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传承 | 双线聚焦:“一带一路”的文化根基

言之有范 2021-07-18


导语
近日,随着《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的发布,“一带一路”战略的大幕终于缓缓开启,以千年前丝绸之路的文化底蕴为根基,“一带一路”又将开启怎样的丝绸之路文化新篇?且从国内外说起。



丝绸之路起始于古代中国,是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陆上商业贸易路线,也是东、西方国家进行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主要道路,从运输方式上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它最初的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瓷器等商品。德国地理学家Ferdinand Freiherr von Richthofen 最早在19世纪70年代将之命名为“丝绸之路”。


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One Belt And One Road,简称OBAOR;或One Belt One Road,简称OBOR;或 Belt And Road简称,BAR)的战略构想。同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参加中国-东盟博览会时强调,铺就面向东盟的海上丝绸之路,打造带动腹地发展的战略支点。




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以下简称《愿景与行动》)。同一天,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5年博鳌亚洲论坛的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上表示“一带一路”建设不是要替代现有地区的合作机制和倡议,而是要在已有基础上,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战略相互对接、优势互补。


《愿景与行动》的正式发布预示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正式展开。经济上, “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顺应了国际经贸合作与经贸机制转型的需要,有利于推动中国与其他经济合作国家结构的转型。同时,“一带一路”战略顺应了我国对外开放区域结构转型的需要,有利于中国要素流动转型和国际产业转移的需要。文化上,“一带一路”战略以丝绸文化为基础,促进了我国与周边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提升了我国对外文化形象;跨省联动,有利于各地文化资源的深度整合挖掘,更是将我国传统的丝绸文化发扬光大。



国内
非遗为核,特色产业大放异彩
1
具有“世界特点”的特色文化产业


在最新文件《愿景与行动》中一共明确了18个省在“一带一路”中的定位及对外合作方向,西北、西南、内陆均有涉及。圈定的西北地区各省包含了陆上丝绸之路经过的省份。2000多年前张骞打造的陆上丝绸之路堪称我国对外交流的伊始。那时起,中华文化开始走向世界,而以陆上丝绸之路为核心的丝绸之路的传统文化也在岁月更迭中慢慢形成。而2014年丝绸之路申遗的成功,意味着传统的丝绸文化将会成为一带一路发展的重要文化内核。


纵观“一带一路”的路线图,我们不难发现,“一带一路”经过的国内省份都是极具地方特色的一些地方,例如西北线上的新疆、内蒙古、青海;西南线上的云南等等。其中,西北线上的省份主要都是以丝绸文化为核心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甘肃、新疆的诸多丝绸之路遗址已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些非遗的文化将成为当地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石。而2014年我们国家更是颁布了《关于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许多措施来推动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样地,对于西南线上的云南还有沿海等地的省份,民族文化和海洋文化是其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的内核。


对于我国文化走出去来说,仅仅是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是远远不够的。民族特色是外衣,其内核应当是人类共同认可的文化价值观。“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早已融入现代社会的共识之中。因此,一带一路下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应当是融合了丝绸之路精神在内世界人民可以共享的文化盛宴。




2
旅游体育引领区域特色文化产业


在《愿景与行动》的文件中提到,加强旅游合作,扩大旅游规模,互办旅游推广周、宣传月等活动,联合打造具有丝绸之路特色的国际精品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提高沿线各国游客签证便利化水平。推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邮轮旅游合作。积极开展体育交流活动,支持沿线国家申办重大国际体育赛事。


一直以来,丝绸之路一直是旅游发展的重点领域,而其中最大的吸引力莫过于独特的丝绸之路文化;同时,传统体育的加入更是进一步提升了丝绸之路的文化魅力。因此,依托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为核心的特色文化产业最重要的表现方式之一就是发展旅游业。国家旅游局也将2015年确定为“丝绸之路旅游年”。旅游产业的发展将引领“一带一路”特色文化产业发展走向融合的发展趋势,与体育、科技、互联网等产业进一步融合,真正做到与国际接轨,打造贯通东西的文化旅游长廊。



国外
文化凝聚,走出去需精神认同


近年来,我国文化贸易总量保持快速增长态势,但文化产品输出仍以有形商品为主,设计服务、版权等文化服务出口相对较弱,高附加值领域仍是发达国家占据贸易主导地位。我国相继在上海、北京、深圳等地建立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在各项利好政策的推动下,我国本土文化创意企业品牌效应在加强,核心产品增长明显。2014年3月17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意见》,对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推动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作出全面部署。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确立,我国对外文化交流将会走上一个新的台阶。《愿景与行动》中也提到要扩大相互间留学生规模,开展合作办学,中国每年向沿线国家提供1万个政府奖学金名额。沿线国家间互办文化年、艺术节、电影节、电视周和图书展等活动,合作开展广播影视剧精品创作及翻译,联合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共同开展世界遗产的联合保护工作。深化沿线国家间人才交流合作。


这些交流都是为了进一步促进“一带一路”国家间的文化联系。“一带一路”的基础是古时的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因此,丝绸之路上的国家是有着共同的文化基础的,即几千年时光沉淀下来的丝绸之路的传统文化。正是因为这样的历史文化渊源,才能有今日的“一带一路”。但是,在当今开放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的丝绸之路文化早已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即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在这样的精神认同之下,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才会更加顺畅。




焦点
文化为本,“一带一路”寻根基


“一带一路”战略的形成所代表的政治、经济意义还不言而喻的。但我们不能忽略的是“一带一路”形成的历史文化渊源及其背后所代表的文化意义。可以这么说,“一带一路”形成的根基是传统丝绸之路文化,而它所要弘扬的是融合现代背景下的丝绸之路文化。因此,“一带一路”可以说是应传统而生,顺时代前行。


2014年6月5日,习近平主席在出席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丝绸之路承载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精神薪火相传。他提出,要弘扬丝绸之路精神。这一重要论述为丝绸之路精神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指明了弘扬丝绸之路精神的新目标和新路径。


而今年,《愿景与行动》中提到了民心相通。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根基。传承和弘扬丝绸之路友好合作精神,广泛开展文化交流、学术往来、人才交流合作、媒体合作、青年和妇女交往、志愿者服务等,为深化双多边合作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文件中提到的这种民意相通依靠的是经济发展基础之上的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承。继承丝绸之路开放包容的文化传统,和平合作,互学互鉴,方能互利互赢。




结语


我们需要看到,“一带一路”战略形成的基点在于古时丝绸之路的文化积淀。正是有了这样的文化基点,我们才能承前启后,重新凝聚自己的文化影响力。然而,时移势迁之下,丝绸之路的文化精神在今日的环境中应当被赋予新的含义,方能为我所用。


责任编辑:谢菲


相关文章推荐:
言之有范
回复数字“1”,查看《2014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回顾》之政策盘点、电视、动漫、电影、演艺等产业盘点。

回复数字“2”,查看《2014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回顾》之出版、艺术品、数字音乐、游戏、移动APP等产业盘点。

回复数字“3”,查看《“十二五”收官年》(1-4)。

回复数字“4”,查看《“十三五”文化发展规划应做好顶层设计》。

回复数字“5”,查看《2015羊年特辑》之《九问春晚》。

回复数字“6”,查看视频《老范开讲》(1-3)。

回复数字“7”,查看专题《编制规划思考》。

回复数字“8”,查看《乡村调研系列(上)》。

回复数字“9”,查看《乡村调研系列(下)》。


如果喜欢这篇文章请动动手分享吧!
如果您有私家收藏,欢迎投稿共赏!
合作交流邮箱:
yanzhiyoufan@16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