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互联网+”时代新型文化智库发展之路

言之有范 2023-04-03


导语
智刃无锋,何以大国争锋?几乎每一个强大国家的崛起,都伴随着该国智囊机构的涌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需要经济的崛起,还需软实力的提升,需要一批具有世界级影响力的智库的诞生。

文化智库是中国现代智库体系的重要部分,是研究国家文化战略、服务文化决策、创新文化理论、引领文化思潮的重要主体,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进入21世纪,伴随着我国文化产业和事业的快速发展,文化智库取得了较大进展。当前,在以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推拥下,文化智库正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1
互联网对传统智库发展环境的改变


追终溯源,其实互联网的发源与智库密切相关。1955年,美国休斯飞机公司的青年工程师保罗·贝恩被著名智库兰德公司的自由精神所吸引,加入兰德。他希望研究出一套军事命令和控制系统,确保关键信息和命令能够在不同层级上有效传播。因此他将信息分散,并使用标准化的数据模块进行分节点传播,这即是互联网的灵感起源。今天,互联网已经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工作与生活,也反过来深深地影响了智库的发展和建设。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从创新来源看,互联网广泛的链接能力,汇集着认知盈余,让知识集成创新成为了重要的创新方式,让智慧众包成为了智库思想的重要来源。维基百科、知乎网站的发展证明,互联网是一个表达与分享的优质平台,受过教育、知识丰富并拥有强烈分享欲望的网民集聚一起,就可能产生巨大的知识创新效应。在过去,智库机构主要依靠专业精英进行研究,而在网络时代,很多基础性内容完全可以通过智慧众包、集成创新等形式,让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研究中,吸取更多人的思想与智慧。


第二、从研究能力看,互联网平台上产生的大数据,为智库机构提供了海量信息来源和分析样本,也让科学研究方法和手段发生了重大改变,大数据利用能力正成为智库提高研究质量的关键性能力。互联网时代尤其是社交网络、电子商务与移动通信把人类社会带入了一个以PB(1024TB)为单位的结构与非结构数据信息的新时代。由于大数据相对于数字文本、数字文献等数字信息资源,来源更加广泛,结构更加多元,粒度更小,所以大数据的采集、加工和处理能力对成果的获得作用就更加显著。同时,习惯于线性因果思维的传统智库,如何处理和把握好大数据时代复杂的相关关系,这也将是一场全新的能力考验。




第三、从传播渠道看,移动互联网的快速普及,引发“U-媒体”时代到来,时间碎片正在重新弥合,全媒体营销正成为智库的重要战略,同时这也为缺少直接进入决策通道的智库,提供了扩大影响、实现价值的另一路径。“U-”即ubiquitous,意为媒体“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无孔不入”,特别是以手机、IPAD等为代表的随身终端结合微信、微博等社交软件,能让高质量的内容实现瞬时的爆炸式传播,迅速引起舆论关注,并反过来影响公共决策。近期典型案例如柴静的“穹顶之下”新媒体策略。事实上,许多世界顶级智库机构早已在传统传播形式之外,利用脸谱、推特、APP等新媒体传播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吸引年轻一代的关注。


2
新型文化智库建设需要互联网精神

万维网发明人、互联网之父蒂姆·伯纳斯·李说:“网络从很多方面改变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我认为我们现在还处于起点上,互联网已经改变了我们工作和生活的方式,但是我们现在真正想要实现的是,利用互联网帮助世界各地的人们相互交流和加深理解”其实,在一定程度而言,互联网对文化智库建设影响最深的不应仅仅是一门新技术,更应是一种新的精神,一种开放、平等、共享地建设智库的互联网精神。




一是开放。即是打破人为边界的桎梏,让智库内外的信息、人才、资源可以自由流动。当期很多文化智库是比较封闭的,由于组织机制、身份定位、同业竞争等方面原因,许多智库特别是高校智库,其研究和讨论主要在自己院校和师生间进行,与外部智库交流较少,即使交流,也大多是与自身利益或人脉关系较密切的政府部门、高校或企业。俗语说,一人交换一个苹果,各得一个苹果;一个交换一种思想,各得两种思想。只有开放办智库,才能有更多观点和思想的碰撞和创新。




