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十三五”时期,如何用国家思维引领文化建设

范周 言之有范 2021-07-18


导语
2015年,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的收尾年,也是“十三五”规划的编制年。当前,从国家层面到省市地方都在着手进行新时期的规划编制,能否用国家思维做好国家文章、用战略眼光引领全体布局,是新阶段规划编制工作的第一要务。作为总体布局中的重要一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绝不是个别部门的“单打独斗”,而是要充分凝聚来自各个层面的智慧,站在更高的起点上用国家思维引领文化建设。


一、网络盛行,文化领域新常态需审慎对待




随着新常态的提出,一系列社会热点问题逐渐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其错综复杂的程度远比我们了解的信息还要更甚。而在文化领域,新兴媒介层出不穷,网络热点时时变化,舆论风向难以把握,很多社会热词广泛传播,一次次刷新人们对已知事物的认识,这为当前党和国家在文化领域的管理带来了新挑战。不可否认,这些文化思潮是经过一定的总结形成的,在特定的时期和前提下也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但作为文化管理者,应注意到一些热议话题会影响政府对未来国家文化发展趋势的正确判断。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对当下热议的文化思潮保持客观和冷静,站在国家的战略高度,对社会热点进行分析和证明,进而做出科学性、趋势性地研判。


二、文化治理,新市民阶层的 “文化空白”如何填补




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形态的升级,城镇化的脚步逐渐加快,大量农村人口不断“外流”,很多村庄出现了“人走房空”现象,并由此演化为土地、产业和基础设施的整体空心化。更为重要的是,新市民阶层的迅速崛起为城市发展带来新的难题:公共基础设施供不应求,市民文化需求难以满足,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不到位等等。这些变化对“十三五”时期的文化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党和政府要高度重视文化领域的社会治理,尤其重视县级以下文化治理下沉和乡村文化“空心化”问题。国家经济过渡到新常态的今天,如何更加准确地把握民众真实文化需求,政府、社会、行业、个人都要在整体融合和快速变化的当下把握好应当采取的措施,在制定文化发展规划的过程中应该有所考虑。


三、融合升级,“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的主要方向




文化产业是溢出效应非常显著的产业门类。经过长期的发展,我国文化产业领域已逐渐形成各个行业门类相对独立和明显的发展规律。下一阶段,融合发展将成为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主要方向,通过与其他产业门类的融合,带动自身的发展,进而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转型升级。对于这一发展趋势,文化主管部门已经做了诸多工作,并且有意识地将产业发展导入这一阶段。除了与具体产业门类的结合,文化与科技、文化与金融等方面也是文化行政主管部门近年来力推的融合发展的方向。随着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 ”行动的指导意见》,“十三五”时期文化领域改革发展将进一步强化融合、跨界、转型、包容的发展理念,重点推动文化装备生产、文化内容生产和文化传播手段的转型升级,这一点应当成为宏观层面突出强调的一大亮点。


四、制度设计,文化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




“十三五”时期,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进入新的阶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到今天能够改的、可以改的、比较容易改的都已经改得差不多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骨头,都涉及到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特别是涉及到利益格局的调整。譬如,“十一五”时期形成了法人治理结构下的国有资产和财政对文化进行投资建设模式,在“十二五”时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到今天的改革关口,我们应当思考这种管理形式是否还适应今天发展的需要。政府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理顺文化行政部门与所属企事业单位的关系是关键。由此,“十三五”时期,文化体制改革要以制度设计为重点,消除部门间的管理壁垒,厘清利益分割的问题,将“大文化”建设提上日程。


