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周:如何学好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被公认为“朝阳产业”,吸引着越来越多的青年学子关注。作为文化产业未来的冉冉新星,如何认识文化产业、学好文化产业是每一位文化产业青年学子的必修课。8月16日,范周教授为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化产业学子带来了一场深刻的“文化产业第一课”,现将讲座内容整理发布,以飨读者。
两大问题:学习文化产业的基石
怎样理解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是在全球化的消费社会背景中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产业,被公认为2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的“朝阳产业”或“黄金产业”。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文化产业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这一定义的重点是将文化作为核心内容,通过传播的手段和力量,让创意活动变成创意产品,而知识产权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文化产业具有思想导向性、知识性和文化性、创新性和创意性、经营性和公益性等特征,但更重要的一点是其产业边界的模糊性。这一特征在当前互联网时代下表现得愈加明显,具体体现为平台无边界、产业无边界、创意无边界、人才无边界,等等。边界逐渐消失的同时也带来了产业链的无限延伸,跨界融合能让传统产业上下联动,爆发出无限创意,碰撞出无数火花,衍生出无穷可能。
如何学好文化产业?
一是要把创新和创意的思想贯穿在一切工作和生活当中。文创产品之所以能区别于其他产品,在于它的创新价值和创意性质。大到国家盛典、政策理念,小到衣食住行、游购用娱,只有经常保持思维的活跃和视野的开放,才有可能带来对现状的改变和对传统的突破。
二是要把多元和包容的观念运用在对各种事物的认知和理解当中。创新总是突破常规的,创意总是意料之外的。只有具备鼓励多元、接纳差异的心态和环境,才有可能汲取异文化的养分,来滋养创新创意的火花。
三是要把实践和体验的计划穿插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之中。我非常支持学生们多去尝试各种在既定路线以外的事情,鼓励他们多走、多看、多想、多试,将对社会的认识和对生活的感受反哺于学习和工作当中。文创人才更要走出书斋,这既是增加阅历,也是丰富情感,还能让未来的创作创造更受启发、更有价值。
三句箴言:送给年轻人的人生感悟
一是知识分子要做到“顶天立地”。“顶天”,是对世界风云、全球趋势的准确把握;“立地”,则是要将论文、学问写在大地上,亲近生活、贴近大地,成为知行合一、有文化担当的人。做文化产业,更应如此。
二是年轻人就应该精神饱满,富有朝气。在当今时代,青春与否,与年龄无关。年不年轻,衡量标准在于他/她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度有多高,能否把握时代的脉搏,是否有自己的创意。永远不要把自己锁定在年龄的桎梏下,让自己成为一个囚牢中的人。人在年轻的时候需要有点冒险精神,要敢于做一些让自己感动的事情。
三是人生的选择比创业更重要。主要从两方面理解:首先,对于择业创业,特别是对文化产业的从业人员,选择自己感兴趣并且喜欢的领域,能让自己动力更足。其次,在选择中要考虑这个产业或者这个领域今后的发展空间,不要被眼前的虚假繁荣和一时喧嚣所左右。同时,选择并不是唯一的,对于选择要有一个动态化的理解,选择其实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修正我们过去已经做出决定的一种理性思考。
现场问答汇编
问题一:近期国家提出要在2020年前建设1000个特色小镇。请问这个小镇计划与现在已有的各类文化产业园之间是什么关系?它会不会重新成为一种华而不实的政绩工程?
范周:就我理解,“特色小镇”的提出是有特殊含义的,国家发改委和新华社在总结浙江特色小镇建设当中有过一些明确的界定,比如空间面积、投资规模、产城关系,以及小镇的产业特性等等。这方面内容我们可以通过各种资讯去进一步了解。
其次,目前有的特色小镇其实就是一个文化创意产业园,但也有些特色小镇是和产业的特殊属性联系在一起,从严格意义上说还不能称之为文化创意产业园,二者有联系,但不是相等同的关系。任何一个特色小镇的建设都应该赋予它文化创意的内涵。同学们所担心的把特色小镇的建设当成政绩工程,这也是我们全国上下都非常关注的一件事情。不能够搞什么事情都一刀切,对于中国的问题更不能不从实际出发,忽略了东中西部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之间的巨大差距,而应该因时因地、实事求是地做出判断,并且有不同的评价标准。
问题二:当前有不少传统手工艺的发展受到世界市场的影响,订单在不断减少,产值在不断下降。在文化产业的发展当中,应该如何处理好传统手工艺和创意产业之间的关系?
范周:其实有些传统手工艺是有市场开发价值的,但它需要和现在的消费习惯相对接。特别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的消费习惯和过去相比有着极大差异,在这方面还需要主动去迎合消费市场的一些消费需求和消费节奏。
同时,应该把国际市场上对一些传统手工艺产品在某些门类上的需求量减少视为正常现象,正如许多别的门类同时在增加一样。有一些传统手工艺今后的发展道路可能会很窄,将会成为文化的活化石,这是历史的必然;但许多传统手工艺经过再造和提升,经过不断的创意和创新,可能路子会越走越宽。因此对传统手工业的发展不能一概而论,同学们不要担心它是一种悲情的下场,也不要盲目地认为这是中华民族可以势不可当的一股文化洪流。对二者都要客观冷静地看待。
问题三: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应该如何处理好市场和政府管理之间的关系或者两者之间的矛盾?
范周:对于市场的发展,最聪明的政府应该是顺势而为,它的引导和规范是在市场的大框架下进行的。但目前有个别政府部门也确实存在着某些主观臆断,甚至有些顶层设计与市场的实际发展、企业的实际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如何看待这一对客观存在的矛盾,我认为本届政府提出来的“把权力还给市场”,这样一种思路在未来的中国经济发展当中将会一以贯之,这是一个基本的判断和基本的思路。因此,培育市场、发展市场、以企业为主体,这是一个大前提。
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的管理思维要有深刻的变化,一切要从市场出发,对市场的诸多问题既要认识到结构性矛盾的存在,必要时要发挥政府的作用,但更多时候还是应该尊重市场规律。二者之间通过不断的磨合博弈,会产生共鸣,但这个矛盾会长期存在。从国外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和我国近百年来的社会经济变革,尤其是改革开放近年来的发展来看,市场和政府之间的矛盾依然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在保障市场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要注重供给侧改革,发挥政府在顶层设计中应有的作用,两端同时发力,促使文化产业健康、繁荣发展。
作者简介:范周教授,中国传媒大学经管学部学部长兼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文化部文化产业专家委员会主任
讲座内容整理:周洁,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博士后
责任编辑:王若晞
校对:孙一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