二是平等。即是去权威化、自我中心化,智库应强化与各方专家、社会大众进行平等的沟通与交流。互联网创建的本意就是要去中心,让人人拥有表达的平台。一些智库常常认为自己有业内领军人物、重量级专家,就将自己的姿态放得很高,不愿意去倾听各方意见。其实思想面前人人是平等的。对智库而言,只有倾听更多人的意见,并对其进行集成创新,才能不断丰满自己的思想。同时在内部,也应推进组织的扁平化、网络化和民主化。


三是共享。即是将研究成果与最大多数利益相关者分享,如此才能发挥知识创新的最大效应。智库要通过搭建开放式的通道和分享式的平台,将知识和思想传播到更多的人,为他们带去知识的福泽。这方面兰德公司是一个表率,他们的研究报告,除了涉及国家或商业机密的,绝大多数可到官网免费下载。例如2013年,网站提供了350份年度报告,下载量达750万次。

3
中国新型文化智库的理想特征

新时代需要新智库。在互联网精神指导下,新型智库应具备哪些理想特征?


首先让我们分析一下当前文化智库的基本类别和特征。目前来看,文化智库大体可分为三类:一是官办型智库,例如中国社科院下设的文化研究机构;二是高校智库,这一类数量最多,主要以发展研究院、中心或基地形式出现;三是民间智库,通常依托大型文化企业或咨询服务创办。


表1:三种文化智库类型与特征(优劣势)

类别

优势

劣势

官办型

1、人员稳定,具有行政或事业编制

2、财政全额拨款,研究经费稳定

3、有直接通道将成果递呈决策者

1、行政氛围浓厚,独立性较差

2、领导或项目导向,缺少问题导向

3、缺少合理的激励机制

高校型

1、 师资丰富,学术研究力量较强

2、 部分机构有直呈决策者的渠道

3、研究相对独立,有一定自由度

1、附属学校或学院无独立法人地位

2、重视学术与理论,缺乏现实导向

3、科研和教学时间难有效平衡

民间型

1、非企业民办机构,地位比较独立

2、接地气,与产业结合比较紧密

3、研究选题比较自由

1、缺少稳定资金来源

2、缺少直接影响决策者渠道

3、承接政府课题相对弱势


从以上文化智库类型和特征来看,官办、高校、民间智库各有优劣势,根据中国政治体制、文化发展需求与互联网时代契机,本文认为未来新型文化智库应该具备以下三大理想特征:


第一、协同官产研。当前的文化智库,官产学三者大体是割裂的。如果进一步看,官方和学校相对紧密,也许是二者皆为非市场机构同时在话语体系上较为接近的缘故;而二者与民间智库相对疏远,沟通交流较少。事实上,三者各有优劣势,官方优在通道和资金、高校优在理论和人才、民间优在自由和接地气。因此,三者应以项目为载体,以信息、资源和人才流动为手段,实现三者协同发展,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三角旋转门”。




第二、打通学术道。一个优秀智库提出的战略决策参考应该是具有前瞻性、专业性和可操作性的,这也要求智库机构是思想、理论、实践三位一体的。从实践中得出理论,用理论沉淀思想,用思想影响决策;反过来用思想推动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服务社会,从而形成一个持续的循环。现在许多文化智库要么重学、要么重术,还没有形成学术道的循环生长。


第三、融合实与虚。在互联网时代,现实和虚拟正在融合,O2O正成为产业基本的发展模式。新型文化智库也应是实体智库和虚拟智库的有机融合,通过虚拟智库推进实体智库的功能扩展。例如通过智慧众包、众筹等方式,充分利用网络的力量和众人的智慧,集成创新出更多具有社会共识和影响力的决策建议,生产出更多高质量的智库产品来。


4
创建中国新型文化智库的路径建议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创建新型文化智库也非朝夕之功,但只要路径正确,成功总是可期的。本文认为打造新型文化智库,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主体重构。当前的官办、高校和民间智库应加强顶层设计,让智库成为一个着眼公益、自主运营、服务决策的独立法人,从主体地位上确保智库研究的独立性。




