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春晚:中国人的独家记忆

何雅君 言之有范 2021-07-18



祝您 2017 丁酉鸡年快乐


当举家团圆共享年夜饭时,

它是亲切热闹的背景音;

当全国人民共迎新春时,

它是温馨祝福的迎春词;

它是情怀,是祝福,是期待,是经典,

是轻歌曼舞,更是文化大餐。

春晚,是专属于中国人的独家记忆。




春晚:三十余年的经典记忆


1983年第一届“春晚”开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简称“春晚”)已经不知不觉陪伴我们走过了34年。说到“春晚”,你一定还记得姜昆、唐杰忠那段让人捧腹大笑的《虎口遐想》;也一定会想起冯巩每年都会来的“我想死你们了”;更不会忘记“白云、黑土”的恩爱斗嘴;还有近几年活跃在“春晚”舞台上一批批的新人们...“春晚”用它三十余年的脚步带我们度过了一个个温暖的除夕之夜,也留下了一段段难忘的经典回忆。(快来留言和我们聊聊你的春晚记忆或你眼中的春晚及有关春晚的一切~)


1987年春晚  《虎口遐想》  姜昆、唐志中


1988年春晚   《思念》毛阿敏


1998年春晚  《相约1998》  王菲 那英


2005年春晚 《相亲相爱》王力宏 容祖儿 余翠芝 孙楠


2006年春晚  《说事儿》  赵本山 宋丹丹 崔永元


2009年春晚  《暖冬》  冯巩  金玉婷


春晚:中国人的文化大餐



1

时代价值的体现


回顾春晚的历史,一般会追溯到1983年。那一年,改革开放跨入第六个年头。经历了拨乱反正和思想解放洗礼的文艺界摆脱了旧教条的束缚,迎来了第二次青春。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春晚一改从1978年开始的录播方式,除夕夜首次向全国观众现场直播。作为中国电视文艺,乃至中国人视觉记忆史上一次“开天辟地”的事件,这次晚会还开创了许多一直沿用至今的“规定动作”,例如设置串场主持人、突出现场感的实况直播、与观众互动拉近距离的热线电话等。这些做法今天看来或许已经司空见惯,但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   



梳理春晚的历史谱系,我们发现,文艺作品受到观众欢迎的一个基本规律就是必须与时代脉搏步调一致,而这个脉搏里的最强音是国家进步与人心所向的交响汇聚。进入新世纪以来,虽然电视视觉技术不断提升,商业化包装手段得以广泛运用,春晚的公众美誉度却不断下滑。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经历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社会生活、大众心态和文化消费等春晚赖以生存的整体语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转型期,文艺不再只需要气势磅礴的大叙事,也需要强调个性的小情怀。随着多媒体时代到来,电视在传媒乃至文化格局中的位置也发生了变化,以春晚为代表的电视文艺表现形式已不再是观众唯一的消费选择。信息爆炸,多种价值取向交汇并存,人们对春晚变得更加挑剔,更关心节目所表达的内容与自身关切的连接点在哪里,“众口”越来越“难调”。   


在这种情形下,如果电视文艺依然以一种刻舟求剑的心态,只知寻求形式花样的升级换代,难免会遭遇社会大众的冷眼审视,从而在国家舞台的使命感和与日常审美消费逻辑的错位中茫然。春晚寻求突围的难点正在于此。就像羊年春晚总导演哈文说的那样,“拆门办春晚”,创作者需要有改革的勇气和开放包容的心态来直面人们对文艺的各种需求,使春晚重新成为一个能够沟通国家意志与公众意见的活力舞台。



2

人文传统的回归


春晚一个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洋溢着文化中国的人情味道。广义上的联欢晚会或文艺表演是一种群众性的娱乐形式,在前电视时代以带有狂欢性质的民间文艺形式存在。传统中国村社的戏剧杂技表演,即是这种群众性文化生活的代表。中国人大多记得鲁迅笔下的社戏,也大多体验过庙会上文艺杂耍表演的热闹气息,这些闲暇瞬间让中国人的文化记忆丰富多彩,趣味盎然。这些与春节相关的民间文艺传统,不仅是营造节日气氛所需,更是塑造文化认同,建构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仪式。其基本的要素是中国人关于家、关于亲人、关于故乡最朴素的记忆与情怀。  

  

在春晚这个通过电视、卫星和网络技术所连接起来的全球华人文化空间里,我们看到了关于家、故土、游子归来、家人团聚的团圆景象。在这样一个充满人情味的时刻,春晚不应仅停留在刻板的层次,而是应当关注那些平凡的故事,讲述普通中国人的中国梦。想象力是最关键的情感启动器。春晚要留给人们真实可感的情感、个体和民族记忆,而不能是充斥着功利化无感染力的空洞叙事。只有把人文价值中最突出的人性要素放在文艺创作的首位,既具有高度又不失温度,才能被时代和公众接纳进而欣赏和追捧。 



3

家国叙事的平衡


当下,文艺承担着重要的使命,讲好中国故事成为文艺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春晚传递着国家主流层面的文化观和价值观,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化形式,借助于电视媒介的平台,让主流文化借助电视文艺的大众文化形式传播到千家万户,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效统一。春晚舞台需要讲好中国故事,需要在宏大叙事和家庭叙事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如何将这两个故事都讲好,讲得能够让人不仅愿意听,而且能够理解和赞同,是电视文艺工作者一直思考的命题。  


