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三方协同 多元构建:公共文化服务需要“自下而上”

言之有范 2021-07-18



导语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机制是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运行机制有效与否直接影响到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效果。随着公共图书馆覆盖面的逐渐扩大,免费演出场次的日益增多,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和产品也在不断完善,供给机制如何创新,群众文化需求如何满足,避免供需错位,是需要予以思考的命题。


近日,北京出台“1+3”公共文化政策文件,其中对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硬件设施、软性服务等提出细致标准和要求。这是全国首个落实中央《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的地方性省级实施意见。其中,在《北京市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标准》中提出:文化设施建设应采取“2+X”模式。“2”是指每个文化设施应建有一个室内多功能厅和一个户外文化广场,“X”是融合各相关部门服务的综合功能,可设置图书室、展览室、排练室、电影厅等。在《北京市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服务规范》中提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应为提供市民看书报、参加文艺辅导培训、演出排练、文艺创作、文化活动等20大类服务内容;每周的开放时间不少于56小时;每个社区文化室至少配一名文化组织员等。北京市文化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北京未来将实现 “15分钟文化服务圈”。在基础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不断完善的情况下,我们更有必要思考如何去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效率。

随着《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和《关于做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意见》两大文件相继出台,公共文化服务在全国各地遍地开花。然而,政府在为民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过程中各类问题不断产生。例如,许多政府为民众提供免费电影票、演出票,有的人拿了票却不去看,造成公共资源的浪费;还有的人去看了演出,但是却表现出极低的文化素养,扰乱了整个观看秩序和氛围。

以小可以见大,面对这样的实际情况,如何更有效地区发挥公共文化服务的实际作用成为了一大难题。仅凭政府单方出力,绝不是持续有效发展的最好方式,政府主导、社会出力、民众参与,三方协同之下的多元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才是长久之计。



1
政府主导变系统“内循环”为市场“大循环”:健全多元化协作机制

近年来,文化惠民工程大力推进,基本满足了百姓读书看报看电视收听广播等文化需求,从面上解决了“文化温饱”的问题。然而,依然存在有些文化产品不合群众口味,有些书看不懂、用不上、影片过时、老化,很多百姓喜闻乐见的地方戏等没有被纳入送文化的范围。解决这些问题的核心,是要处理好政府、市场、社会之间的关系,把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从文化系统的“内循环”转变为市场的“大循环”。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首先要坚持政府为主导,但是在现实中往往由于财力有限,政府难以完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且差异化的文化需求。因此,在保证公益性的前提下,以政府为主导,鼓励和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是弥补公共财政不足、保障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选择。

首先,政府从传统“管理者”角色向“服务者”角色转变。因此,政府职能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通过简政放权,减少行政审批项目,引入市场机制,打破过去“政府出钱办,群众围着看”的服务模式,可以激发各类社会主体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积极性,促进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的多元化,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活力,培育和引导文化消费。

其次,政府从传统的市场“参与者”向服务质量、价格的“监督者”转变。随着民众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日益旺盛,政府应更多地将“服务者”的角色落实在彰显人文关怀、体现文化惠民的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涵盖不同年龄阶段和群体特征的公共文化服务内容上来,并最大限度地盘活现有的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组织文化志愿者队伍,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基层保障。由此,不断提升自身利用公共资源的效率、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引导多元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主体参与到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中来。



2
社会购买“自下而上、以需定供”:依群众需求上菜单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另一个难点,在于社会力量的缺乏导致公共服务市场化竞争主体的缺失。因此,必须大力发展第三部门,使更多的社会力量投入到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中,形成良性竞争、多元互补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5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文化部、财政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体育总局《关于做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意见》,对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购买主体、承接主体、购买内容、购买机制、资金保障、监管机制、绩效评价等内容作出了规定。在这方面,上海市走在了全国的前列。自2014年上海市公共文化三级配送平台建立以来,社会力量就成为这套机制运行中的源头活水,为上海公共文化配送机制带来显著变化。该平台不断寻觅公共文化服务供应方,并立足需求创新购买方式。面向社会广发“英雄帖”,举办公共文化资源采购大会,发布资源采购申报指南等。上海市“市、区县、街镇”三级公共文化配送平台建立之初便形成了由200余家院团、行业协会、文化机构和社会团体组成的公共文化供应主力军。而承接演出的上海市203家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文化干部做了百姓需求的代言人。上海市现行的公共文化配送机制呈现出层级分明、资源互补、上下互动的特点,公共文化资源大配送、大循环格局将逐渐形成。



3
大众参与变被动为主动:自身文化需求与政府供给内容有效对接

随着时代的进步,文化消费方式、社会生活方式、信息接收和传播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文化消费向着互动性、参与性、体验性、定制化的特点发展。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通畅的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机制密切相关,其作用的产生也与公民自身主动参与密切相关。人民群众不仅要享受文化成果带来的福利,而且还要参与到各种文化活动中去,从而最大程度的获得精神文化的更多满足,促进自身的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蕴含的“以人为本”以及“为公众服务”的理念,也要求公民参与到重大文化事务决策中。只有公民参与,才能真正体现公民的需求,引导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正确方向。公共文化是面向大众的,只有公民参与其中,才是成功的,公民参与程度应成为评价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成功与否的指标之一。

面对公民的文化需求,一方面,公民的需求决定着体系的内容和走向,公共文化服务的提供要充分考虑公民的实际需求;另一方面,公民需求的满足程度也是检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效益的重要依据。在一个社会中,公民及其组织对服务的需求可以是无限的,但并不能要求由公共服务去满足所有的需求。

责任编辑:吴亚丽、赵瑞熙、康琼艳

校对:吴亚丽


相关文章推荐:
言之有范
回复数字“1”,查看《2014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回顾》之政策盘点、电视、动漫、电影、演艺等产业盘点。

回复数字“2”,查看《2014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回顾》之出版、艺术品、数字音乐、游戏、移动APP等产业盘点。

回复数字“3”,查看《“十二五”收官年》(1-4)。

回复数字“4”,查看《“十三五”文化发展规划应做好顶层设计》。

回复数字“5”,查看《2015羊年特辑》之《九问春晚》。

回复数字“6”,查看视频《老范开讲》(1-3)。

回复数字“7”,查看专题《编制规划思考》。

回复数字“8”,查看《乡村调研系列(上)》。

回复数字“9”,查看《乡村调研系列(下)》。


如果喜欢这篇文章请动动手分享吧!
如果您有私家收藏,欢迎投稿共赏!
合作交流邮箱:
yanzhiyoufan@16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