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礼安新,走在希望的田野上
五月的麦浪在蔚蓝天空下随风涌动,五月的安新县褪去了万众瞩目后依旧热度不减。5月6日上午,中传雄安研究院调研组一行来到了安新县,对县区的重点村落进行调研。路上来往的车辆络绎不绝,街上行人的喜悦绵延不断。是的,安新县的春天已然到来,伴随着雄安新区的设立,这份幸福感便荡漾在白洋淀。
千年之约燕归巢,毕生不悔梦归处
犹如坐过山车般的境遇,面对雄安新区的设立,当地人民的心情是复杂而又矛盾的。他们充满兴奋,从普通小县城上升到国家战略的角色突变他们从未敢作出设想;他们稍有犹豫,重大转变打乱的生活节奏和未来规划让他们有些不知所措;他们略带忧郁,拆迁安置、公产分配等一系列问题接踵而至。
位于雄安新区规划的核心区的大王镇北六村面临着同样的问题。这片温热的沃土养育了1363户人家,耕地面积达8000亩,全村3903人在2016年的人均收入达6-7万,在大王镇15个村中排名第一。对于这样一个拥有楼房近400户的村庄而言,原有的生活状况已相对殷实,拆迁补贴标准、户口、就业安置、共产分配等问题依然是摆在新区建设前的重要问题。
在建的32处房屋停工了,刚建成的楼房面临着拆迁困境,这样的情况不在少数。北六村的一户村民耗时几年,为儿子盖起了600平方米的气派婚房于今年竣工,装修工作还未开始,如今又将面临着一切工作停滞的问题。眼前的生活要继续,“舍小家、顾大家”的胸怀也要有,这大概是所有雄安人民心中的忧郁吧。
以手工作坊式服装厂为主导产业的大王镇,订单多销往莫斯科、乌克兰,服装外贸生意成为了大多数村民们的财富源泉。伴随着雄安新区的建设逐步推进,手工作坊式服装厂在新区建设如火如荼开展的浪潮中将何去何从?扎根在此、成长于此的村民在沧海桑田的时代变换中将面临怎样的内心抉择?
北六村的这家服装厂运转已有十年之久,燕子衔泥在服装厂的房梁上筑起了燕窝,见证着服装厂的时光流转,如今新区建设起步,陪伴了他们多年的小燕子要迁往何处呢?服装厂老板感慨万千。落叶归根、燕鸟归巢,如同燕子一样,雄安新区的人们眷恋着这片成长的旧土。
诗人艾青在《我爱这土地》中曾经说道“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不管安新县、雄县、容城是怎样在一夜之间摇身一变成为千年大计、国家大事,不管“雄安新区”如何举世瞩目,在雄安新区人们的心中,抹不掉的乡愁是绵延一生的记忆。
未来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雄安新区将会描绘怎样精彩的画卷,让我们共同期待。
总有一种声音让我们热泪盈眶
走过一眼望不到边的麦田,是希望的味道;见过梦里的水乡,是乡愁的味道;听着笙声响起,柔和深远如花开指尖,是一种声音,让我们热泪盈眶。伴随着夜幕悄然降临,调研组走进安新县图书馆、文化馆,真正去感受那颗永远为人民跳动着的文艺家的心。
小的时候,我们走进剧场,迫不及待顺着两侧的下坡路一路小跑奔向舞台,坐在前排的位置,只为能够更加清晰的看到灯光下叔叔阿姨、哥哥姐姐们最美的神情,幸运的孩子,演出结束后可以跑上舞台肆意的玩耍一番,放佛自己获得了了一片新的天地。也许每个孩子的心里,都有一个文艺梦,这个梦,似乎牢牢筑在每一个文艺爱好者们的骨子里。
今晚,我们看到了一场安新县文艺爱好者的演出,这场演出,没有浓妆艳抹,没有华丽的服饰,没有舞台LED电子大屏,没有绚烂的灯光,只有一个干净的舞台和一组响亮的音响设备,只有歌声、乐器声、舞步声和一次次热烈的掌声与呐喊声。
这是一曲用宫徵羽记谱的《浪淘沙》,乐队中年龄最大的75岁,年龄最小的只有10岁,年龄的差异完全融汇在艺术之中,只有专注的眼神高度一致。
柔力球这项运动的根本和生命在于“太极”的领悟。圆弧轻划,看似软弱无力、轻松自在,然力度拿捏、方位掌握均耗损巨大,一场球下来,轻则汗流浃背,重则腰酸腿软。
四位老艺术家都已经70多岁,用快板的方式神采奕奕地讲述白洋淀的故事,艺术使人年轻,使人充满活力。
京剧、评剧、河北梆子,样板戏,高手在民间。这里似乎是家家会唱戏,人人热爱文艺,上图(左)这位已经70多岁的老文艺工作者,唱起样板戏依然一副好筋骨,毕生都在为了历史文化与文艺资源的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
活动在全体调研组成员与文艺爱好者和来馆看演出的老百姓们一同演唱游击队之歌中结束,“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我们都是飞行军,哪怕那山高水又深”。
今晚安新县文艺爱好者的亲身讲述,似乎让我们看到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跃动着真正来自于老百姓,来自于脚下这片土地所无法预知的无限能量,是希望,是曙光,是对生活的挚爱,是对艺术的忠贞,更是对我国优秀传统艺术文化真正的致敬。
早安,安新
后台编辑:关卓伦
校对:倪嘉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