 

春晚显然不可能仅仅是娱乐或纯粹审美意义上的文艺作品,否则它就失去了春晚最本真的意义。作为国家电视台呈现的一场国家级文化景观,作为延续了30多年文化盛宴,它必须要展现宏大叙事题材故事,但如何实现与家国叙事的平衡仍需深入思考。充分叙述百姓故事,表达百姓心声,自然能春风化雨般地起到应有的艺术效果。一切文化活动首先是一个传播和沟通的问题,无效的传播不只是沟通的失败,更可能是误解和认知落差的温床。 


春晚:坚持“三不用” 传播正能量

此前,央视春晚放出一条消息,可谓引起轩然大波。央视高层十分重视央视2017年春晚的节目创新和筹备,一律拒绝邀请有问题的明星艺人登台。央视将坚持“三个不用”的原则:低俗媚俗的节目不用;格调不高的节目不用;有污点和道德瑕疵的演员不用。如吸过毒的明星、打过架的艺人、搞婚外恋的明星、观众口碑不好片酬却是“天价”的影视明星等等之类的艺人,央视春晚是一律不用。


1

对文化与艺术纯洁的捍卫


在2017年央视春晚脚步逐渐临近的情形下,出现央视春晚拒绝问题明星的消息,无疑振奋人心,这种选拔和评选机制不仅是对核心价值观的遵循,也是对文化的净化。


拒绝问题明星一直是央视春晚的选拔标准,每年春节前,央视春晚剧组都会对这种选拔制度进行重申,坚持“三不原则”,将一些绯闻不断、道德低下、口碑不佳、甚至违法违规等充满劣迹的明星拒之门外;对一些德艺双馨、不炒作、无绯闻的明星敞开大门,这种选拔机制不仅可以保证春晚节目充满正能量,也是对文艺和文化纯洁的捍卫,可以视为是央视春晚选用明星的底线,也是春晚的生命线。


2

体现春晚的生命力和价值


央视春晚作为全国人民的“年夜饭”,其收视率和影响力不言而喻,在中国乃至整个华人世界里,央视春晚有着不可撼动的收视影响。大年三十收看央视春晚依旧是很多家庭的选择,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没有拒绝问题明星这条底线,如果对明星不加选择,或者只注重明星的作品,而忽略了人品和道德,难免会让一些绯闻缠身、劣迹斑斑的明星混入其中。这样,不仅导致明星阵容鱼龙混杂,良莠不齐,还是一种莫大的讽刺,甚至招致公众反感和抨击,这样的春晚不仅污染文化圣洁,也透支着公众信任。因此,拒绝问题明星不仅是确保央视春晚健康发展的举措,也是央视生命力和价值的体现。


  

3

对演员和明星的道德衡量


同样,央视春晚对明星而言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舞台,这个舞台不仅可以让明星一夜成名,也能给明星带来持续甚至永久的荣耀,登上这个舞台是很多明星梦寐以求的事情,也是对明星最大的认可和肯定。央视春晚虽说不能全部代表一个明星的实力,但这至少是一个官方的、可信的平台,是一个全国人民关注的舞台,央视春晚发布的此消息可以证明一点:明星的事业高度不仅仅取决于颜值、人气,道德水平更是衡量明星的一大标准。


演员是一种职业,但他们又不同于普通的工作,所以他们身上也肩负着不同的责任。作为万众瞩目的焦点,他们的一举一动都曝光在大众面前,他们的个人行为也会对社会造成一定的影响。明星,应该发挥偶像的力量,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明星,即是大众的偶像。明星应时刻注意自己的身份,拥有关注的同时,要利用这份关注向大众传播正能量,做一个真正的偶像。明星需要高颜值,演技好,更需要道德素质。道德水平与明星的事业高度密不可分。


鸡年春晚亮点抢先看


即将到来的央视鸡年春晚可谓星光熠熠,期待多多。除了有已经曝光的《欢乐颂》“五美”和TFBOYS热情开场之外,还有“小鲜肉”鹿晗与陈伟霆默契对唱;实力唱将谭维维与韩磊声线碰撞;“小绵羊”张艺兴、“洪荒少女”傅园慧、“甜美教主”蔡卓妍、“凯凯王”王凯...以及由董卿、朱军、朱迅、尼格买提、康辉领衔的豪华主持阵容和四大春晚分会场,想想就让人激动呢~



另附春晚节目单~

也只有“言之有范”的小编这么贴心了 哈哈哈




新年的脚步越来越近,

2017年中央电视台

春节联欢晚会的大幕也即将拉开,

在这辞旧迎新的时刻,

“言之有范”祝所有的读者在新的一年里,

身体健康,心想事成,

平安幸福,鸡年大吉!

“言之有范”与您相约,吉(鸡)年再见!


参考来源:

光明日报,《春晚文化面面观》

四川文明网,《[原创评论]央视春晚拒问题明星是对文化的净化》


后台编辑:张天意

校对:陈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