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顶层设计8分钟,带你了解文化领域供给侧问题

范周 言之有范 2021-07-18

 

10月27日,第十一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在京召开。在文化创意产业项目推广与商务合作推介会暨2016年文创中国高端峰会上,范周教授做了题为《文化领域供给侧问题研究》的演讲,短短8分钟,就当前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意义、存在的问题和如何做好顶层设计进行了详细解读。
 


三大意义,改革迫在眉睫
 
重要性

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国家战略紧密相连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同时能够顺应时代发展新趋势和人民文化消费新需求,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推进文化民生。数据显示,1994年至2014年间,我国城乡文化消费由1054.24亿元增至14915.39亿元,年均增长14.17%。这些数字的背后是民众对于文化急剧增长的强烈需求。 
紧迫性

我国文化产业在结构和监管方面仍然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推动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有利于化解当前文化领域结构性的矛盾,促进文化供需、地域结构和动力结构的平衡;又有利于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做强做大做优,使文化产业真正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除此之外,对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维护国家安全,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有着巨大的动力作用。

 


可行性

最近十年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取得的成就和经济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互联网+”和“文化+”的双轮驱动又为文化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许多战略新动能。 
两大问题,突出主要矛盾
 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突出的问题表现为:第一,顶层设计不到位,缺乏整体规划;第二,市场了解不深入,缺乏系统分析;第三,消费理念把握不到位,缺乏动态分析;第四,规划更新不及时,不能适应新变化;第五,政策体系不完善,相关政策不健全;第六,信息体系不健全,信息传导不对称。

 



其中我们要重点把握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出现的“供给侧”和“结构性”这两大问题。在“供给侧”问题方面,文化资本制度障碍融资困难、文化科技投入不足转化不够、文化人才缺口巨大产学脱节、文化出口缺少精品、影响力较小,这些问题都是客观存在的;在“结构性”问题方面,投入结构、所有制结构、产业技术结构、产业人才结构、产业关联结构等区域产业结构都表现得非常明显。文化产品供需失衡的事实是存在的,以电视剧行业为例,2015年全年国产电视剧16540集,但播出的只有8000集左右,产量巨大但许多产品刚出生就成了“僵尸产品”。近年来虽然有《三体》《神鞭》《千手观音》等兼具思想性与艺术性的佳作出现,但真正弘扬主流价值观的精品力作依旧缺乏,能在国际市场上形成较大市场价值和影响力的作品更是难觅踪迹,文化“走出去”依然是摆在文艺工作者面前的难题。 
双管齐下,做好顶层设计
 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要长期持久的宏观政策一以贯之,还要因地制宜的微观政策使之能够真正落地,做到双管齐下,共同推进。 宏观上,产业政策要以文化产业基本规律为出发点,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企业效率;改革政策要通过“二元动力”到“混合动力”的结构性改革,激发市场活力,释放经济潜力;托底性社会政策要坚守文化发展红线和文化民生底线,保障基本文化权益,改善文化民生需求。 

微观上,实行清单管理,健全文化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完善产权制度,推动跨区域、行业和所有制兼并重组;推行文化治理,促进供给主体多元化;保障供给质量,完善行业管理标准。



 要贯彻五个“始终”原则:始终以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和扩大先进思想文化阵地为发展导向;始终以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扩大我国文化自信、促进文化传承为发展方向;始终坚持以“双效统一”作为打造文化精品的原则;始终坚持有序保护与开发,尤其是我国现有文化的活态化开发;始终坚持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走过二三十年的时间,深一脚、浅一脚,我们仍有很长的路要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效推进,离不开体制机制的支撑和保障,离不开政府的顶层设计,这样一个长期性、系统性工程中,需全盘考虑,协同规划,推动文化产业朝着更加健康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责任编辑:徐妤函、王若晞

校对:王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