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化产业项目建设中的四大痛点

范周 言之有范 2021-07-18


导语
最近在江浙一带调研,看到了许多好的项目,然而其间也充斥着一些令人费解的现象。有的地区为了申报文化产业项目,拼命把一些园区做大;还有的地方,为了能够把文化旅游和生产企业的项目集合在一起,而进行了无意义的融合扩张;更有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发展经济,在没有经过认真调研的前提下就匆忙决定扩大区域人口进行聚气。凡此种种,其实都是在变革进程中的路径探索。由此,使我想到:在文化产业发展的进程中,文化项目,园区和区域的规划建设究竟缺少些什么呢?
1
缺少对宏观趋势的把握


新常态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要适应总体经济结构的需要进行转型换代和结构调整,文化产业也不例外。对文化产业未来的发展来说,沿袭传统的文化产业的目录和行业的封闭发展方式是一块最大的短板。而文化产业自身转型换代的前提,就是面对新常态下整个经济结构的调整要做出自身的变革。许多项目还沉浸于过去租金式的园区模式和单一的传统工艺组合中,这是与现状及其不相符的。




2
对互联网资源的忽视与浪费


今天的文化产业更多的增长空间体现在“互联网+”背景下新业态的开发。去年年初,国务院颁发的十号文件《关于文化创意产业设计与相关领域的融合发展》,就体现了这一思想。而许多地区在谋划项目的时候还是停留在对传统行业及门类的做大做强,这对文化产业的新业态构建是极其不利的。有的时候,对于项目的认知,赢在观念,也输在理念上。




3
缺少对“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深刻认知


近年来,一些地方在条件并不完备的情况下拼命地扩大城市人口或园区人口,然而集聚起来之后,这些人口真正的意义的呢?什么才是真正的产城一体化?对那些离开土地的农民,不是解决完住房,有了医疗保障,有了公共文化设施,就可以安居乐业。他们最关心的,是如何能够生存下去。尽管他们在土地上生产力低下,但是有赖以生存的基础,而离开土地之后的生存手段和生活方式,究竟是什么呢?




这些具有根本性的问题,在一些地方政府的产业谋划当中,还没有分析透彻,没有真正拿出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这种情况下,如果盲目的做出一些决策,将会贻害无穷。因此,对人的认识不仅仅是一句口号,尊重人也不仅仅是礼貌而已。要让广大的城镇居民,特别是农民,能够有尊严的活着,能够有自信的在新型城镇化当中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才是重中之重。这就需要我们在顶层设计上,科学地为他们的生存找到产城一体化切实可行的实施路径。




在这个历史进程当中,不论我们建设了多少特色小镇,特色园区,也不管我们把项目做的多大,归根结底还是要从人出发,以人为本,为人服务。这一点是我们做好所有项目和规划的基本前提,否则一切都是零。


4
对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不合理使用


资源禀赋是我们做好项目和园区规划的前提,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是不一样的。在许多产业发展当中,对人才自身的资源禀赋这一最重要的市场要素还缺乏深入了解和透彻的研究。文化产业许多门类的发展,离开了技术和人才的支撑,将会一事无成。所以我们讲到资源禀赋,既有自然资源也有人力资源这样两个重要的方面。





在我们所探究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中,更为迫切的是思想观念的解放,是理念上的提升。最习近平同志提出的四个全面发展,其实是在总结了我党几十年来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之后,而提出的一套新的科学发展观和治国理念。其中对于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阐述,对于我们深化改革的推动,对于依法治国的关键命题等,都可以说是我们做好谋划建设的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的基石。


(责任编辑:都靓,图片来源于网络)


相关文章推荐:
言之有范
回复数字“1”,查看《2014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回顾》之政策盘点、电视、动漫、电影、演艺等产业盘点。

回复数字“2”,查看《2014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回顾》之出版、艺术品、数字音乐、游戏、移动APP等产业盘点。

回复数字“3”,查看《“十二五”收官年》(1-4)。

回复数字“4”,查看《“十三五”文化发展规划应做好顶层设计》。

回复数字“5”,查看《2015羊年特辑》之《九问春晚》。

回复数字“6”,查看视频《老范开讲》(1-3)。

回复数字“7”,查看专题《编制规划思考》。

回复数字“8”,查看《乡村调研系列(上)》。

回复数字“9”,查看《乡村调研系列(下)》。


如果喜欢这篇文章请动动手分享吧!
如果您有私家收藏,欢迎投稿共赏!
合作交流邮箱:
yanzhiyoufan@16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