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沈望舒丨2016城市文化竞争力排行榜发布,如何塑造城市文化?

沈望舒 言之有范 2021-07-18


万物迭代需要拥抱变革,我们保持态度、保有温度、探寻角度、坚守深度,在2016年中国文化产业年度盘点网络直播跨年盛典上,根据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课题组出版的年度报告——《中国城市文化竞争力研究报告(2016)》,发布了“2016中国城市文化竞争力排行榜”。小编在晚会现场采访了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首都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沈望舒研究员,现将采访内容、会场演讲点评及《中国城市文化竞争力研究报告(2016)》核心观点等信息整理发布,以飨读者。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文化竞争力在国家、城市、地区竞争力中的地位日益提升,已跻身衡量城市发展水平与潜力的风向标与关键因素之一。在当下城市文化竞争力的研究中,既要用战略规划的思维线索连结主要环节的要素性,又要从文化本身的特性、城市自身的底蕴去挖掘。要做到不因“量化”而量化,科学制定指标体系,把握城市文化竞争力指标体系中的主次要矛盾、逻辑关系,前瞻研判未来城市的发展,均要牢牢把握住城市文化竞争力的核心是什么。对于尚属新生事物的城市文化竞争力研究,我们也都应当以开放的心态,鼓励见仁见智的讨论。




以向心力凝聚文化,以影响力辐射城市

 


城市文化竞争力作为一个文化综合评价体系,有别于“城市创意指数”,或者“城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等,它反映的是城市文化发展的综合能力与整体实力。《中国城市文化竞争力研究报告(2016)》提出了我国城市文化竞争力发展的“跑道模型”,并提出了文化禀赋、文化经济、文化管理、文化潜力和文化开放五大动态性要素,在理论上为城市文化竞争力的评价与提升开拓了一条新思路,也为“十三五”时期我国城市文化建设的实践提供富有建设性的理论支撑。它们分别代表了文化竞争力的硬实力和软实力,其中硬要素一(文化禀赋要素)是城市文化竞争力最初规模形成的基础,即文化资源累积阶段;软要素一(文化管理要素)是城市文化发展规模上升时期的推动力,即文化资源开发管理阶段;硬要素二(文化经济要素)是城市文化发展成熟并形成规模时期的主要表现,即文化创造财富阶段;软要素二(文化潜力要素)是城市文化规模再扩大和创造长远价值的关键,即反哺文化发展阶段。

 

同时,除了内部要素,城市文化还有外显、开放性的一面,所以城市文化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还需要从城市文化产生的影响力和辐射力的角度来考量竞争力的大小和强弱,诸如文化传播要素、文化开放要素等也应当被考虑进去,以表现城市文化对外传播的途径、内容和效果,及城市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包容性和吸引力。这样就构成了城市文化竞争力的外生化过程,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和辐射力。由此,一个城市的文化竞争力完成了从内生到外化的拓展,构成了对城市文化竞争力评价模型的基本框架。

 


 

以人为本,以文化人;双向反哺,以文育人


 

从城市自身角度来看,文化竞争力反映的是文化生产力主体作用客体后内生的城市文化魅力,因此文化竞争力的发展要看特定领域或地域中文化生产力主体作为的生长机制。离开代表城市文化精彩与核心能量的人、团队,及其他们传承创作传播的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文化项目等,就没有城市以文化安身立命的基础,更无文化竞争力可言,因此要以人为本,以文化人。比如有“西方文明之都”称号的巴黎,一直坚持发展本民族文化,形成巨大的民族价值认同感。巴黎以“文化立市”而闻名,在文化发展方面鼓励企业参与,吸引协会协助,也让市民拥有更多接近和享受文化服务的权利。巴黎在保存自己文化独立性的同时,文化的包容性也很强,重视对艺术人才的引进和吸纳。巴黎鼓励市民接触文化,许多文化艺术场馆对市民免费开放,注重艺术教育,城市艺术气息浓重,通过“大巴黎计划”的实施,拓展巴黎的文化空间,让市民享受城市文化建设成果。巴黎的艺术氛围以“润物细无声”形式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也增添了它在世界文化中的独特魅力。

 



又如亚洲文化都市——东京。通过举办市民艺术节支持鼓励全民参与文化活动,通过提供平台和场所激励新进青年艺术家,通过大学和研究机构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发展内容产业,形成动漫、观光等优势行业。此外,东京通过多种国际活动,诸如国际交流年、国际电影节、国际会展以及观光活动等加强国际文化交流,在双向反哺、交流中,推动其发展成为充满魅力的国际文化大都市。于是谈及属于核心的城市文化竞争力内涵,要强调效益导向、目标导向前提下核心人才、专业人才、知识劳力的统一性以及文化领军团队、文化支撑团队的品质结构与能力规模,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在以文化人。政策的导向性才会具有人文温度、人文情怀,才能真正融入到城市文化的建设之中,扩大城市文化的影响力。谈及外延及反哺,也要强调展示城市文化的先进性、独特性,城市文化是本城市的文化基因,但这种基因在传承的过程中是会发生变化的,而变化的引导就是居住在这座城市的人,他们从另一个角度反哺着城市文化,形成城市文化的循环系统。一个城市的文化主张、文化表现、文化产出、文化形象、文化影响又是以文育人后的价值呈现。

 

把握时代要求,融入四结构,反映三本质


 

