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十个文化关键词,看《国务院关于落实<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部门分工的意见》中的那些事儿(上)

范周 言之有范 2021-07-18


导语
4月10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落实<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部门分工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就《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2015年重点工作提出了明确的部门分工意见。这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下,将为人民服务抓细抓实、一抓到底的重要体现。那么,在重点工作部门分工当中,文化建设承担了什么样的角色?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又将如何在其中寻求到自己发展的新领域、新空间?如何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多更好文化发展成果?


《意见》全文共17000余字,分别从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推动农业稳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促进新型城镇化和区域协调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科技创新、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文化繁荣发展、依法加强社会治理等12个方面对我国2015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内容进行了具体布局。梳理各项任务清单,文化建设也有着自己的担当。

1
以人为本:文化民生基本理念


文化来源于人,又回馈于人,文化发展既是国家战略,又与每个个体息息相关。此次《意见》四十七条明确指出,要“促进文化繁荣发展,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多更好文化发展成果”,再度强化了2015年我国文化建设的根基与标尺。



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牢固树立人民观。文化产业与公共文化分别承担着不同的任务。文化产业的发展致力于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个性化的文化需求,而公共文化则致力于保障人们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无论是文化产业的发展,还是公共文化的建设,总之,文化建设说到底是为了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与落后的文化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因此,我们要全盘考虑,一切从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出发,统筹好文化产业与公共文化之间的关系,向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成果。

而在这一过程中,要发挥出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在互联网+的大潮中,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文化建设的主体,这就要求我们要进一步创新文化建设的体制机制,让人民群众的力量不断释放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之中。《意见》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深化社会组织管理制度改革,加快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支持发展专业社会工作、志愿服务等内容,在某种程度上而言将会对社会力量、人民群众参与文化建设起到促进作用,是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


2
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释放活力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做出部署,2014年2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新一轮文化体制改革全面实施。



文化体制改革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继经济体制改革之后又一次涉及全局性的深刻变革。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刻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它必须要与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相互衔接、同步推进。本次《意见》也明确提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释放市场活力,为包括文化产业、公共文化在内的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3
文化立法:知识产权战略行动计划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文化立法在文化建设当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文化发展的刚性需求,更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而文化产业的核心就是版权,知识产权一头连着创新,一头连着市场,是创新和市场之间的桥梁。因而,通过立法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依法保护创新者的合法权益,从而来激励人们发明创新,成为文化立法的重中之重。

此次《意见》第三十九条指出要“以体制创新推动科技创新”,其中明确提出要“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行动计划,依法打击侵权行为,切实保护发明创造。”而这一系列的版权行动计划,都无法脱离法制的保障。通过文化领域的相关立法,加强对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造、创业热情,更好的用创新驱动发展。



当然,文化立法是一个庞杂的系统性工程,版权保护方面的法律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法律保障之一,其他文化领域的立法还需要全面开花才能真正为文化发展提供法制支撑。

4
文化事业:让公共文化成果遍布每一个个体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保障和改善文化民生、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制度设计。本次《意见》提到的倡导全民阅读,建设学习型社会,提高国民素质等相关内容的实现,均离不开公共文化的作用。2015年1月,两办下发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化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对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做出了明确部署。本次《意见》也才从多个角度对公共文化建设做出了安排。

均等化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特征。《意见》指出要逐步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扩大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范围,要“以居住证为载体提供相应的基本公共服务”,这都是对公共文化均等化的具体要求。在均等化实现的过程中,要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通过有针对性、可行度高的形式丰富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让公共文化成果遍布每一个个体,解决好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农村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最薄弱的地区,而在公共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反弹琵琶”,重视农村地区、老少边穷地区的公共文化建设。《意见》二十七条提出精准扶贫,公共文化建设也应着眼于此。推进精准扶贫,加大帮扶力度,是缓解贫困、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在“公共文化精准扶贫”的过程中,要明确老少边穷地区服务和资源缺口,合理分配资金,集中实施一批重点文化扶贫项目,不断完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提升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的提供方式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的必然要求。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体系的过程中,首先,要充分发挥基础文化组织、协会、支援团体的作用,正如《意见》四十七条提出的要发挥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作用。第二,要促进公共文化与文化产业协同发展,创新公共文化的提供方式,鼓励社会力量介入公共文化建设。《意见》五十三条指出要创新管理,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尽可能采用购买服务方式,这为公共文化与文化产业的协同前行创造了前提。

5
文化产业:借力互联网,融合发展全面升级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背景之下,培育和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成为必然。《意见》第五条指出,要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改造传统引擎,打造新引擎;《意见》第三十七条指出,要推动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文化产业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文化产业是溢出效应非常显著的产业门类,通过与其他产业门类的融合,从而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转型升级。通过融合发展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必然是文化产业下一个发展阶段的主旋律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写入了“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此次《意见》第三十八条指出要“培育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明确其中包括“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

2014年是中国互联网文化产业市场价值超越传统文化产业市场价值的转折之年。那么,文化产业如何在“互联网+”的风口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重新出发,是最为关键的。互联网因子的注入,为文化产业市场价值的创造提供了无限可能,为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的契机。


责任编辑:赵瑞熙 吴学达 郭丛笑


相关文章推荐:
言之有范
回复数字“1”,查看《2014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回顾》之政策盘点、电视、动漫、电影、演艺等产业盘点。

回复数字“2”,查看《2014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回顾》之出版、艺术品、数字音乐、游戏、移动APP等产业盘点。

回复数字“3”,查看《“十二五”收官年》(1-4)。

回复数字“4”,查看《“十三五”文化发展规划应做好顶层设计》。

回复数字“5”,查看《2015羊年特辑》之《九问春晚》。

回复数字“6”,查看视频《老范开讲》(1-3)。

回复数字“7”,查看专题《编制规划思考》。

回复数字“8”,查看《乡村调研系列(上)》。

回复数字“9”,查看《乡村调研系列(下)》。


如果喜欢这篇文章请动动手分享吧!
如果您有私家收藏,欢迎投稿共赏!
合作交流邮箱:
yanzhiyoufan@16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