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老舍、郁达夫等文坛大咖告诉你,秋天帝都哪里最美

言之有范 2023-04-03


北京的秋天很美也很短暂。天空高且湛蓝,气候微凉而舒适,长空万里,云无留迹。只有在这个时候,这座古老的城市才会显露它真正的美,让人顿生时光倒流之感。

许多文人都热爱北国的秋天,以老舍为最甚。他说:秋天一定要住在北平,北平的秋天没有一样不令你满意的。


论天气,不冷不热。论吃食,苹果,梨,柿,枣,葡萄,都每样有若干种。果子而外,羊肉正肥,高粱红的螃蟹刚好下市,而良乡的栗子也香闻十里。论花草,菊花种类之多,花式之奇,可以甲天下。


西山有红叶可见,北海可以划船——虽然荷花已残,荷叶可还有一片清香。衣食住行,在北平的秋天,是没有一项不使人满意的。即使没有余钱买菊吃蟹,一两毛钱还可以爆二两羊肉,弄一小壶佛手露啊!
——老舍《住的梦》



老舍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对故土饱含深情;但北平之秋自有神秘的魅力,让许多来自南方的文人,也跟着这座城市叫好。
 
生长于江南的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赶到青岛,再从青岛赶来北平,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读过他的名篇《故都的秋》的人,每一次下雨,都会记着加衣,因为“一层秋雨一层凉了”。


每遇天清气朗时,会抬头望一会儿天,否则就是辜负了好时光。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象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郁达夫《故都的秋》

文人的心是敏感多情的,因而也能看得到这城市最迷人的所在。当繁忙的现代生活节奏迷乱了双眼,至少我们还能翻开故纸堆,跟着这些美丽的文字,走一走,重新发现古都里的诗意与韵味。



3000多年的城建史,留下多少历史风尘的积淀;850余年的建都史,又给北京刻下多少皇城文化的屐痕。
 
古老而恢弘的紫禁城,支撑着北京城的气韵。行走在朱红的宫墙之中,感受它的无言沧桑,思绪总会不自觉地飘荡,静静的,一种别样的意味油然而生。

三大殿虽空无所有,却宏伟异常。你如果富于幻想,闭了眼,也许还可以见那静穆而来的随来的班朝见的文武百官们的精灵的往来。这时有很舒适的茶座。坐在这里,望着一列一列的雕镂着云头的白石栏杆和雕刻得极细致的陛道,是那末样的富丽而明朗的美。
——郑振铎《北平》
 
阳光灿烂的时候,这个城市会变得无比夺目。紫禁城的红墙、金色的琉璃瓦、深红的廊柱、墨绿的古柏、汉白玉的雕栏……浓重的色彩仿佛流动的盛宴,充满了生命力。

在秋深的日子,经过金鳌玉蝀桥,看看中南海和北海的宫殿,半隐半显在苍绿的古树中。那北海的琼岛,簇拥了古槐和古柏,其中的黄色琉璃瓦,被偏西的太阳斜照着,闪出一道金光。印度式的白塔,伸入半空,四周围了杈枒的老树干,像怒龙伸爪。这就有千百成群的乌鸦,掠过故宫,掠过湖水,掠过树林,纷纷飞到这琼岛的老树上来。
——张恨水《听鸦叹夕阳》

一座伟大的城市,必然拥有伟大的建筑。即使人们没有生活其中,有关那些胜地的古老故事、文字诗篇,也会使整个城市生活充满诗意和活力。



登上景山的万春亭,可以欣赏到北京中轴线蔚为壮观的美景,如今却很少游人会去。写过《落花生》的许地山,最懂得此处之妙:
 
无论哪一季,登景山,最合宜的时间是在清早或下午三点以后。晴天,眼界可以望到天涯的朦胧处;雨天,可以赏雨脚的长度和电光的迅射;雪天,可以令人咀嚼着无色界的滋味。——许地山《上景山》

颐和园、景山、太庙、北海、中山公园……这些昔日帝王修建的园林别苑,现在开放成为公园。它们让城市的居民贴近自然,也感受到人文与历史的熏染。

常在颐和园里来去的沈从文,专门写过一篇文章,给大众作游园的参考:

这个建筑群有些只是为配风景而作的,有些宜近看,有些只合远观。想总括全部得到一个整体印象,得租一只小游船,把船直向湖中心划去,再回过头来,看看这个建筑群,才会明白全部设计的用心处。船到湖中心时向南望,在一平如镜碧波中的龙王庙和十七孔桥,都若十分亲切的向游人招后:“来,来,来,这里也很有意思。

