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 | 两岸文创发展竞合之路
法蓝瓷链接了两岸文创的发展,运用大陆的资源与台湾的创意,实现了两岸的合作与共赢。法蓝瓷在二十多年内,规模逐渐扩大,在世界各地渐渐站稳了脚跟。最初法蓝瓷苦于寻找自己的生产原料,多方寻找无果,最终在中国大陆的陶瓷圣地——景德镇找到了最适合他们的原料,然后开始发展原创作品、进行艺术授权、设立研发工作室,紧接着他们通过北京故宫、台北故宫做了双授权,开始向世界各地进行行销策划。2011年,法蓝瓷在国内拥有超过110家直营门市,全球共有6000个销售据点,这其中70%都在大陆。
台湾的企业到了大陆,经历了风风雨雨的二十几年,已经成为了两岸和世界各地都认可的知名品牌。而相反在景德镇,有着上千年的陶瓷工艺的知名品牌,却没有像法蓝瓷这样走向世界、走向两岸,原因是什么呢?
两岸的文化创意产业,既有互补,又有竞争。合作是两岸文创发展的大趋势,联合各方打开思路,形成共识,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携手,在世界范围内打造出使中华文化创意产业大放异彩的一片天地,是两岸的共同期望和目标。在合力发展的大背景下,两岸文创也同时存在一些区域内的竞争。
台湾文创产业发展早、较成熟,在文创设计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和经验,不足则是缺乏下游产业配合和规模足够大的市场。在这一方面,大陆恰恰具有优势。大陆文创产业作为后起之秀,发展迅速,产业规模优势初现,这使双方出现了新的竞争。
(一)以人才竞争为例,台湾文创人才大量流动到大陆
目前台湾文创人才大量流动到大陆。很多人在大陆创业、安家,在大陆打造品牌,然后回台湾消费、休息。2014年台湾每月的实际薪资只有约47243新台币,大学生起薪22000元,这个薪资留住人的可能性极小。去年底瑞士洛桑管理学院公布的“全球人才报告”告诉我们,台湾总名次27名,相比上一年下跌了4名,是近10年最差的名次。我的同行——大学老师们更是叫苦连天,说他们有15年甚至是17年都没有涨过工资了。
在人才竞争方面,大陆有一些与台湾不同的说法,这也表明了人才竞争方向的变化,最近的说法叫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陆有13.7亿的人口,每年新增的待业人口是台湾人口的一半。GDP每下降一个点,大陆减少直接就业220万人、间接就业2000万人。在这样的背景下,即便是我们的财政收入再高,仍然有许多人无法解决就业问题。因此提出了“双创”这一办法。
(二)良性互动对两岸文创有激励作用
伴随着两岸文创发展风生水起,两岸文创在市场、资本、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的竞争可说是大势所趋。大陆的市场很大,但是缺少人才。目前大陆每年培养的人才——文创专业毕业生的数量约100万人,而需求量达不到100万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一边缺文创人才,一边毕业的文创毕业生却找不到工作。台湾的许多文创人员,例如设计师在大陆都能找到理想的工作,因为他们的专业素质和综合水平远远超过大陆。所以,文创人才的问题与人的数量无关。
我始终坚信,搞文创行业,一个人就是一座山,一个人就是一个产业。我们不需要蚂蚁搬家这样的人海战术。这不是说台湾的人才数量比大陆多,而是台湾人才的综合素质比大陆好,这一点大陆需要赶上。关于资本,两岸都各有优势,将优势充分利用是很重要的。
(三)营造健康的市场环境,避免恶性竞争
两岸之间过去在电影、电视剧行业有竞争。1978年至1982年在我的大学期间,我们把香港、台湾的电视剧、电影作为偶像。尽管“竞争”有助于提升能量,并非全不可取,问题是如果形成恶性竞争,在市场上的竞争势必愈演愈烈,便会对两岸经济健康发展相当不利。面对全球化与区域经济整合潮流,两岸文创产业如何消除恶性竞争、促进合作、提升产业竞争力和资源配置效率,两岸主管部门责无旁贷,必须严肃面对。
(一)新兴业态将成为两岸文创合作的新领域
