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行与思 | 让华人华侨为一带一路“穿针引线”

言之有范 2021-07-18


导语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8月上旬,我的部分学生赴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三国进行了为期10天的游学活动。三国的文化体验之旅让孩子们收获满满,并生发出一些自己的思考。未来几天,言之有范微信公众号将推出《行与思》专题系列,陆续发布同学们的游学体会——有的紧扣“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建设,有的剖析当地文化与宗教的内在关联,也有的着眼于各国不同特色的文化治理,还有的以小见大谈文化交流。既是游学总结,也希望同大家分享交流,欢迎大家捧场拍砖。




“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少不了人文交流合作和软实力建设,“一带一路”的战略落实,更少不了人力资源与企业的广泛参与,而具有融通中外独特优势的海外华人华侨,则是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其中,更有一半华人华侨聚集在东南亚地区,强劲的经济实力、厚实的家族根基,是其独特且重要的资源优势。因此,能否促进华人华侨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发挥海外华人华侨的人缘、地缘优势,是实现民心相通的重要前提。


4000万“海丝”华人:东南亚国家间的天然纽带

据不完全统计,全球有6000多万华侨华人,分布在近200个国家地区。而其中华人在海外最为集中,经济上最成功的一个群体,就是东南亚华人,约有4000万人。这些华人是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资源,除了人口众多,还反应出如下特征:

首先,经济实力雄厚。据估算,“一带一路”主要覆盖区亚洲华商经济实力占世界华商经济的2/3以上,世界华商500强中约1/3分布在东盟各国,约有1.2万亿美元的华商资产集中在东南亚地区,而在东南亚上市企业中,华人公司占70%左右。比如,在马来西亚,70%的中小企业被华人拥有,其中包括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业。如今,海外华人华侨已经凭借雄厚的经济科技实力、成熟的生产营销网络,以及广泛的政商界人脉,成为“一带一路”最重要的参与者和担当者,尤其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方向。




其次,华侨华人群体具有联结祖(籍)国与所在国的桥梁和纽带的特殊性。他们了解两国的基本社会情况,精通两国的语言系统,理解两国的民众心理差异,因此成为“天然桥梁和纽带”,可在语言翻译、传播文化、民间交流等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最后,“一带一路”建设与华人华侨事业发展互惠互利。一方面,“一带一路”的互联互通离不开华侨华人的“纽带”作用,另一方面,“一带一路”建设也能强化中国与各国的互惠关系,是华侨华人生存、发展的保障。


由此可见,华人华侨,尤其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方向上的华人华侨,可借“一带一路”建设之势,参与互联互通、文化交流,而他们在分享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推动了“一带一路”的不断落实。




“海丝”华侨文化认同:机遇与挑战并存


前文中讲到,经济实力雄厚是“海丝”华侨的重要特征,然而,在海外打拼的华侨,虽在经济上早已融入并且受制于当地的体系,但在文化上的反应则往往比经济上要慢一步。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文明在所有华人的心灵深处驻下了深厚的文化根基,在风俗、习惯、道德观和价值观上都体现了深远的影响,也决定了海外华侨寻求新文化认同的漫长历程和路径依赖性。最初那一批“下南洋”的“掘金者”,虽保留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习俗,却受制于国内国外不稳定的局势以及政治因素,加上回国艰难、亲属失联,难免对身份产生疑问。但幸运的是,一个民族在遭遇到不同的外族时,便会自觉到自己的民族特征。




相比于大陆公民,华侨对于自己的民族特征有更深刻的认识。东南亚华侨数量众多,并占有很大部分社会资源,他们的选择尝试让他们认识到,保持中华民族的文化认知、风俗习惯和道德价值观,不仅不会使这些华侨家族陷于危险,反而使得他们在当地纷纷立足开创家业,并且与本地民族相比在经济和社会地位上甚至更显优势。这种情况使得东南亚华侨增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并逐步建立了大型的华侨社会。另一方面,东南亚国家作为一个人口并不占绝对优势的民族,在政治社会活动中只有团结一致才有可能争取更大的权利。



然而,要想把华侨所认同的中华民族文化与大陆人认知的中华民族文化完全等同起来,却不见得是一件那么容易的事情。


第一,经历了一百多年的时代变革,大陆的政治文化观念也发生了一些变化,而海外华侨对此并无充分认识也缺乏理解。


第二,如今的很多华侨都是土生土长在海外,尽管有相对独立的社区和活动范围,但处于海外多民族多种意识形态碰撞的局面下,对于传统中华民族文化的认识和继承也必然会结合当地的因素,创造一些更适宜华侨生存形态的亚文化。


