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京津冀一体化,文化产业如何乘东风?

言之有范 2021-07-18


导语京津冀一体化已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这一战略不仅为三地经济协同发展带来了历史性机遇,也为京津冀文化产业的协同发展带来了新契机。如何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机遇,推动三地文化产业市场要素合理流通、优化配置,实现文化资源优势互补,推动三地文化产业互利共赢,共同提升京津冀区域文化软实力,是值得深思的重大议题。



回顾:政策积极引导,合作逐步深入


文化产业具有关联程度高、带动能力强、增长速度快的特征,在区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作用重大。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京津冀三地政府正不遗余力地推进文化产业协同发展。


1
《协议》签订,任务措施逐步深化


2014年8月,北京市文化局、天津市文化广播影视局、河北省文化厅签署《京津冀三地文化领域协同发展战略框架协议》,提出推动建立三省市文化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共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搭建公共图书馆资源共享平台;组织举办三地群众文化展演展示、研讨交流等活动;联合制定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政策措施,促进三地公共文化资源的流动和共享等实质性的合作内容。同时,在此次交易会上,首次开展了京津冀文化领域协同发展项目对接洽谈。此次活动的举办,进一步深化了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的任务与措施。


2
《备忘录》签署,产业主体深入协作


2015年4月,京津冀文化创意产业项目推介会在北京举行,来自京津冀三地的66家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代表出席,共同发起并签署了《京津冀文创园区协同发展备忘录》。备忘录指出,三地要搭建合作平台,优化跨区域合作环境;促进资源共享,加强三地互补性对接;培育中小企业,筑牢文创园区产业基础;创新合作模式,加速跨界文创产业共赢;实现园区结对,打造三地文创品牌形象。此次活动,使三地文化产业协同从政府层面的引导开始逐步走向产业主体的深入协作。


3
《纲要》通过,顶层设计基本成形


2015年4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要坚持协同发展、重点突破、深化改革、有序推进。要在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等重点领域率先取得突破。要加快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推动要素市场一体化,构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公共服务一体化改革。《纲要》也将在近期公布于众,这也使得京津冀协同发展成为了国家战略。



当下:资源优势互补,直面问题挑战


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背景下,京津冀三地均依托各自的资源条件发展文化产业,形成了各自的产业特点。


1
发展迅猛,共谋协同升级



根据以上数据可知,京津冀三地的文化产业发展迅猛,然而,只有站在区域合作与发展的顶层,树立一盘棋的战略思想,制定国家纲要,细化三地规划,进行有效衔接,实现顶层设计、协调推进,才会变三地“移盆合栽”为“有效嫁接” ,出现“1+1+1>3”的系统效应、协同效应。


2
资源优势,支撑协同发展


北京是京津冀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龙头,在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和文化旅游等领域资源及品牌优势显著,新兴文化产业发达,文化创意人才、资本等要素资源丰富,能够对周边区域形成巨大的辐射作用,带动次级文化中心发展。天津市有天然的环渤海地理环境优势,是北方地区经贸往来和对外开放的腹地,并且具有深厚独特的“津派”文化底蕴,天津特色的文化艺术产业、软件互联网、广告会展产业等产业优势明显,产业环节集中在特色的内容创意、制作复制、发行展示等领域。河北省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内涵的大省,存在着极具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形成出版印刷发行业、文化旅游业、文化产品生产及销售业等行业为主导的特色文化产业,产业环节主要集中在生产复制、文化消费等中间环节。总之,北京、天津和河北都形成了各自的特色文化产业,拥有各自独特的文化资源、优势领域和优势环节,这也为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3
认清问题,抓住协同机遇


