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民俗文化遗产:“政府规划、专家出力、百姓干活!”

言之有范 言之有范 2021-07-18



民俗文化遗产正在面临加速消亡的趋势,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遗产刻不容缓。然而,当前民俗文化遗产在保护和传承方面依旧存在“政府喊、专家干、百姓看”的尴尬局面,如何走出困境,实现民俗文化遗产在保护的基础上可持续开发利用成为当下亟需解决的问题。今日,言之有范与您一起探讨民俗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那些事儿。




警惕:民俗文化遗产面临加速消亡趋势


(一)成都“宽窄巷子”成为“酒吧餐厅”


成都市的古街“宽窄巷子”,由宽巷子、窄巷子、井巷子平行排列组成,全为青黛砖瓦的仿古四合院落,与大慈寺、文殊院一起并称为成都三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街区。然而,随着旅游产业开发,这条本应该展示成都古老文化的历史名街,却经营着现当代艺术;印度、尼泊尔等南亚手工艺饰品的店铺随处可见,而销售蜀绣、蜀锦等特色文化产品的门面却少得可怜。沿街的古建筑更是大量改为餐厅酒楼,叫卖各式各样的“私房菜”和“西式大餐”。入夜后,“宽窄巷子”的酒吧传出喧闹声,古朴的川蜀文化氛围荡然无存。




(二)贵州镇远古城“画蛇添足”


贵州镇远古城素有“滇楚锁钥、黔东门户”之称,遗存有楼、阁、殿、宇、庙、祠、馆等古建筑50余座,古代民宅、巷道、码头、驿道处处可见,其中一处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是近年来却人为的遭受严重破坏。老街上原汁原味的明清木质房舍,大部分被改建成砖石结构,新建“古镇”的风格并没有保留黔东南的吊脚楼,而是一律画蛇添足地改建为徽州建筑的马头墙。





(三)湖南凤凰古城变“家庭旅馆”


凤凰古城,位于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西南部,建于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2001年被授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称号,与云南丽江古城、山西平遥古城媲美,享有“北平遥,南凤凰”之美誉。然而,为了迎合旅游业的发展,一些居民将祖传老屋拆掉,修成“家庭旅馆”,或加层盖房,各类新式房屋穿插于古巷,仅在回龙潭附近残留下10多栋老屋。沈从文墓地前方一段宁静的江堤,现在也建起一栋大型宾馆,将墓地原本比较幽雅的环境完全破坏。




原因:过度商业化与城镇化为两大元凶


(一)过度商业化开发导致的破坏


文化旅游过度商业化开发是导致民俗文化遗产消亡最大元凶之一,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对当地民俗文化遗产进行过度商业化改建和开发,把民俗文化遗产中不合适商业盈利的部分进行人为改变,致使这些民俗文化遗产面目全非。比如为迎合游客需求,在古城内大兴土木,修建与周边民俗文化环境格格不入的现代建筑,对古城造成严重的“文化侵害”。又比如剪纸、皮影、农民画等本来应该是纯手工制作的,但现在几乎都是机器压制。制作工艺的改变,完全使得剪纸、皮影、农民画等失去文化内涵,改变了其文化特性,使其不再具备民俗文化遗产的特征。


(二)新型城镇化发展过快导致的损害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前进以及新型城镇化的过快发展,自2000年到2010年,十年间,我国自然村由363万个锐减至171万个,减少了约192万个自然村,其中包含大量具有民俗文化遗产的传统村落。如果在城镇化进程中不注意保护民俗文化遗产,这些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多样性的民俗文化遗产就会消失殆尽。当农村人进入城市,逐渐远离乡土文化,使得民俗文化遗产断了根,就再也无法传承下去了。


(三)农民缺乏民俗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意识


除了过度商业化以及城镇化导致的破坏之外,大众缺乏民俗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意识也是重要因素之一。一方面,乡村很少展开本土文化教育工作,农民缺乏对民俗文化遗址的价值认知,轻视民俗文化遗产的精神和经济价值,没有形成保护和传承意识,并且向往都市的生活方式,将具有独特民俗文化内涵的物质遗产进行改建,从而逐渐失去了传统特色和地域文化风格。另一方面,农民为提高经济收入,逐渐将自己的房屋改建成“游客宾馆”,破坏了民俗文化村的完整性。因此,提高农民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遗产意识刻不容缓。


(四)政府忽视了民俗文化遗产的可持续保护


政府忽视了民俗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进行科学严谨的顶层设计,无法有效的规范企业和农民进行保护和传承,成为成为让商人投机取巧的重要原因之一。另外,有些政府将民俗文化遗产申请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时动机不纯,只是一味的追求政府业绩,并非是本着可持续发展的态度进行保护和传承,等“三分热度”已过,便无后续政策和行动计划跟进,时间一长,这些文化遗产便被过度商业化开发破坏,直到消亡。




对策:政府规划,专家出力,百姓干活


(一)科学规划民俗文化遗产,遏制过度商业化和城镇化


政府对于民俗文化遗产的保护,要起到“规范引导、出钱出力”的作用。一方面,通过组成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遗产的工作专家小组,制定科学严谨的规划制度以及奖惩措施,优化和完善民俗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开发体系,让投机分子无空可钻。另一方面,设立民俗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专项资金,对民俗文化遗产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发利用,并普及民俗文化遗产的精神和文化价值,引导农民进行自觉保护和传承。


(二)鼓励学者专家立项研究,纳入博物馆系统进行保护


对于民俗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必须需要专家学者对于民俗文化遗产进行立项研究、整合归纳、收集取证、建立影像和数据库,并通过专家进行鉴定民俗文化遗产,进行等级评定,有序规范的将其纳入博物馆系统,进行馆藏保护。以杨柳青年画为例,天津市政府千方百计地搜集杨柳青年画的传统木刻画版,建立民俗博物馆,并联合天津博物馆、民俗博物馆、杨柳青博物馆等博物馆中,收藏了一大批杨柳青年画的传统木刻画版。为保护这一优秀民俗文化遗产,并再现其制作过程,天津电影制片厂、天津电视台、天津市历史博物馆、天津市艺术博物馆、天津杨柳青画社等机构,联合拍摄了包括选料、绘画、上色、制版、印刷等一整套创作与制作过程,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影像资料,对保护、传承民俗艺术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三)发动民间力量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化遗产浩如烟海,分散在大江南北,对于民俗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极具艰辛和繁琐。因此,发动民间力量进行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遗产是重中之重。激发农民对于民俗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就要让农民意识到民俗文化遗产是“美玉”而不是“乱石”。因此政府、文化机构以及媒体要加大对于民俗文化遗产价值的宣传力度,唤醒农民对于自己家乡的保护和传承。杜绝 “政府喊、专家干、百姓看”的现象,而是在各级政府架构保护民俗文化遗产顶层设计之下,辅助以民俗文化遗产学者专家的研究成果,让民俗文化遗产在民众生活中生根发芽,让民俗文化遗产活在民间。

 

责任编辑:孟祥雁

校对:刘皓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