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政策解读 | “手”望明天,“艺”鸣惊人

吴迪 徐妤函 言之有范 2021-07-18

导读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通知,转发文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振兴传统工艺就是找回民族的文化基因,就是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手艺人高超的技艺手法和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充分展现了中国广大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气神。下面就让小编为您解读《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以下简称《计划》),以飨读者。

传统工艺的文化价值


传统工艺指采用天然材料制作,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工艺品种和技艺,一般具有百年以上历史以及完整工艺流程。传统工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的生活态度和审美理念的物化表达。任何一件传统手工艺品,都是造物者智慧的表现,包含着无法复制的设计美感。在漫长的手工作业时代,这些技术和器具的出现给生活带去了便利。抽丝做棉、刺绣装饰,形成高贵典雅的风格;烧土为瓷、绘制图案,形成别具一格的技艺;木制卯榫,使结构严丝合缝,便能支撑起整个建筑的雄伟壮丽。传统手工艺不胜枚举,是中华民族一代代手工匠人智慧的结晶与积淀,体现了古往今来朴实的中国人吃苦耐劳、善于思考的高贵品质,也洋溢着对生活的热情。传统工艺的保护传承,不仅仅是要保存或景致优美、或简洁大气的手工艺品,更要对传统手工艺传承人、手工艺技术以及独特的材料进行保护。



传统工艺重塑现代生活。从古时的权贵阶级专享到如今飞入寻常百姓家,传统工艺品让普罗大众在充满复制、单一与规范的生产线产品中找到更多的美与乐趣。机器造物充实严谨、一丝不苟,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让这些器物失去了应有的温情。时代已悄然发生变化,工业产品数量逐渐饱和,人类的情感出现新的需求,“创意经济”“共享经济”“体验经济”越来越多的被我们所提及,所以在如今这个强调创作者观念表达,注重器物情感传达的时代,传统工艺品显得越加弥足珍贵。


传统工艺保护中的突出问题


传统工艺具有深厚的文化价值和潜在的经济价值,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代表,也是中华民族生活方式的具象表现。随着政策红利进一步释放,整体发展环境逐渐优化,中国传统工艺正在崛起,全面振兴指日可待。据统计,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近87万项,进入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的非遗项目有7万项之多,其中1028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7109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8186项“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3776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文化部公布了3488名国家级项目传承人,各省、市、自治区公布了6332名地方项目传承人。此外,我国还建立了闽南、徽州、四川羌族等10个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有520多座专题博物馆,197座民俗博物馆。然而,《计划》的出台也从侧面说明传统工艺保护与开发的整体现状依然不容乐观,发展的前景并不明朗。在传统工艺遭受现代科技拷问的紧要关头,发现传统工艺传承与保护中的突出问题,对症下药解决主要矛盾是当前文化工作者的必然使命。



障体系不成熟


《计划》在政策扶持方面给予传统工艺振兴必要的保障,通过行政手段统筹规划传统工艺的振兴蓝图。然而,以政策法规为基础、以学术研究为支撑、以融资融智为动力的传统工艺保障体系仍不成熟。传统工艺要在文化传承和产业创新中突破瓶颈、彰显特色、提升品质就不能脱离保障体系的全面滋养。保障体系的部分偏废是对传统工艺当代转型的误读,不利于传统工艺的延续与创新。完善传统工艺的保障体系,找到适应我国传统工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向,形成保障传统工艺在当代站稳脚跟的生态系统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传统工艺振兴的主要命题之一。



保护意识淡薄


全社会普遍缺乏对传统工艺的保护意识,对传统工艺的重视程度不足,没有充分认识到传统工艺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大意义。传统工艺凝结着劳动人民的汗水和智慧,是生活经验的积淀和血脉情感的延续。每一件精美的手工艺品背后都有一段可以诉说的故事,都蕴含着一种对祖先的深深情愫。传统工艺所记录的是一部民族秘史,更是匠人呕心沥血付出的印记。传统工艺保护的社会参与度与认知度低,在工业复制时代,不可替代的手工生产被边缘化,心手相传的技艺承载失去了精神家园。因此,形成保护传统工艺的社会意识至关重要。



人才队伍匮乏


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制度尚未完善,振兴传统工艺的后备人才力量不足,传统工艺正在面临后继无人的危机。一些独特的语言、文字和习俗迅速消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人员短缺出现断层,如民间戏曲、戏剧在衰落,年画、剪纸、皮影正在逐渐消失,许多传统的民俗文化艺术如萨满调、子弟书等已经绝灭,岔曲、古琴也濒临绝灭,摔跤、拉洋片、庙会等生存环境窘迫。在年轻人眼中,传统工艺是应该被扔进历史垃圾堆的老物件,与信息高速公路四通八达的当代社会有些格格不入。传统工艺精雕细琢的造物手法和精益求精的制作态度已经不能适应快节奏和浮躁的都市生活。老一辈手艺人对传统工艺的最后坚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救命稻草,建设一支高水平多层次的传统工艺人才队伍迫在眉睫。



