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范周 | 互联网思维下媒体融合新思考

言之有范 言之有范 2021-07-18


10月20日,由新华社新媒体中心举办的“第四届中国新兴媒体产业发展大会”在山东海阳举行。大会以“融合·探索·突破”为主题,就“中国媒体融合实践与探索”“现场新闻与新闻样式创新变革”等议题展开讨论。新华社副社长刘思扬,山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孙守刚以及来自中央和地方主流媒体、高校、研究机构、互联网机构的代表出席会议。范周教授受邀参加本次活动并主持论坛“互联网+”传媒产业未来趋势。本文是范周教授对本次大会的几点思考,欢迎大家交流探讨。




转型升级,传统媒体要树立“新媒体思维”


如今,传统媒体在不同程度上进行着向新媒体的转换。传统纸媒、广播、电视通过互联网进行网络化传播固然重要,树立“新媒体思维”更是重中之重,要掌握新媒体的表现特点和内部运行规则。截至2016年6月,互联网网民已经达到7.1亿并将持续增长,每一个互联网使用者都是新媒体的潜在用户。新媒体用户的收看、收听习惯较传统媒体而言有很大的改变,呈现出碎片化、实时性、便捷性、移动性的特点。传统媒体则是被动的传播与接收。新媒体则以交互、互动的方式使得其开发必须具有黏性,即消费者对于他所使用产品的极高忠实度。




转变观念,新媒体概念要重新认知


以前我们狭隘地认为媒体就是传播时政资讯、进行思想教化,而现在一些生活服务类平台同样具有传播资讯的功能,并具有比传统媒体更广阔的传播空间。如 “滴滴打车”作为一个生活服务类媒体,拥有4亿用户,每天线上交易额突破2000万,在这数据背后,滴滴进行着大量社会资讯沟通,这些都可能转化为时政和广告的传播。同样,若以新思维来认知保险、养老、培训教育、社交、美容化妆、烹饪、花卉养殖等行业,都可以成为媒体。


由此可见,以“滴滴打车”为代表的生活服务型平台由于满足了人们各种生活需求,使得其用户忠实度远高于传统媒体。若打开这个思路瓶颈,新媒体的概念和范围将延伸至生活各个领域。互联网时代媒体的边界是模糊与跨界的,试想滴滴若用5秒发布一条时政新闻,其影响力是否比传统权威媒体的影响力还要大?这些百万计的忠实用户平台的传播形式,可以实时转化为时政传播的功能,因此我们对新媒体要有新的认知。



范周教授与新华社新媒体中心主任陈凯星


适应要求,融合发展要“合二为一”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曾指出:“要推动融合发展,主动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融合发展的关键在于‘融为一体、合二为一’。”在融合的第一阶段,呈现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形态。融合的第二阶段,则表现为“你就是我,我就是你”,即互联网思维下的换位思考、互动性特点。新华社社长蔡名照提出新的新闻观——“现场新闻”,不仅是要用互联网手段将新闻传播出去,还要真正理解、解决现场新闻的表现手法。


媒体人或新闻报道人在现场报道时,传统的报道手段和传统的评估标准还是否可行?文字和视频格式化、定式化的传统表现形式在如今实时播放的现场新闻中如何转换?网络直播对事件的评价和对新闻的报道就不再是静态化的表现形式,这就对报道者提出了采集、编辑、新闻处理和发布的新要求。现场直播的实时性则更体现了总书记指出的融合发展中“合二为一““全媒体”的概念。如何从中找到更多的产业发展点,是对新媒体提出的新要求。




转变角色,传媒人培养要紧贴社会动向


从教育工作者的角度来说,对传媒人的培养必须尽快更新观念,使业态变化及时体现在教育教学之中。前沿技术的迭代更新已经体现在新媒体的各个领域之中。因此,无论是教育工作者还是学习者都要及时掌握新兴科技给媒体业态带来的新的变革。大数据、云计算、VR技术的普及和推广颠覆了传统的表现手法,新媒体领域对于科技的依赖和重视程度也在不断加强。因此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教育理念、形式和相应的检测标准都要随着技术的革新发生转变,始终让传媒人所学的知识紧贴社会、市场的动向,让每个人都能在学习和工作中运用最新的科技思维,推动媒体行业的转型升级。


“互联网+”时代,是全民运用互联网思维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重要命题的时代,它不单单指某一个人和某一个行业的单一变革,而是全民生活和生产模式的转变。如今,互联网不单单是社交和通讯的工具,成为了每个人的必需品,因此,媒体融合必须用互联网思维引领转型升级。


责任编辑:张天意、王若晞

校对:张家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