新兴业态是两岸合作的下一个重点。我认为文创产业未来发展的十年,一定是把重点放在互联网上。当前大陆的3万亿的文化产业增加值60%与互联网相关,我认为到2020年,大陆文化产业的80%一定和数字互联网有关联。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下,互联网产生的每一款新的文创形态,对我们都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应该引起高度的关注。
破旧厂房改造后的就是文创吗?是,但是太脆弱,文创一定是赚大钱的、好的、有竞争力的企业;文创一定不是把破旧厂房搞的很唯美,而是给人们心灵带来震撼的一个文化高地;文创一定是解决很多人很舒心的具有幸福感的就业岗位。现在我们两岸都是把破旧厂房来回改造,改造得花里胡哨,好像这就是文创,我对此真的不敢恭维。尽管它们需要这个阶段,但是这一定是文创的1.0版本。
所以从这一方面来说,我们对新兴业态的把握和对两岸之间的文创实际现状要引起高度的警觉。当然,一个好的文创园区,它不仅仅具有生产性功能,还有社区功能、环境营造功能,但是文创本源的经济功能,我们应该要予以关照。把文创作为非常重要的一个产业部门来对待,这是我们过去十年做的好的一件事——让文创被予以重视,但是也是做的不好的一件事——太重视文创的GDP了。而全世界所有发达国家文创的发展,最主要的要求第一是解决就业,第二是改善社会的人文生态,第三是让文创从业人员能够得到社会的极大的尊重,让他的创意得到极大的发展和发挥。
一旦一个政府把文创当成财政的主要来源,那么这个政府对于文创的认知就要进行重新审视。台湾有没有这样的情况我不敢妄下断言,但是大陆这方面过去这些年已经露出了一些苗头,我们作为政府的智库,作为政府的学者,我们有责任向政府谏言,引起对文创的社会功能的重新认识。所以我也希望台湾文创同行也要在这方面保持警醒,它要占到一定的经济规模,但这一定不是文创的主要功能。
(二)两岸文创发展的现状
在过去的十年间,台湾的"黄金十年”政策与大陆的“十二五规划”,均将文创产业列为未来经济发展的重点。两岸在文化创意产业领域的合作仍在不断扩大与深化,涵盖演艺业、工艺美术业等各个产业。两岸的文化创意产业交流与合作己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逐渐从文化交流走向了产业合作。
1、代表行业
(1)影视行业
1980年代后期始,两岸影视交流与合作逐渐深入,至1996年,两岸合作协拍电影共计34部。1997年,台湾正式放大陆影片及大陆与吞港合拍影片在台公映。两岸官方不断为影视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进行政策松绑,两岸影视交流呈现空前繁荣的景象。《流星花园》风靡大陆,台湾偶像剧在大陆辟了广阔的市场,而大陆的《康熙王朝》《步步惊心》等电视剧也在台湾引起了强烈反响。在和平发展的大环境下,两岸间的影视合作活动与日俱增。
(2)新闻出版产业
1988年,在上海科技图书公司大楼举行的"海峡两岸图书展览”,是两岸出版交流的开端。近年来,两岸新闻出版产业合作项目日增,取得了可喜成果。2011年初,大陆的《读者》和台湾的《丰年》先后在对岸发行。另外,两岸出版贸易也实现了快速增长。近年来,两岸版权贸易和出版物进出口持续健康发展,两岸版权贸易也保持增长势头。未来两岸新闻出版产业应把握发展趋势,以台湾丰富的营销、推广华人出版物的经验,加上大陆新闻出版市场巨大的需求空间,优势互补,进一步拓宽合作通道,协力促进两岸新闻出版业的共同繁荣。
(3)旅游业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两岸在旅游产业领域的交流已进入了全新的阶段,逐渐形成了宗教朝拜、寻根谒祖、风情体验等多种类型的以文化旅游为主的产业形态,两岸的人员交流数量也不断增多。2014年两岸双向交流总人次达941.2万人次,2015年新增11个赴台自由行城市,迄今为止大陆赴台个人游城市增至47个,这对两岸人员的互动交流与旅游业的发展都具有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
2、福建自贸实验区——立足创新两岸合作机制
2014年12月31日,国务院正式批复设立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从此成为中国大陆境内继上海自贸试验区之后的第二批自贸试验区。福建自贸试验区在文化创意产业方面,重点发展文化贸易和版权贸易,配套发展文化金融服务,建设两岸文化产品展示交易中心。
