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深度报道 | 从跨年聊“跨界”,2017文化产业该这样跨界!

关卓伦 武艺 言之有范 2021-07-18


2016年对于中国文化产业来说可谓是不平凡的一年,旅游小镇牵手影视产业,文化巨头布局体育行业,机器人入主家庭娱乐,网络直播搭载电子竞技 。“跨界”成为了2016年文化产业的年度关键词之一。2017年文化产业的跨界之路该何去何从?我们从刚刚落幕的“2016中国文化产业年度盘点暨跨年网络直播盛典”聊起。




1跨年晚会的创新“三跨”


第一学术关注与社会热点同聚焦


本次晚会揭晓了“最火IP”“最撩小镇”“最飒园区”“最赞城市”“最爆网红+直播平台”“最前沿AI产品”六大榜单,这恰恰是2016年度文化产业学界关注的重点与社会热点的结合。2016年,《盗墓笔记》《微微一笑很倾城》等优质IP卖出了惊人天价,被改编成了电影、电视剧走入千家万户。特别是日渐崛起的游戏IP——《魔兽世界》在2016年也走入大荧幕,引起很多魔兽迷们的大力追捧,IP行业已经在小说、游戏、动漫等领域全面开花,这足以说明IP资源在文化产业运营中的重要性与稀缺性。另外,“文化+旅游”模式的兴起,使得特色小镇多点开花,各式各样的特色小镇也成为2016年人们旅游的黄金目的地。中央还专门出台政策支持特色小镇的建设和发展,这成为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推手。这些社会热点现象都是文化产业学术关注的焦点,本次晚会将二者相结合,使学术研究不再高高凌驾于社会热点之上,从社会热点到学术关注,此乃跨界创新之“一跨”。




第二学者讨论与网友热议齐发声


2016年,“网红”绝对是网友热议的重要话题。本次晚会专门针对“网红与网络直播平台”设计出一份榜单,盘点出2016年度十大“最爆网红”与“网络直播平台”。并邀请“局座”张召忠、著名主持人郎永淳、青年创业者马佳佳等著名年度“网红人物”作为“重量级嘉宾”参与榜单揭晓并接受访问。同时邀请中央财经大学魏鹏举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宫玉选教授对“网红经济”与“网络直播平台”作以学术角度的权威解读。除此之外,2016年也是人工智能技术井喷的一年,世界机器人大会的举行也将机器人与人工智能技术带到了社会前沿,成为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本次晚会通过评选出八大“最前沿AI产品”,提出网友热议话题,供学术讨论,对热议话题作出学术上的一大呼应,此乃跨界创新之“二跨”。




第三学术论坛与网络直播共交融


2016年是中国网络直播元年,网络直播从2015年发端至今已经成为当前最火爆的“风口”产业之一。本次晚会采用“全网开放式直播”,吸引300家企业和媒体,将学术论坛与网络直播相结合,以学术内容为内核,娱乐直播为表达方式。在晚会上,“网络直播”不仅作为2016年文化产业重要内容之一被提及和讨论,也作为一种重要的媒介传播方式被创新和运用。全网直播,全民直播,将2016文化产业的大事小情与广大网民一同交流和分享。同时还专门设置“玻璃房子”邀请现场嘉宾和观众参与网络同步互动。每个人都是一个媒介,每个人都可以参与这场学术的盛宴,发出自己的声音。这场直播不仅有娱乐的内容,还有学术的交锋。这是一次学术与娱乐交汇的跨年盛宴,此乃跨界创新之“三跨”。


2跨界创新的理论支撑


第一从产业融合理论聊“跨界”的经济学原理


从经济学意义上来看,“跨界”与产业融合理论有着紧密的联系,产业融合是跨界的内在驱动力,跨界是产业融合的必要阶段。产业融合是相对于产业分化而言的一种产业发展范式,由于人类需求不断多样化和高级化,在技术等条件的推动下,原本各自独立的产业相互交叉,相互渗透而使原有的产业边界模糊或消失,形成新的产业属性或新型产业形态。2016年3月14日,国务院出台《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旨在通过鼓励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突破行业壁垒,实现跨界互通,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当前,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产业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因此,在这个“一网打尽”的时代,融合是必然趋势,而跨界则是产业融合的起始和关键。




第二从跨界营销理论话“跨界”的营销学动因


跨界还与跨界营销理论密不可分。在营销理论中,能够建立跨界关系的不同品牌,一定是互补性的而非竞争性的。在西方经济学中的“互补”,通常意义上是指功能间有互补关系的两种商品,比如DVD机和DVD碟片。但在跨界营销理论中的“互补”,指的是用户体验上的互补而非功能上的互补。具体来说,当“局座”召忠教授从国防专家跨界微博红人,人们很欣喜地看到这位军事专家和高校教授终于走下神坛,成为人人喜爱的“平民偶像”,当人们既对国防军事有一种高高在上的神圣感,又希望这种神圣感能够“飞入寻常百姓家”时,这就是一种用户体验上的“互补”。因此,这种用户体验上的互补需求是“跨界”产生的重要动因之一,恰逢其时的“跨界”能够更好地实现营销目标。