虽然三地文化产业各有优势,自成体系,但却未能实现互为补充、合作共赢,京津冀文创产业合作与协同发展进展不尽人意,主要表现为:第一,在京津冀城市群内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整合和协同开发利用,文化投资大量重复,造成了文化资源的浪费和同质化竞争。第二,区域行政壁垒的阻碍作用还存在,在文化产业市场准入方面没有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第三,京津冀三地都以行政区域为范围、以构建完整文化产业体系为目的,着力于完善行政区内产业结构,三地文化产业各自为战。第四,尚未形成实质合作的制度和机制,影响巨大的区域文化产业合作大项目尚未形成。第五,产业发展路径相对低效,产业分工不合理,发展战略导向趋同化,产业空间布局分散,整个京津冀区域在文化产业领域没有形成发展合力。第六,文化人才极度缺乏,文化产业处于散、弱、小的状态,这也是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的短板。因此,如何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机遇,推动三地文化产业市场要素合理流通、优化配置,实现文化资源优势互补,文化产业互利共赢,共同提升京津冀区域文化软实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未来:顶层设计布局,勾勒发展一盘棋


在推进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的过程中,京津冀地区要面向未来、立足实际、正视挑战,进一步强化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的战略制定、顶层设计、发展布局、政策举措等系统谋划,科学构建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的格局。


1
打破行政壁垒,创新体制机制


只有在京津冀三地文化领域协同发展战略大框架下对文化产业合作进一步细化和明确,建立合作交流的机制平台,各方才能充分利用自有特色资源优势,在项目开发与拓展上互相提供相关帮助,增强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
加强辐射延伸,多元融合发展


北京、天津文化产业竞争力和综合发展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河北应充分利用毗邻京津的区位优势,主动谋求京津文化产业向河北省腹地进行辐射和延伸,成为其文化产业链条上的重要节点,实现互惠互利和共赢发展。打通京津冀文化“血脉”,加快区域内外文化信息流、客流、商品流、资金流的运转。


3
规范市场规则,要素自由流动


培育和完善统一的区域性要素市场,建立区域合作的共同市场规则,注重市场作用与政府推动的协调统一。一方面,要避免政府干预过多,要相互开放文化市场, 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上发挥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 要制定统一技术标准和企业经营的法规, 为文化企业和人才在地区间流动和合作提供良好的基础。


4
发挥各自优势,重构产业链条


要根据京津冀三地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发展特色合理安排产业分工,加强产业协作,形成优势互补的区域一体化产业发展格局。充分发挥北京的产业优势、资源优势、先发优势,着重把握创意制作及交易传播的高端环节,适度转移生产复制环节。


5
完善公共服务,实现资源共享


建立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交流机制,共同探索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投入、建设、运行、管理的新办法、新机制,共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构建辐射毗邻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京津冀三地公共文化设施水平。三地联合制定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政策措施,打破地域限制,促进三地公共文化资源流动和共享。



结语


打破“一亩三分地”是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的基本前提,在这一过程中,要立足三地资源特色,发挥比较优势,推进共建共享,让文化产业在京津冀一体化的过程中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


参考资料:《投资北京》期刊、人民网

责任编辑:武艺、赵瑞熙

校对:武艺


相关文章推荐:
言之有范
回复数字“1”,查看《2014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回顾》之政策盘点、电视、动漫、电影、演艺等产业盘点。

回复数字“2”,查看《2014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回顾》之出版、艺术品、数字音乐、游戏、移动APP等产业盘点。

回复数字“3”,查看《“十二五”收官年》(1-4)。

回复数字“4”,查看《“十三五”文化发展规划应做好顶层设计》。

回复数字“5”,查看《2015羊年特辑》之《九问春晚》。

回复数字“6”,查看视频《老范开讲》(1-3)。

回复数字“7”,查看专题《编制规划思考》。

回复数字“8”,查看《乡村调研系列(上)》。

回复数字“9”,查看《乡村调研系列(下)》。


如果喜欢这篇文章请动动手分享吧!
如果您有私家收藏,欢迎投稿共赏!
合作交流邮箱:
yanzhiyoufan@16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