2015年3月24日国家旅游局发布发布了《关于支持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旅游业开放意见的函》,明确提出要努力把福建自贸区建设成为两岸旅游合作先行示范区。到2015年底,福建自贸实验区新增企业近万户,注册资本2053亿人民币,从产业分布来看,新增企业中,第三产业企业9476户,占比95%。福建自贸实验区已成为两岸合作发展新引擎。
(二)两岸文创合作发展的基础
1、台湾文创发展的优势
(1)深厚的中华文化根基,多元文化并存,文化多样性特征明显
由于历史原因,台湾相对完整的保留了中华文化,而中华文化中的各种传统文化也得以在台湾得到融合。另外,由于其复杂的历史背景,台湾具有糅合了日本、中国大陆等元素的丰富而多元的文化。此外,台湾也不断形成基于自身特色的次文化元素,如眷村文化、台客文化。而这些丰富的文化形态恰恰为台湾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文化资源。
很多人觉得台北和北上广的现代化没法比,实际上台北的现代化在骨子里、在小巷子里。台北的文化在寺院里,即使在高楼林立的楼宇中,寺庙依然井然有序。所以台北的文创不在园区,而是在乡村、在野外,在打造生活美学的文化因子里。台湾文化在血液里,不容易被别人剥夺去。我也希望把这样的台湾精神传递到大陆去,这种台湾文创的精神和优势值得大陆学习。
(2)创意空间广阔,创作环境较为优越,民间创造力源源不绝
台湾当局积极鼓励民间创造力,营造自由创作环境。为台湾文创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创意空间,使台湾民众乐于创新、敢于创业。大家都很敢想敢做,我有一个朋友,前台湾师范大学的校长林磐耸。他常说,“只要我想,还有什么不可以”。
(3)科技发达,文化创意产业可借由新科技优势,多元结合、多元传播、创新发展
台湾的科技产业已经从最初的重制造、轻技术的出口代加工向重制造、重研发,制造与技术发展并重的产业结构转变。岛内的科技企业始逐步的参与代工产品的研发设计,并逐步向独立研发产品,创造自主品牌的方向发展。
2、台湾文创发展的瓶颈
第一是市场瓶颈,台湾市场狭小,无法依靠内需市场形成产业,国际市场开发力较弱。文化创意产业无法在岛内创造相应的利润,严重阻碍了产业的发展。第二是规模瓶颈,由于受到市场的限制,台湾的文创产业往往无法发挥“规模经济“与“范畴经济”的作用,如何走出这个曲线是当前要考虑的问题。另外,台湾岛内大量文创人才处于流失状态,如何留住这些人才是很重要的。这并不只是简单把人留在台湾就可以,还要考虑让他们能够为台湾服务的一些渠道和优惠政策。最后是资金瓶颈,台湾在文创方面的资金需求缺口很大,目前台湾主流资金资源仍集中于IT产业及制造业,致使新兴文创产业在研发、品牌建设和营销等等方面的投资受限。
3、大陆文创发展的优势
(1)政府稳定有序的政策支持,国家意志力的强力推进
大陆的优势在于市场、政府主导和企业运作。其中政府支持力度很大,自从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增强综合国力、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点产业被提高到国家意志的高度后,从中央到地方,大陆各级政府都制定了相应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制定具体的实施规划,利用行政手段弥补市场经济在产业发展方而的漏洞,有效的保证了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健康、有序的发展。
(2)经济持保续快速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陆的经济已经保持30多年的快速增长,经济增长带来的收益使政府和社会投资可以更多的投入于文创产业,产业发展可利用的资金增多。
(3)广阔的市场及日益扩大的消费需求
我国文化消费市场目前有2.3万亿的市场空白,需求量之大难以想象,对于文创的发展来讲是一个很好的井喷时期。比如去年大陆完成了动漫16万分钟的创作,而日本仍然维持第91万分钟的创作,而这10万分钟却占据了全世界动漫出口的68%,而我们大陆的出口额占世界动漫出口额的不到1%。在文创发展的数量增长时,一定要注重内容。所以两岸都要继续努力,政府要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找到优势并发挥更大的作用。