第三,西方势力往往把华侨众多的国家和区域当作重点战略区域,策动其他民族对华人产生敌意,对华侨的经济地位构成威胁,也对其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制造阻碍。


由此可见,如今的东南亚华侨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既面临更大的机遇,也难以逃避无处不在的风险和威胁。




借势“海丝”打通藩篱:进一步提升民族文化认同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对于我们增进海内外团结,提升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是一个重要的机遇与契机。如果能够借势这一战略构想,多重布局,贯彻实施多种措施,举办丰富的文化交流活动,一定可以使得华侨对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提升一个档次。具体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第一,因势利导,充分调动资源,在福建和广东多举办一些华侨回乡的文化交流活动。海上丝绸之路以福建泉州为起点,在国内海岸的重要沿线布局就集中在福建和广东,而这两个省正是东南亚华侨的故乡所在。但由于时间空间的差异,使得华侨“回乡难”,也成为文化认同的巨大阻碍。政府和社会各界应该对于找寻祖亲有困难的华侨加以帮助,设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帮助连接与东南亚的联系,彰显我国大国风范、激发民族自豪、提升文化认同。


第二,对于东南亚有很多处于社会中上阶层,在商业、科技以及文化等领域拥有领先能力的华人华侨,我们应该争取更多层面的合作。如,对于能够生产优秀商品的海外华侨所办企业,应该帮助他们在进入祖国市场提供便利,对于华侨来华办厂投资,在保持沿海地区政策优惠的现状下,还要鼓励华侨到更广大的中国内陆进行建设投资。技术上多举办交流论坛等活动,为华侨来华传授经验提供平台与便利。




第三,在文化产品领域,充分利用华侨资源,优先鼓励文化产品进入东南亚等华侨众多的地区。华侨对于中国文化产品的接受无疑最具有优势,文化折扣低。而优秀的文化产品在侨界广泛传播的话,无疑对于进一步提升民族自信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具有重要作用。图书、电影、互联网,都是可以着力拓展的方向。同时,对于华侨在海外创作的优秀作品,也要加强引进,让大陆人民更加理解华侨的艰辛不易以及对中华文明的传播作用。近年来东南亚华侨在一些国家创作了很多有影响力的作品,比如马来西亚导演黄明志的《辣死你妈》就通过多文化的背景展示不同民族从隔阂走向相互理解的过程等。




第四,进一步提升与海丝沿线国家旅游业上的合作与交流,打造文化内涵深刻的精品旅游产品,同时加强宣传引导,提升国内出境游客的素质和文化涵养。出境旅游是大陆与华侨民间文化交流的最普遍的状况,而海丝沿线国家由于地理位置的缘故,一直都是我国境外游的最热门目的地。但由于旅游产品开发形式粗犷,无法引导大陆游客和华侨进行有益的文化交流,加之部分游客的不礼貌行为,造成了境外华侨对国人的误会以及对中华文化的不信任,这是目前境外旅游开发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总而言之,以海外华人华侨为核心的侨务资源,可以发挥其实业主导作用、加强民族凝聚作用,重视教育的延续功能、加强媒体的传播功能,为“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和“一带一路”建设打下良好的文化、人脉基础。




参考文献:
许梅《东南亚华人在中国软实力提升中的推动作用与制约因素》
蒋珊珊《近代东南亚华侨华人对传统民俗文化的继承》
韩震《全球化时代的华侨华人文化认同问题研究》
刘宏《中国崛起时代的东南亚华侨华人社会变迁与挑战》

责任编辑:马昃昀、郭丛笑

校对:谢菲


相关文章推荐:
言之有范
回复数字“1”,查看《2014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回顾》之政策盘点、电视、动漫、电影、演艺等产业盘点。

回复数字“2”,查看《2014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回顾》之出版、艺术品、数字音乐、游戏、移动APP等产业盘点。

回复数字“3”,查看《“十二五”收官年》(1-4)。

回复数字“4”,查看《“十三五”文化发展规划应做好顶层设计》。

回复数字“5”,查看《2015羊年特辑》之《九问春晚》。

回复数字“6”,查看视频《老范开讲》(1-3)。

回复数字“7”,查看专题《编制规划思考》。

回复数字“8”,查看《乡村调研系列(上)》。

回复数字“9”,查看《乡村调研系列(下)》。


如果喜欢这篇文章请动动手分享吧!
如果您有私家收藏,欢迎投稿共赏!
合作交流邮箱:
yanzhiyoufan@16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