官办智库建议加强自我革命,推进政事分开。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相对独立地开展研究和智库工作。一是要争取一定程度上的人事管理权,例如高级研究员以下的人员,智库可以自由聘请;二是要改变激励机制,将薪酬岗位等各种待遇与研究成果挂钩;三是要争取自由设立课题的权利,减少行政性指派,让研究人员有更多选择和创新的空间。


高校智库建议从学院中剥离出来。一是要成为独立的智库实体,成为有专职管理人员、有持续经费保障的独立法人机构;二是应通过项目合作、合同聘用、成果购买等形式,以市场化的手段让学校有关师生成为智库的组成部分;三是可通过派遣、挂职的形式,实现官产学的互动。


民间智库建议充分发挥机制灵活的优势,以项目为纽带,加大与政府、学校的合作。通常而言,民间智库资金要么来自创始人、要么来自关联大企业,缺少可持续型。因此,强化自身项目拓展能力和盈利能力,逐渐实现“以战养战”,是民间智库必须迈出的步伐。


第二、模式重建。当前文化智库应加强在资金筹措、研究模式、组织模式方面的探索与创新,为研究的独立性、专业性打下基石。


在资金筹措上,要争取来源多样化。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资金来源多样化,才能真正做到研究的独立性。由于中国缺少慈善捐赠文化,以及捐赠税法的不完善,因此未来很长一段时期,文化智库的资金将主要来源于政府,以及部分的企业和个人资金。可喜的是,互联网时代也为智库提供了新的筹集方式,例如通过众筹等手段,拓展研究经费的来源和渠道。




在研究模式上,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收集社会大众关心的问题,树立“问题导向”的研究模式,针对现实和长远问题开展对策研究,加强数据分析、案例分析和模型分析,有的放矢,提出决策层信得过、用得上、可操作,实施后能够为社会大众带来实实在在福利的政策建议。


在管理模式上,要构筑“小机构、大平台”的模式。即建立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形成“理事会+院长+核心团队+大量兼职人员”的智库组织构架,推进开放式、整合式办智库。


第三、生态重塑。政府应从改变资金支持方式、开放信息与交流渠道、鼓励媒体加大智库宣传等方面,为智库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一是要改变原有的资金支持模式。政府应通过“服务购买”而不是“办智库”的形式来支持智库行业的发展。服务够买是市场化行为,因此可以实现以质量为准绳,对官方、高校、民间智库一视同仁,增加竞争的公平性和研究的独立性。同时可探索建立文化智库发展专项基金,对智库研究项目和计划给予支持。


二是开放政府信息与决策交流渠道。要让各类文化智库拥有获得政府信息、数据和研究课题的公平机会;应探索建立各类智库向决策者提交成果、进行交流的畅通渠道,建立智库参与政府决策和递呈研究成果的常效机制。


三是要鼓励媒体宣传文化智库。通过宣传激起人们对智库事业的重视,鼓励社会大众对文化智库的捐赠。同时要促进相关部门机构与媒体合作,探索建立智库评分标准和年度排名制度。建议可按照“决策影响力、社会引领力、研究创新力、国际传播力、组织成长力”等五大指标,对智库进行年度评分和排名,激励文化智库创新发展。


作者:熊海峰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 博士研究生


相关文章推荐:
言之有范
回复数字“1”,查看《2014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回顾》之政策盘点、电视、动漫、电影、演艺等产业盘点。

回复数字“2”,查看《2014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回顾》之出版、艺术品、数字音乐、游戏、移动APP等产业盘点。

回复数字“3”,查看《“十二五”收官年》(1-4)。

回复数字“4”,查看《“十三五”文化发展规划应做好顶层设计》。

回复数字“5”,查看《2015羊年特辑》之《九问春晚》。

回复数字“6”,查看视频《老范开讲》(1-3)。

回复数字“7”,查看专题《编制规划思考》。

回复数字“8”,查看《乡村调研系列(上)》。

回复数字“9”,查看《乡村调研系列(下)》。
如果喜欢这篇文章请动动手分享吧!
如果您有私家收藏,欢迎投稿共赏!
合作交流邮箱:
yanzhiyoufan@16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