第三从美第奇效应与水平思考谈“跨界”的心理学诠释


跨界的另一个理论基础是美第奇效应与水平思考。无论是一个人、一个组织或是一种产业,为什么要“跨界”?不妨用美第奇效应与水平思考理论来做解释。人们把各个领域和学科的交叉点上出现的创新发明或发现称为“美第奇效应”,水平思考则相对于垂直思考,“以非正统的方式或者显然地非逻辑的方式来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这里强调的是寻求看待事物的不同方法和不同路径。通过一系列的跨界交叉活动,更容易使不同领域,不同思维相互碰撞,从而激发创新思维,获取创新灵感。地产大亨跨界文化产业,既能给予文化产业不动产实体,又能促使文化产业牵手更多资本,风生水起。通过跨界、交叉,创新实现方式,实现目标价值最大化。


3文化产业的跨界之路


第一文化产业的跨界万象


文化产业的跨界融合突出表现为产业之间界限趋于模糊,行业之间不断交叉渗透。因其动因和出发点的不同,呈现出五种不同的表现形态。第一种是门类跨界,主要发生在文化产业内部各门类之间,通过延伸产业链来提高产品附加值和行业竞争力。例如艺术品行业的“传统印刷+数字技术+文化艺术”商业模式。第二种是要素跨界,主要表现为在文化、科技、资本、人才等要素之间进行跨界。比如经常提及的“文化+科技”“文化+金融”“文化+旅游”等两种甚至多种要素的组合模式。各要素通过跨界形成集聚创新,融合发展。第三种是行业跨界,主要表现为第一、二、三产业之间的跨界。通过三产间的互补和延伸实现跨界融合。例如“工业旅游”,将传统工业制造业与文化旅游观光业结合,增强用户体验,形成“观光农业”“工业旅游”等新兴产业。第四种是地域跨界,主要指在经济和信息全球化的背景下,跨地域的连锁经营和兼并浪潮。例如万达集团收购美国AMC院线并布局全球文化产业等。第五种是文化跨界,主要指突破文化壁垒,降低文化折扣,跨国家、地区和民族的文化内容生产和文化贸易。例如《甄嬛传》登陆美国电视台,《媳妇的美好时代》黄金时段在非洲国家播出等。




第二文化产业的跨界思考



01

内容生产是根基


文化产业本质上是内容产业,创意产业。重视内容生产是文化产业跨界绕不开的一个重要命题。以网络直播为例,互联网+游戏,互联网+体育,互联网+教育,直播内容良莠不齐,内容趋于同质化,不少直播平台都陷入亏损泥淖。特别是2016下半年,国务院、文化部、网信办等各部门集中出台了一系列对于网络直播行业的监管政策,优质内容对于文化产业跨界发展来说越来越不可或缺。同理各大IP,好的内容才能留住并吸引更多更稳定的用户和观众。只有内容开发到一定程度,这些内容才会发展成为链条和更多的跨界发展模式。所以说内容生产是文化产业跨界发展的根基。



02

平台建设是依托


平台是汇聚资源并实现整合的场域,文化产业的跨界发展离不开平台建设。跨界首先就是要突破自身的限域,寻找并对接最适当的端口,通过要素的梳理、协调与链接,向互联网的运营生态靠拢。这个整合的过程就是平台生长的过程。特别是在未来市场细分趋势越来越明显的状况下,一个好的平台除了具备整合要素的基本功能外,还需具备最大化吸引来自各方面要素的能动性,且这个平台一定是有特色的。例如微博,作为整合来自各方力量和各界声音的第一场域,它的特色就是无可比拟的大众性、便捷性和传播力。它能够主动地去吸引来自各界的力量,并使它们激烈地碰撞。



03

技术进步是动力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技术进步是推动文化产业跨界发展的第一驱动力和重要保障。虽然也有学者认为消费者需求偏好或经济发展程度也是文化产业跨界的重要推动力,但毫无疑问,没有技术的支撑,跨界便没有表现手段。以IP为例,IP作为文化产业的核心内容,表现形式却来自技术端。热门小说IP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离不开先进的光学传播手段;机器人投身家庭娱乐离不开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淘宝buy+在线购物也离不开模拟仿真的虚拟现实技术。文化产业与各行各业都在跨界并融合着,技术是它的第一驱动力和重要保障。


参考来源:

丁艳春,《基于产业融合理论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

李凤亮,《跨界融合——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之路》


后台编辑:关卓伦

校对:徐妤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