五、产业事业协调发展,社会经济双效统一




随着文化体制改革步伐的不断迈进,如今在诸多领域,文化产业和公共文化服务呈现出交叉融合、互为补充的状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协调发展,满足了文化建设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内在要求。而在社会效益方面,坚持并紧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是“十三五”规划的重点内容之一。领导者应从文化建设的角度出发,立足国家高度,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各类媒体平台的互相映射、社会文化风气的引导、文化产业各行业的规范等方面着眼,将核心价值观的特色认知列入到文化大发展的整体步骤之中去。这就要求在顶层设计上不单单是鼓励做什么,更要采用负面清单的方式,明确不提倡做什么、禁止做什么。换言之,做什么怎么做是主动创新,不做什么则是底线思维。只有这样,才能给全社会创造主体一个合理的范围,从而充分发挥其自身的创造力和价值。


六、科技创新,应当成为新时期的全民共识




科技对文化的创新表达、包装延伸、提升转化等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经过长期的努力,科技提升文化价值的理念已经逐渐成为主流认识。然而,这是远远不够的,科技创新应当成为全行业、全产业、全社会共同的认识。在实际的调研中,我们发现科技在文化创作、非遗管理、公共文化建设、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发挥的作用并没有得到最大化的体现。与国际相比,以上领域中的科技要素占到了整体产业发展相当大的比重。因此,让科技创新成为“十三五”时期全民的共识,注重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形成区别于以往的、上升到全社会、国家层面的表现形态,应当是“十三五”文化规划中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七、一带一路,强化中国对世界新格局的文化影响力




目前,关于“一带一路”的解读更多是从经济研究的角度出发,强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解决产能过剩问题、促进贸易和消费,创造需求和就业等等。而从文化的角度来看,面对复苏乏力的全球经济形势,纷繁复杂的国际和地区局面,传承和弘扬丝绸之路精神更显重要和珍贵。可以说,融通古今、连接中外的“一带一路”,在对古代丝绸之路东西方文化交流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也在新时代开创了各国各地区间文化交流合作的巨大空间。因此,“一带一路”在中华化方面的渗透将会是其最核心的部分,如何发挥文化在国际关系构建中的巧实力,既是“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实现的基本底色,更是“十三五”时期文化外交的又一重大命题。作为国家的长期战略,反观当前,我国在国际文化贸易当中处于弱势,文化产品竞争力不强,用中国元素讲中国故事、传播中国价值观的能力亟待提高。而这些恰恰需要在顶层设计层面提出对“一带一路”文化建设的宏观思路,是可以用国家思维做国家文章的一个巨大空间。由此,文化发展战略应当作为“十三五”时期改革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三五”规划的编制要立足文化的思维高度,唤醒“一带一路”沿线遗存的中华文化基因,形成具有强大影响力和辐射力的中华文化生态圈,加强我国对世界新格局形成所产生的文化影响力,助推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


结语:


文化是民族发展的血脉,社会进步的灵魂。新时期下,不论是国家文化政策制定,还是文化领域的种种突破,都需要站在更为宏观的角度审时度势,科学预测。文化建设中的诸多问题复杂多变,更加要求我们用国家思维来引导文化改革,用战略眼光着眼全体布局,这一点在“十三五”规划的编制中尤其重要。


作者:范周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 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康琼艳

校对:武艺


相关文章推荐:
言之有范
回复数字“1”,查看《2014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回顾》之政策盘点、电视、动漫、电影、演艺等产业盘点。

回复数字“2”,查看《2014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回顾》之出版、艺术品、数字音乐、游戏、移动APP等产业盘点。

回复数字“3”,查看《“十二五”收官年》(1-4)。

回复数字“4”,查看《“十三五”文化发展规划应做好顶层设计》。

回复数字“5”,查看《2015羊年特辑》之《九问春晚》。

回复数字“6”,查看视频《老范开讲》(1-3)。

回复数字“7”,查看专题《编制规划思考》。

回复数字“8”,查看《乡村调研系列(上)》。

回复数字“9”,查看《乡村调研系列(下)》。


如果喜欢这篇文章请动动手分享吧!
如果您有私家收藏,欢迎投稿共赏!
合作交流邮箱:
yanzhiyoufan@16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