文化来自人、为了人、服务人,但几乎每个人都有自己对文化的理解,西方学者统计的书面定义,在一个多世纪前已高达百余种,20与21世纪交替之际更超过300种,换言之,迄今人类尚未形成统一、权威的文化定义。但是,时代进步使文化对人的思想、行为的引领、塑造的强大功能,在世界有广泛共识;文化在和平发展为主流时,是与政治、经济、军事并列的第四种战略力量的判断,受到各国社会理性普遍认同。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讲到“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新中国历史里第一次以文化建设为主题的中共中央全会──十七届六中全会,则用“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的比喻定义文化重要性,用“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的排比写法,阐释加强文化建设的背景依据。

 

塑造城市文化竞争力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城市文化四结构和三本质的要求。城市文化竞争力是文化理念四层结构的统一,具体来讲是思想文化为灵魂、制度文化为骨架、物质文化为血肉、行为文化为表体的有机统一。同时,城市文化竞力要反映文化的三层本质内涵:即成精神价值、生活方式、集体人格的聚合表现。精神价值多少与文化魅力高低同义,生活方式既为人类学家关于文化定义又为是否存在群体(如地区、城市、国家)文化基石的视角,集体人格则是从人类文明高位俯瞰群体文化优劣的切入点。因此城市文化竞争力的培养与建设,不能只从量化指标去挖掘,还要深入的去了解和探索本城市特色性的以及无法量化的人们却需要的因素,因此发展城市文化任重而道远。

 


 

着眼多元文化需求,营造特色文化氛围



根据上述的角度,审视城市文化竞争力还需讲求方法论。沿文化资源禀赋、文化设施、政策体系等思维线索是一部分,也要以人在文化发展建设中的主要行为,即消费、供应、传播三大要素进行梳理,如此会更加全面科学、更能接近人们的感受。城市在文化方面的丰富需求来自于文化消费,文化现实消费乃至潜在的消费需求,是文化规模化生产、供应的前提基础。其子系统包括主体人群的文化偏好取向、特色文化资源容量、特色文化资源秉赋等。文化供应有创造、培育、拓展需求的功能,是城市在满足文化需求时的综合能力,因此用创意创造的杰出文化产品与服务,来营建、激发、倍增特定文化消费需求,这也是文化供给侧结构调整的要义。

 

传播是现代文化产业的突出标志,城市文化传播是指城市以有效需求结合有效供应时的能量发散。许多城市还不能熟练地用世界各族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表达──讲精彩故事、发魅力声音的方式进行传播,故很难创造需求,更难持续生产,直接制约着特色文化资源向社会经济综合效益的转化。因此,传播能够保持提升城市在目标市场话语权、影响力、美誉度的行为及成效。通过着眼多元文化需求,提供有效文化供给,营造特色文化传播氛围多角度看待城市文化竞争力,让城市文化竞争力成为人们能够切身感受到的有效需求。




在这方面,杭州应该说是一个典型案例。以西湖文化、运河文化、钱塘江文化为代表的杭州文化在全国城市文化中独具特色。但杭州并没有因此而停止文化创新建设,而是在推动文化发展中找准人们的文化需求定位,积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注重文化资源的价值转化,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心”,成为“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和“国家三网融合试点城市”,并拥有全国唯一的“两岸文化创意产业合作实验区”,在全国率先提出打造“动漫之都”的战略目标,通过各种应人们需要,应时代需求的文化创意活动进行文化创造、文化供应、文化传播。


把握城发展趋势,提升城市文化核心竞争力


城市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在基础设施和硬件配备日益趋同的今天,城市的特色被消弭,而文化是一种“救赎”,是使一个城市不同于其他城市的一张特有名片。人们对城市文化的觉醒,是增强城市文化身份认同,助力城市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创意氛围和创新发展的需要,因此,要把握城市文化发展趋势,提升城市文化核心竞争力。


首先,城市文化发展目标与城市定位将逐渐明晰城市文化的定位是城市文化战略的核心,是城市根据自身文化条件,设立城市在未来区域发展或世界竞争中的目标,科学的文化定位能够突出城市的差异性优势,形成城市的文化个性,提升城市的竞争力。政策措施则是是城市文化理念和目标定位的具体化,同时为文化战略的实施提供制度保障。


其次,城市文化竞争力要素中的经济功能日益凸显。在促进人的发展、丰富人的精神生活、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文化的经济功能正在逐步被认同、发现和推动。每个城市都在谋求自身文化综合实力的发展,而其中,文化经济化的新形式和新概念作为文化活力的直接体现,正在不断出现和推出,如文化产业、新媒体产业、创意产业、数字内容产业、版权产业等等,这些都代表了一个城市的文化活力,进而对一个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再次,城市文化发展中政府的作用将不断增强。文化无论作为一个经济产业部门,还是作为一项公益事业,政府都有责任维护和促进它的发展,有责任营造一个适宜产业发展和企业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有责任投入社会资源促进它的发展,保证每个市民享有文化发展的成果。


最后,如何提升城市文化竞争力?从宏观上来看:第一,科学制定城市文化发展战略,创造良好的生态文化环境。第二,大力发展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强文化市场活力。第三,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文化辐射与带动作用,产生创新扩散效应。第四,加大财政资金对文化的投入力度,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第五,塑造城市精神及其文化品牌,加强城市对外文化交流。

  

总之,要树立以人为本、以文化人、以文化城,增强城市文化竞争力的城市文化建设理念,并将其贯穿于整个城市文化建设之中。这也需要各城市在各自文化建设的实践中结合实际,面对具体问题一步步落地。我们期待着有更多的富有文化内涵的城市成为我们的精神栖居地。

 


 

撰稿:高飞

采访:高飞

后台编辑:吕彤彤

校对:关卓伦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言之有范、《中国城市文化竞争力研究报告(2016)》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