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范周 | 对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思考

范周 言之有范 2021-07-18


两岸和平发展论坛11月2日在北京拉开帷幕。来自两岸的社会各界代表性人士、社会精英、社团负责人等约280人出席论坛,围绕两岸关系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青年5个小组进行专题研讨,开展交流对话。在文化组的专题研讨中,范周教授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做了深入分析和探讨,现将其精彩内容整理发布,分享给各位读者。




 一、梳理现有资源,发掘文化精华


(一)中华传统文化资源种类繁多、数量巨大


中华传统文化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其历经时间的沉淀,几经建构——结构——再建构,绵延不绝,生生不息,积累了大量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手法和表现形式。许多文化元素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变迁,科技和工艺的不断演进经久不衰,从而形成了中国特有的传统元素。这些传统元素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精华,也传承了华夏民族特有的艺术精神。


2012年10月,国务院决定开展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截至今年5月18日,全国可移动文物信息登录平台中已注册收藏单位14481家,登录文物48592662件(合18413268件/套),42678686张照片,存储量超过11万G。据统计,北京故宫博物院现有藏品1807558件,其中珍贵文物1684490件,一般文物115491件,标本7577件。多种多样的传统文化,还需要进一步发掘其中的精华、精神内涵。


(二)需详尽梳理中华传统文化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地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挖掘出来,进而为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发展打下基础。


挖掘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着力点和关键环节。我们必须坚持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运用"批判继承"的方法来审视中华传统文化,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质属性并萃取其基本内容的基础上,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用通俗易懂的当代表达,对其中适于协调现代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价值理念、主要命题、思想精华、道德基因等作出新阐释,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贡献。




二、分析群体特点,创新传承手段


在传承与弘扬的过程中,既要兼顾到传承、弘扬的对象的特点,也要认真研究传承、弘扬的手段。


(一)紧随时代发展,转换思维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总数达7.1亿,19岁以下网民占全体网民的23%,年龄低于10岁的网民超过2059万。青年一代已经成为了网络时代的“主力军”,借助互联网手段的传统文化传承创新,需符合当下青年的互联网思维特点,契合他们的欣赏方式。90后、00后的青年一代,他们是参与政治发展的“首投族”,也是有着互联网思维的新新人类,更是中华传统文化未来重要的继承者。因此这些传承与弘扬在方式上需要让青年一代能够接受、愿意接受。


把握当下时代发展特点,“互联网+”、跨界融合、新兴科技等新型思维都将是传统文化未来发展的方向之一。今年7月,北京故宫博物院与腾讯公司宣布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双方将以北京故宫博物院IP形象或相关传统文化故事为原型,在创意、跨界合作和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深度合作。双方的合作,是借助互联网和新技术的平台,将北京故宫所拥有的优秀文化资源分享给公众,把它们的内涵用富有创意的方式普及开来、传递下去,从而培养更多热爱传统文化的青年人。




(二)融入场景,重回本质


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的场景中,也是一种创新传承的手段。这样可以透过生活中的细节,传递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


崇尚“生活美学”,进行“台湾生活工艺运动”,是台湾重新塑造新零售业的根本动机。台湾的各类创意零售店铺,还包括法蓝瓷、琉璃工坊这样的品牌商店,都是将中华传统文化用时尚、新颖的形式进行体现。近年来大陆也逐渐关注“生活美学”,去年11月,台湾诚品大陆首家旗舰店在苏州正式开业,它致力于打造人文阅读与创意探索的“美学生活博物馆”。还有一些优秀的台湾餐饮店,其对餐饮的理解已经上升到工艺美学层面,即讲究美食的营养口味,又讲究美食空间的仪式感的塑造。例如特色美食与禅院的结合,通过其独特的美食制作程序和仪式空间的营造,吸引了大批食客进行膜拜式的体验。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生活场景融合,不仅为产业创新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也向人们传递了文化精神,“润物细无声”。


三、多元融合碰撞,放眼世界舞台


在传承的过程中,既要与当下的文化深度融入,同时也要将中华文化放在世界文化的背景下进行思考。


(一)多元、融合、自由和创新是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


中华传统文化有着多元文化融合、包容性强的特点。以佛教为例,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传入中国后,经过长期演化,佛教同中国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发展,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给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留下了深刻影响。传统文化也为当代的国家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如佛教文化与“一带一路”战略的融合。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讲时提出一个重要观点:“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佛教文化可作为连结多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纽带,助力推进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一带一路”战略建设。




(二)中华传统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融


中华传统文化不仅对韩国、日本,对东南亚、南亚一些国家如新加坡、越南等国家和地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郑和七下西洋更是加深了这种影响。由此形成了世所公认的以中国文化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


孔子文化也备受世界瞩目,瑞典物理学家阿尔文博士曾提出:“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应该回首当年,到孔子那里汲取智慧。”第二届“世界宗教议会”根据著名基督教神学家孔汉思的提议,将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作为“人类伦理的黄金法则”。这些都彰显着孔子思想作为一种“文化软实力”开始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


同时,也存在着儒释道文化与基督教文化等世界其他宗教文化的融合发展。名末清初耶稣会士利玛窦等传教士来华宣教,他们成为此时沟通中西文化的桥梁。耶稣会士利玛窦等传教士通过学习儒家经典认识到,“仁爱”是儒家伦理的根本特征,而基督教伦理学也强调爱。他们在借中国儒学传教的时候,并不是一味地附和儒学或拿儒学的东西为自己所用,而是利用自己的学识,用西方的思想去解释儒学思想,让儒学更多地与基督教相靠拢,把儒学的根源追溯到西方基督教那里,以得出两者更多的相同、相近的观点。

 

今天,我们正面临着一个不断更新的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都在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尤其是文化价值观念。新的文化样式、模式不断涌现,有时也存在着文化间相互碰撞,但文化的创造、更新,已是时代之所需,也是时代之必须,我们要让传统文化真正有价值的部分凸显出来,让我们最具生命质感、饱含民族情感的历史文化走上新的道路。


作者简介:范周,中国传媒大学经管学部学部长兼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文化部文化产业专家委员会主任


责任编辑:马英哲

校对:孙一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