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两会”来了,看看文化这件大事

何雅君 言之有范 2021-07-18


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也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年份。在这个重要时间节点上召开的全国两会举世瞩目。会聚北京的代表委员们将积极建言献策、共商国是。文化在“两会”中的受关注程度很高,全民最关心的文化事儿是啥?“两会”来了,文化事儿看点啥?


看点1:中华文化走出去,“一带一路”动起来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中国发展对周边国家产生的重要影响,在文化领域也有很强的体现。随着我国综合实力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国家希望学习中国文化,全方位了解中国,这个现象在世界各地都很突出。菲律宾孔子学院日前正式开始在菲律宾总统府开班授课,为总统府新闻部及其下属机构职员教授汉语课程。近日,菲律宾举行了第十届“中国走进课堂——菲律宾中学生中国知识竞赛”。这些活动将促进菲中两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合作。很多华人华侨十分关注中华文化走出去以及如何在侨居地发扬光大,这推动我国更加重视海外的中华文化传播。鼓励建立海外中华文化传播机构,并加以扶持引导,使中华文化走出去取得更大进展,是“两会”中重要的文化看点。


  

 “一带一路”战略作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也成为国际社会关注两会的重点。“一带一路”战略不仅为中国经济转型注入新的动力,同时在文化上也有重大意义。“一带一路”战略将有利于推动参与国家和地区的科技资源共享和智力支持,推动我国和沿线国家宗教和思想文化的交流,推动欧亚大陆的文明多维交融,推动中国人民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实现"一带一路"人文交流的方式具有多样性,主要有文化、教育、智库、华人华侨、特色旅游、民间外交、青年交流与合作等。


    

看点2:“互联网+”新态势,网络强国有保障


自国家2015年推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以来,互联网+与各个领域的融合及解决方案相继落地,从交通出行到医保、警务,从产业融合到助力公益,“互联网+”不仅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还带来了理念的变革。伴随“互联网+”战略的持续推行,互联网已成为激活文化消费和信息消费的新引擎。以互联网文学、影视、动漫、游戏、音乐、新闻等细分领域为代表的互联网内容产业的增长势头则更为突出。产业规模快速增长的同时,围绕优质内容的市场竞争更为激烈。随着人口红利消失,增量市场受影响,优质内容正成为各大型平台的争夺重点。作为人大代表,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提出“推进‘互联网+’落地”的建议,并在媒体见面会上,就“互联网+文化”进行了解读。从“互联网+”到数字经济,再到网络强国,马化腾认为,三者一脉相承,“互联网+”是手段,数字经济是结果,网络强国是目的。马化腾建议,从五个方面大力发展数字经济,让网络强国战略落地。一是不断完善网络基础设施,二是加快推进网络惠民及网络扶贫工程,缩小数字鸿沟,三是助力存量经济转型升级,四是创新监管模式和理念,五是扩展数字经济发展空间,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在这中间,对于传统行业,在和互联网衔接之后,产生了大量转型升级的机会。



面对网络信息安全问题,马化腾认为,个人信息安全的保护,不仅是互联网产业,而是所有民生领域都会遇到的问题,要从立法、执法上加强个人信息保护。科技创新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高速普及,“低头族”、青少年沉迷游戏等问题也随之而来。以科学网络观指导未成年人健康上网保护体系建设,为未成年人成长营造安全可靠的上网环境,协力同心,共同建设高效科学的未成年人健康上网保护体系。从网络大国向网络强国转变,不仅需要科技、技术,更需要各方面全力保驾护航。



看点3:“中国制造”成亮点,创新助力硬实力


2015年,国务院发布《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明确提出,到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但距离这个目标中国制造还需跨过不少难关。在2017年全国两会即将召开之际,人民微博推出《网友议两会》系列互动话题,在话题《中国该怎样走好制造强国的道路?》中网友展开热议,对中国制造的未来积极建言献策。在世界范围内,中国制造都不是个陌生的标签,然而在过去的一段时间,中国制造却往往被联系到低价、质次等字眼之上。如何提升中国制造的品质成为了摆在中国制造业面前的一座大山。



正如蒸汽机的发明点燃了工业革命,创新的技术与产品可以说是制造业发展的最重要推动力。以工匠精神为基础,科技创新作引擎,中国制造强国之路前程锦绣。制造大国和制造强国的差别在于,制造大国只有制造规模,没有掌握高端制造技术,是替其他技术强国在打工,挣的是零头;制造强国则是掌握了核心高端的制造技术。只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才能把利润的大头落在我们自己的口袋里。打造制造强国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产品有竞争力、诱惑力,二是价格相对低廉。要兼顾二者,就要加大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研发投入,不断创新,确保我们的产品过得硬、拿得出、比得过。培育和建设中国特色工业文化是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基础,“培育建设中国特色工业文化,要践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敬业求精的工匠精神和诚实守信、开拓进取的企业家精神”。大力发展工业旅游,支持工业文化新业态发展,利用数字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手段,推动工业文化与数字媒体、可穿戴设备、机器人、智能汽车等新领域的融合发展,催生一批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业态。结合区域优势和地方特色,打造一批工业创意园区和工业文化特色小镇。



《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中明确将“人才为本”作为基本方针之一。行业技术发展,人才队伍的建设也不能落下。制造强国要重视培养蓝领技能人才,创造环境搭建舞台,培育“大国工匠”,让其施展才华。人才选用,不能单以学历、论文及外语水平评定,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技术难题的能力更为重要。



看点4:教育壁垒如何破除,教育公平指日可待


在今年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等网站两会热点调查中,“教育公平”均名列前茅。从一张张网友投票中,从一次次鼠标点击中,我们不难窥见家长们对孩子能否上好学校的焦虑,对学校不分“重点班”的期待,对乡村教师能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渴望……



一头牵着国运,一头连着民生。教育,背负着民族振兴的希望,担当着社会进步的重任,寄托着亿万家庭的期盼;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在推进教育公平方面,已然取得明显成效。截至2016年年底,全国已有1824个县级单位通过了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国家评估认定;19个副省级以上大城市公办中小学学生就近入学比例均超过九成;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上重点高校规模和比例进一步提高……



教育与文化是同源共生、共生共进的。同时,教育又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属于文化范畴。文化是人的劳动实践的产物,教育起初作为一种模仿、师范和传习活动,是在有了初始文化之后。教育建立在文化基础上,它本身就是人类文化成果的表现形式之一。文化与教育是息息相关的,没有了文化,教育也就不复存在;而失去了教育,文化也就无由传递、无由发展,甚至失去了意义。根据国家教育发展规划,预计到2020年,城乡二元结构壁垒基本消除,义务教育与城镇化发展基本协调,我国将逐步解决“乡村弱、城镇挤”的难题。为实现上述目标,推进教育公平,必须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入手,破除坚冰、啃硬骨头、补齐短板,努力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产品质量,给受教育者提供更多、更好的选择。如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目标”指日可待。



参考来源:

人民网,“一带一路”对中国经济转型的意义

人民网,马化腾的两会关键词:网络强国、未成年人上网、个人信息保护

人民网,网友议两会:创新助力“过得硬、拿得出、比得过”的中国制造

南方网,两会高热度话题:“教育公平”名列前茅

 

责任编辑:何雅君

后台编辑:高飞

校对:关卓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