传承体系不健全


传统工艺保护与开发的路径单一,没有形成机制化的传承与开发体系。传统工艺可以与时俱进,在保留原生态的手工技艺前提下,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创新传统工艺的呈现方式,发挥传统工艺定制化生产和个性化服务的优势,以“工匠精神”为引领,构建多向度、全方位和立体化的传统工艺保护与开发体系。振兴百工需解放思想、拓宽思路、创新思维。单纯的资金支持和行政命令不能解决传统工艺传承难的根本问题,各方共同参与才能形成发展新动能。


此外,传统工艺存量资源的整合与评估工作不到位,缺少对传统工艺的科学梳理与综合研判也是影响其传承与发展体系构建的关键因素之一。传统工艺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不可再生且不可替代的稀缺文化资源,对其进行资源整合和评估是保护与开发的首要工作。制作中国传统工艺保护名录,撰写中国传统工艺发展白皮书,构建科学合理的传统工艺评价指标体系,从而完成对传统工艺文化价值的前期认定与分类研究。中国人对传统工艺传承与发展的概念需要系统化的知识引导,有计划有组织的资源调查才应是振兴传统工艺的第一步。我国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相对滞后,如陕西户县的农民画、陕北的安塞腰鼓、青海同仁的热贡艺术、新疆哈萨克族的“姑娘追”、壮族的“三月三”、苗族的姊妹节、云南傣族泼水节等,在数量上明显占有世界总量的很大份额,但仍没有申报成功。


传统工艺振兴的当代思考


强化政策与法律扶持,确保落地实施


进一步完善振兴传统工艺的政策法律体系,确保政策法律落地实施是《计划》中的一大亮点。1997年,国务院出台《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云南和贵州也先后颁布了《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2002年8月,《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法》的建议稿出台,后该法名称改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并成立了专门小组,协调各方加快该部法律的立法进程。2005年3月,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这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首次就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发布的权威指导意见。可见,我国传统工艺的政策法律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政府及相关部门仍应加强对传统工艺的政策扶持与立法保障,做好关于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中长期规划,做到理念先行、科学指导。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加强统筹协调,积极探索振兴传统工艺的有效途径。《计划》指出,“将传统工艺展示、传习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十三五”时期文化旅游提升工程”,这显示了政府对振兴我国传统工艺的信心和决心。



增强社会普及教育,提高传统工艺社会认同


《计划》指出“继续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等活动”,意在加大对传统工艺保护意识培养的力度,营造振兴传统工艺的知识文化氛围。首先,让学校成为传统手工艺宣传教育的主阵地。支持各地将传统工艺纳入高校人文素质课程和中小学相关教育教学活动;支持大中小学校组织开展体现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传统工艺体验和比赛,提高青少年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其次,充分发挥传统媒体、新兴媒体的传播力。鼓励电视、网络媒体等推出丰富多彩的传统工艺类节目。拍摄和译制传统工艺纪录片、教学片和宣传片,弘扬工匠精神,促进知识传播、普及和技艺交流,方便大众学习传统工艺知识。最后,强化基层宣传工作,让广大人民群众真正接触了解相关知识。鼓励有关部门和社会组织积极参与或组织传统工艺相关活动,充分发挥各级公共文化机构的作用,依托公共文化服务场所积极开展面向社区的传统工艺展演、体验、传习、讲座、培训等各类活动,使各级公共文化机构成为普及推广传统工艺的重要阵地,丰富民众文化生活,增强传统工艺的社会认同。



加强人才建设,保护传统手艺匠人


《计划》提出“加强传统工艺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和理论、技术研究。将传统工艺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实施重点。”这充分彰显了传统工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第一,建立人才保障体系。建立传统工艺振兴专项基金,用于教育、科研、开发和开拓市场。建立行业性和综合性培训基地,组织从业人员定期培训、定期开展展示、评比、交流活动,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从而造就一批世界级的现代工艺人才,使我国优秀的传统工艺产业继往开来。第二,加强对传统手艺匠人的保护。不论是中央还是地方政府应加强对传统手工艺匠人或者某项技艺传人的补贴与支持,“政府搭台,群众唱戏”,创造机会和舞台让这些匠人们从幕后走到台前。同时,要为这些匠人队伍注入新鲜血液,鼓励年轻人了解和学习传统工艺,尽量避免传统技艺的“断代”与失传。



产学研联动形成合力,

完善传统工艺传承发展体系


各利益相关主体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政府为主导、商业为桥梁、学校为基础、银行融资、消费者反映需求的集政策、生产、研发和市场的传统工艺传承发展体系。《计划》明确要求“提高传统工艺产品的设计、制作水平和整体品质,结合现代生活需求和管理制度,增强传统工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因此,传统工艺不应该“活在”博物馆或民俗馆,而应融入到社会的生态中去,要与当代生活和科学技术相结合,要与其它领域学科交叉、交流、交融,建立共存共荣的关系。《计划》指出要“拓宽传统工艺产品的推介、展示、销售渠道,为传统工艺搭建更多展示交易平台”。传统工艺需要高端的市场和“精品”交易体系。在行业组织的配合下制定产品质量行业标准,组织或支持开展面向本地区或本行业传承人群的培训和交流活动,同时提供信息发布、权益维护等服务是传统工艺产品营销的合理选择。


参考来源:

张晶晶,《中国传统工艺的现状与设计振兴战略思考》 


后台编辑:倪嘉玥

校对:孙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