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5大关键词带你回顾2016年传统文化传承

孙巍 言之有范 2021-07-19


“十三五”的开局之年,传统文化的热度只增不减。十八大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在文化传承与非遗保护方面更是效果显著。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使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迎来了最好的机遇。下面小编就通过5大关键词层层深入,带您进一步了解2016年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有哪些大动向。


回眸:5大关键词追忆过去



“国学热”


“国学”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近几年来一直备受重视。从国家层面来看:“中国年”影响力不断扩大、孔子学院在国外发展得如火如荼,全球140个国家建立了511所孔子学院和1073个中小学孔子课堂,各类学员210万人,举办的文化活动受众1300万人。从媒体层面来看:央视10套科教频道推出《中国成语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节目引发全民国学学习热潮;新浪网推出“乾元国学博客圈”,在试运营10余天内,网友点击率就已达到数十万次。根据艾瑞咨询数据显示,网民中有超过八成的人对传统文化书籍有了解,了解渠道以互联网和电视为主。在社会“国学热”氛围和互联网广泛传播的推动下,传统文化得到更多关注。



工匠精神


已经入选了2016年十大流行语之一的工匠精神,最早是由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他呼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所谓工匠精神就是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精神理念。这一理念极为符合当今社会浮躁,追求“短、平、快”的时代人们需要静下心来将产品提质的迫切需求。尤其是通过网上众筹得以上映的《我在故宫修文物》的播出不仅使得纪录片登上了院线大屏幕,更将工匠精神在国内的传播达到了顶峰。不只是国家呼吁工匠精神,企业亦是如此。著名企业家格力电器董事长兼总裁董明珠曾经说过“工匠精神的塑造将促进中国制造业实现质的飞跃。”



博物馆热


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截至2015年底,全国登记注册的博物馆已达到4692家。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表示,近年来全国博物馆每年举办的展览超过2万个,参观人数约7亿人次,博物馆在国内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与此同时,博物馆的文创产品也发展迅猛,仅拿故宫来说,2016年故宫的文化创意产品销售额超过10亿元,文创产品的迅速发展为博物馆发展注入活力。



振兴传统工艺


2016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并明确了将振兴传统工艺作为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重要任务。2016年6月11日我国第11个文化遗产日,文化部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传统工艺”为重点,组织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院校回访参加研培的学员、开展传统工艺专家巡回讲习、中泰手工艺交流等活动。文化部将研究制定《中国传统手工艺振兴计划》纳入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任务。在制定计划的同时,一系列振兴传统工艺的实践也随之展开,山东、浙江、江苏等地陆续启动振兴传统工艺培训班。社会力量也加入其中,如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与阿里巴巴公司共同开展“传统工艺互联网推广模式研究”的课题项目,为传统手工艺产品搭建网上展示与销售平台。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


2016年12月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一时间社会各界对此都表现出一种超乎寻常的关注和热情,全社会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激情也被重新点燃。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为中国当代文化的创新与世界文明的发展提供动力。不仅提高了我国非遗在国外的影响力,也极大地提升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与保护。



现状: 4大亮点总结新变化


1、 全民参与引领新风尚


如今,国家的文化和非遗的传承都不能仅依靠少部分精英的呼吁,而更需要全民的参与,只有全民重文化,形成民族层面的意识提升,才能更快实现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全球复兴。当下传统文化传承与学习已呈现官方与民间同频共振、合力共推之大趋势。高校相继建立国学研究机构,针对中小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也不断加强,“全民阅读”活动也在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和新闻出版总署的带领下步步展开。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在提升传统文化传承的全民参与感,普及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也应该警惕传统文化传承的复古主义、功利倾向,切实做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2、重视手工艺人促传承


手工艺人作为传统文化传承最关键的一环,在保护传统文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现有传承人队伍高龄化、传承断层等问题严重制约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因此保护培养传统手工艺人迫在眉睫。2016年针对缓解手工艺人现存问题政府提出了许多相关政策:第一,2016年可谓中国非遗研培计划“元年”。由文化部、教育部联合启动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正式全面实施,效果显著;第二,文化部启动了 “振兴传统工艺”新工作,探索非遗融入现代生活的有效措施;三,文化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大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支持力度、落实好传习补助经费的通知》,为手工艺人的培养提供大力支持,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许多传统文化中后继无人的困境。



   3、创新文创谋“活”态传承


2016年博物馆发展态势良好,其中功不可没的就是文创产品的研发与设计。文创行业的持续走高受到了众人的关注,历史文化与历史文物应该从博物馆中走出来,走向大众生活。2016年3月,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同年5月又印发了《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若干意见》,二者都强调了对于文物保护与开发的新思想,大力发展文创产业。两个《意见》都通过对文物的价值与意义的深入挖掘,开发文创产品,为文物保护与开发提供了新路径,促进文物的”活“态传承。 



4、 非遗保护提振精气神


从年初“工匠精神”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到年尾“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16年可谓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提振士气、激发活力的一年,无论是广大的非遗传承人、非遗保护工作者,还是致力于非遗保护研究的专家学者,都对非遗工作的展开贡献了一份力量。非遗保护与国家战略密切相连,非遗保护的技术也不断提升,与国家交流日益密切,文化自信不断增强。但是,我国目前非遗保护工作也应调整好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将非遗保护更好的与国家战略相结合。



展望:3大趋势紧跟时代


1、 “互联网+”传统文化深入融合发展


根据艾媒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互联网+”传统文化应用用户规模将达到1.96亿人,增长率为56.8%,2016年中国传统文化电商交易规模将达到63.8亿元。“互联网+”与其他产业不断融合已是大势所趋,“互联网+”传统文化在2016年已经起步,在未来融合规模将不断扩大。借力“互联网+”有利于推动传统文化的广泛传播,也更能激发全民创造活力,推动传统文化与其他产业更深入融合,不断延长传统文化产业的产业链,推动传统文化国际布局。同时,与“互联网+”的融合也能让传统文化更深入的走向大众生活,拉近文化与大众的距离。


2、科技手段使文化推陈出新


科技的日新月异为传统文化的推陈出新提供发展机遇。物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手段在未来都会应用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当中。2016年5月“数字敦煌”正式上线,这是敦煌研究院首次向全球发布敦煌石窟30个经典洞窟的高清数字化内容及全景漫游。未来不只是敦煌,数字化、全景漫游将在各个传统文化景点、博物馆中展开。将传统与现代融通,把机器生产的科学性、精确性同手工生产的差异性、创造性进行整合,让实用与创造互相激发,是保护传统文化发展必不可少的力量与源泉。通过科技的硬实力来不断增强传统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是未来工作的一大重点。

3、传统文化教育多维推动


教育作为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在未来无论是儿童教育还是成人教育都一定会得到重视并大力展开。2017年1月2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指出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中。尤其是针对幼儿、小学、中学的传统文化教育更应该,未来国家会重点加强对这方面的扶持力度,编制专门教材、强化对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活动,寓教于乐,从教育中让学生潜移默化的接受学习传统文化。



参考来源:

1、中国国情情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的现状》

2、中国文化报《盘点非遗保护关键词》

3、前线《以创造精神振兴传统工艺》


责任编辑:孙巍

后台编辑:孙巍

校对:倪嘉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