4、大陆文创发展瓶颈
(1)创意人才匮乏,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大陆在尤其是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的培养方面,尚未述立起一套完整的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在文创产业领域,大陆既缺少高端的创意、创新人才,又缺少市场营销、国际授权和代理等方面的人才,这导致大陆在产业的最核心层“创意”方面的严重缺失,极大的制约了产业的整体发展。例如影视剧产业,编剧要好好的研究电视剧要怎么才能吸引更多人看,而不是自己写的开心,自己感动的哭了几个晚上也没有用,得让观众有需求才行,创意要跟上。
(2)产业发展不平衡、地区发展水平差距大
大陆由于受到经济发展水平、文化资源等因素的限制,文创产业在地区间的发展非常不平衡。东部地区已出现产业单位过于集中、产业能力过剩、资产收益下降的情况,而中西部地区则呈现发展不足的态势。这严重阻碍了大陆文创产业的健康发展。另外,文创产业的行业内部在发展程度上也存在着极大的不平衡现象,数字内容产业和设计服务业发展迅速,且带来了较高利润,相比之下,艺术品行业等行业则发展相对缓慢。行业内部在发展上的不平衡使得文创产业难以实现整体效益的最大化。
(3)文化创意企业缺乏竞争力和国际品牌
大陆目前的文创产业上市企业较少,大型企业集团缺少“旗舰”和“航母”。没有像台湾一样发展出“法兰瓷”、“琉璃工房”等国际知名文创品牌。
(三)两岸文创合作的现实需求
两岸文创合作的现实需求表现在三方面。文化创意产业的交流与合作是两岸布局国际,抢占先机的重要途径,也是两岸经济转型升级的内在需求;文化创意产业的交流与合作是两岸增强各自“软实力”,提髙对海峡两岸影响力的现实手段;文化创意产业的交流与合作是应对西方文化冲击,提髙中华文化影响力的重要途径。
1、建立共识
两岸合作推动发展文创产业,首先要对全球产业发展趋势达成共识。当今时代,发展文创产业已蔚为风潮,成为寻求下一波经济成长动能的重要产业。其次还要对保护和发扬两岸共有的古老中华文化有所共识。两岸共同行动,保护和发扬中华古老文化。
2、优势互补
台湾文创产业发展迅速,一些产业和产品享誉国际,综合实力走在了亚洲的前列;而大陆文创产业则具有市场广阔,腹地辽阔,载体优良,政策优惠的特点。两岸合作发展文创产业互补性很强。因此不要妄自菲薄,哪怕是最落后的村庄也有自己的优势。
3、强强联合
在两岸合作推动发展文创产业形成共识的基础上,两岸共同期待台湾文创产业的人力资源和品牌优势能尽快与大陆的广大市场强强结合,共创华人文创产业的无限生机与商机。不断推动两岸在文创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加强合作。
4、互利共赢
随着经济的大发展,两岸文化产业交流与合作日益紧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深入到各个领域。全国各地与台湾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日渐频繁,为两岸文化产业交流与合作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在两岸“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的浪潮下,作为维系两岸亲情纽带的文化交流亦格外热络,不仅交流内容广泛多样,而且交流层级、管道、影响都有重大突破,为促进两岸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打下平台基础。
责任编辑:马英哲、张家榕、孟祥雁、王若晞
校对:王若晞
谢谢关注,欢迎常回家看看
微信后台回复数字“1”
或点击下方“原文链接”
查看言之有范精选文章汇编
交流合作邮箱:yanzhiyouf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