——沈从文《春游颐和园》

同样开放成为公园的,还有古代帝王的祭祀场所——天坛与地坛。



天坛以它无与伦比的建筑而著名:鎏金宝顶、蓝瓦红柱的祈年殿,颇有拔地擎天之势;砖石修建的丹陛桥巨大而漫长,令人不禁心中肃然,如同走在神道上。

当人们站在那儿,深为这些宫殿和天坛的线条的完美纯净而震惊时,必定会感觉到那种对形式和结构的敏锐直觉,以及对比例、结构、曲率的精密鉴别。它们直接源于中国书法中的美学修养。
——林语堂《大城北京》


只说建筑,天坛一定更恢弘也更著名;但若进到文章里,史铁生笔下的地坛,也是一定要去看看的。


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史铁生《我与地坛》

然而北京的韵味和魅力,不仅和皇家园林、宫殿及庙坛联系在一起;它的美妙还在于民间古老的街巷胡同和四合院里。



北京最短的胡同叫“一尺大街”。从“一”开始,以下的数字胡同有:二眼井胡同、三不老胡同、四川营胡同、五老胡同、六合胡同、七井胡同、八大人胡同、九道弯胡同、十间房、百顺胡同、千竿胡同、万春胡同。


其他还有以各种特色命名的,山川星河、人物姓氏、鸡鸭鱼肉无所不包。


我顺小儿喜欢琢磨北京胡同的名儿,越琢磨越觉得当初这座城市的设计者真了不起。不但全局布置得匀称,关系到居民生活的城内设计也十分周密,井井有条。瞧,东四有个猪市,西四就来个羊市。南城有花市、蒜市,北城就有灯市和鸽子市。看来那时候北京城的商业网点很有点儿像个大百货公司,各有分工。紧挨着羊市大街就是羊肉胡同。是一条生产线呀,这边儿宰了那边儿卖,多合理!
——萧乾《北京城杂忆》

粗俗的,有屎壳郎胡同、狗尾巴胡同、王八胡同;雅致的也有,什么香饵胡同呀、石雀胡同呀、杏花天呀。陈升唱的百花深处,也是一条胡同。



老舍这样描写百花深处:“胡同是狭而长的。两旁都是用碎砖砌的墙。南墙少见日光,薄薄的长着一层绿苔,高处有隐隐的几条蜗牛爬过的银轨。往里走略觉宽敞一些,可是两旁的墙更破碎一些。”



顾城有《题百花深处》诗一首:百花深处好,世人皆不晓。小院半壁阴,老庙三尺草。秋风未曾忘,又将落叶扫。此处胜桃源,只是人将老。

胡同和四合院里每天上演的,是老北京人的生活。



胡同里虽然时有叫卖声,但是一点儿也不吵人,而且北平的叫卖声,各有其抑扬顿挫,现在回想起来,非常好听。比如夏日卖甜瓜的过来了,他搁下挑子,站在那儿,准备好了,就仰起头来,一手自耳朵后捂着,音乐般的喊着:“ei——卖暖好吃dei——苹果青的脆甜瓜咧——”他为什么半捂着耳朵,是为了当喊出去的时候,也可以收听自己的叫喊声是否够味儿吧!上午在胡同里出现的,有卖菜的,卖花的,换绿盆儿的,换取灯儿的,送水的,倒土的,掏茅房的,……都是每天胡同生活的情景。
——林海音《在胡同里长大》

除了城中的去处,郊外的山水也令人流连。特别是北京的西山,虽然不是什么名山大岳,却是许多文人的钟情之地。一到秋天,人们就开始惦念那漫山遍野的美丽红叶了。

把叶子送到鼻子上闻了闻,那叶子发出一股轻微的药香……这不是一般的红叶,这是一片曾在人生中经过风吹雨打的红叶,越到老秋,越红得可爱。
——杨朔《香山红叶》



过去的北平是否真的那么好?我们已经无从知道。逝去的已然逝去,只留下那些追思和回忆,寄托在这些文字和影像里,在告别的遗憾中变得日渐丰满。


但文人的书写记录,为这座城市保存了如梦如幻的记忆,也给世人留下了另一种解读城市生活的视角。
 
古城犹在,潭拓寺的钟声犹响,西山的虫儿也依旧唱着歌。如果这些文字曾触动你的心弦,那就去它所写的地方看一看吧,不要辜负这座古老的城市,辜负这金秋的好时光。


文章来源:公众号“那一座城”

责任编辑:张家榕

校对:孙一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