化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紧密相连,具有其政治性、敏感性。改革初期,不少人对此持有怀疑态度。




改革十年来,在党中央的科学决策和正确领导下,文化体制改革通过自身的成绩证明了改革的必要性,同时也在实践中丰富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改革基本完成了出版、影视制作、发行、广电传输和一般国有文艺院团、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等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截至2013年上半年,全国共注销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法人近7000家,核销事业编制近30万个,重塑了一大批新型市场主体,国有或国有控股文化企业的实力活力竞争力大大增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框架基本建立;文化产业规模和实力不断壮大。截至2013年底,我国文化法人单位91.8万户,从业人员(不含个体户)1760万人,文化产业增加值为2.135万亿元,占GDP3.63%。改革过程中,尽管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都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前进中的文化大国所必须面对的,但是总体而言,文化体制改革取得了极大的成绩,有力地释放了文化生产力。




2
“增量改革”:文化改革的副产品为深入改革的新动力


文化体制改革的对象,不是文化工作者,不是艺术家,而是束缚文化发展的观念和体制。纵观文化体制改革10年历程,如果“十一五”,“十二五”是针对原有文化体制弊端进行“存量改革”的话,那么当前的改革已经是“增量改革”了,即不仅要解决传统文化体制依然存在的问题和弊端,更要破解文化体制改革以来的许多新矛盾和新问题。这些新矛盾和新问题是改革红利必然的“副产品”,也是“十三五”深入改革的重要领域。




譬如:改制文化企业依然采用行政级别进行管理。事业单位的特征在于其层级性,而作为市场主体,只有分工和规模不同,而无行政级别的区分。公平竞争是市场进行资源配置的必要条件,转制文化企业要进入市场独立运营,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去行政化。改革中,为了完成转制任务,通过行政命令组建了文化产业集团不是个别现象。转制后的企业依托其与政府的紧密关系继续获得稀缺资源从而得到市场垄断地位,而没有逐渐增长适应市场竞争的能力。譬如一些出版集团通过卖书号与民营出版商形成了新的利益共同体,成为“国有文化资产”的二道贩子。此外,转制新成立的集团也成为安排干部的新渠道。




又如:改制企业行为保守,文化不作为现象严重。国家提出对转制企业要“扶上马送一程”。不少“企业”享受着国家的优惠政策,拿着国家的扶持资金却不思进取,仍然是计划经济时代“吃大锅饭”的圈养状态,既不主动接近市场,机械地依靠国家的各类优惠措施和政策被动前行;或是害怕市场依然裹足不前,以“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前提,夸大市场风险,无所作为。这种“只要输血却不造血”的行为实质上都是变相的国有文化资产的流失。优质文化资产不增值就是贬值和流失,没有保值。




再次,转制后政府如何有效管理国有文化资产也是需要继续探索的问题。十二五期间,中央及各省市都在摸索建立健全新型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国家层面,财政部成立了中央文化企业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省市层面,北京成立独立的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办公室开展国有资产的管理工作。湖南省在省委宣传部加挂省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的牌子,将省财政厅内设的省级国有文化企业资产监督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划归省委宣传部实行统一管理。不同的模式都在探索中。如何有效实现国有文化资产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统一的问题将是“十三五”全面深入文化体制改革中所必须思考和突破的机制问题。


在改革中出现的类似问题还有不少:事业单位转企后艺术人才的职称评定、养老问题如何解决?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如何实现统一问题等等。有些观点认为是改革导致了这些问题。这种片面的观点只看到了改革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而没有注意到改革的成绩。换句话而言,正是通过改革我们才发现了这些深层次的问题才有了深入改革的动力。因此,对于这些“增量改革”,既要勇于直面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又要坚定改革的决心和信心,以敢于“啃硬骨头”、勇于“涉险滩”的勇气和一往无前的精神通过改革去解决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努力追求改革“低投入、高产出”的边际效应。




3
全面深入改革:顶层设计,依法改革与文化民生


文化体制改革十年,积累了许多重要的经验,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某些环节的改革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去实现。因此,深入改革,核心在于顶层设计,重点在于依法改革,落脚点在于群众得实惠。


一方面,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原则,推动党政部门与其所属的文化企事业单位进一步理顺关系,赋予企事业单位更多的法人自主权,尽快完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让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



另一方面,要加大文化法律法规建设。文化法律法规是对文化建设规律的概括和总结,具有极强的稳定性、规范性和强制性。新时期的改革是依法改革,要把文化建设实践中形成的新成果、新经验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这就为新时期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提供了更为科学、更为具体的遵循,有利于文化体制改革持续稳定发展,有利于更加有效地解决改革中遇到的新问题。




第三,要高度重视群众对于文化的“获得感”。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改革的原则,善于将改革的成果转化为群众的实惠,让老百姓从现实的文化消费中能够感知改革得来的好处,享受到改革的成果,从心底拥护改革,支持改革。


(作者:范周 杨剑飞 中国传媒大学 文化发展研究院;责任编辑:郭丛笑)


相关文章推荐:
言之有范

回复数字“1”,查看《2014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回顾》之政策盘点、电视、动漫、电影、演艺等产业盘点。


回复数字“2”,查看《2014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回顾》之出版、艺术品、数字音乐、游戏、移动APP等产业盘点。


回复数字“3”,查看《“十二五”收官年》(1-4)。


回复数字“4”,查看《“十三五”文化发展规划应做好顶层设计》。


回复数字“5”,查看《2015羊年特辑》之《九问春晚》。


回复数字“6”,查看视频《老范开讲》(1-3)。


回复数字“7”,查看专题《编制规划思考》。


回复数字“8”,查看《乡村调研系列(上)》。


回复数字“9”,查看《乡村调研系列(下)》。



如果喜欢这篇文章请动动手分享吧!
如果您有私家收藏,欢迎投稿共赏!
合作交流邮箱:
yanzhiyoufan@16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