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95后”渐成文化消费主力,但你是否真的了解他们?

徐妤函 言之有范 2021-07-18



一大波小鲜肉们就要来啦

随着今年高考结束,最后一批“90后”即将走入大学校园。虽然同为“90后”,但是95年似乎成了一道天然的围墙,墙内,是已经进入社会,开始为房子、车子、孩子而奋斗的“95前”们;墙外,则是中国真正意义上伴随着互联网而全面勃兴成长起来的“95后”们。随着这一代人陆续走上社会,他们正慢慢成为市场上的消费主力军。



一、认识“95”后:

属于“95后”们的画像


按照出生时间,1995年—1999年出生的小孩被统一称为“95后”,现在他们的年龄在18到22岁之间。据第六次人口普查,“95后”人口总人数为7848万。未来5—10年,他们将全面步入社会和工作,成为市场的消费主力军。他们比“95前”更年轻,思想更开放,更加跟进时代潮流。


1.“我就是我,颜色不一样的烟火”



 “哥哥”张国荣在《我》中唱:“我就是我,颜色不一样的烟火,天高海阔,要做最坚强的泡沫。”理想多元化,个体差异大,不盲从,做自己,是属于“95后”的第一张画像。“95后”们爱用“宅、高冷、逗比、呆、坏、萌”等词汇来描述自己与同龄人,这些以往被视为略带贬义的词汇反而成了他们张扬个性、展现自我的标签,高冷等于帅气低调;逗比则表示幽默风趣。自信、 乐观、执着、敢想敢说敢做是他们的性格共性。


2.规划清晰,热爱学习,生活多元



根据《95后生活形态调研报告》指出,“95后”对未来有规划的比例超过其他年龄段。有时候,人们会用“小学生”来称呼“95后”,觉得他们年轻、叛逆、不成熟,但是调查显示,“95后”有着更强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普遍来看,他们目标明确,并且会将这些目标变成一个个小目标,无论是学习、旅游还是其他方面,“95后”们会将各种各样的选择纳入自己的生活,丰富自己,充实自己。生活目标多元化,学习是第一要务,但学习不是全部,是属于“95后”的第二张画像。


“不约,叔叔我们不约!快乐学习,快乐生活才是王道!”



3.爱我所爱,追我所爱


“95后”对明星的喜爱与追随比80、90后们更加狂热,但同时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不论是出身草根的“网红”还是活跃于各种舞台的明星甚至是成功的政商界人士,都是他们追逐的对象,可以说“95后”的追星,不光是看脸的世界,这是属于“95后”的第三张画像。但在这些人中,尤其热爱“小鲜肉”。粉明星的行为在中专、大学出现逆袭,女生比男生更热衷。据企鹅智酷的调查报告显示,75%的人认为才华与个性更重要,毕竟颜值作为视觉性刺激,不具备长期的消费力,才华和个性才能帮助明星吸引受众。


二、走进“95后”:

互联网的原住民,爱看不一样的风景


“95后”深受互联网的影响,代表着新鲜事物的发展方向,在这种背景下“95后”表现出了独特的文化特征与消费倾向。


1.“95后”最亲近移动互联网



“95后”是全面伴随中国互联网发展和经济转型而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中学生群体的占比仍然最高(25.1%),而“95后”大学生占网民总数的20.4%。“校园星光灿烂,宿舍手机狂按”说的就是移动互联网对于当今大学生生活的影响与改变。“95后”将越来越多的时间用在了移动端上,其中音乐、游戏和视频成为他们网上消遣的Top3。在社交网络上,他们最爱点赞和吐槽,这种无门槛、轻松随意、举手之劳的行为远多于高年龄段。


2.“老年人才会用微信”


在“95后”的信息获取渠道中,占据前五是QQ空间、电视、同学聊天、网络搜索引擎和微博。早在2015年,QQ空间月活跃账户就达到6.53亿,其中移动端月活跃账户数达到5.77亿。51%为“90后”用户,32%为“95后”用户。“老年人才会用微信”是“95后”们常挂于嘴边的话。显然,微信在“95后”中的影响力远不如QQ,因为QQ、微博、贴吧等社交媒体拥有更加明显的社群化特征,他们既能够交友,也能够游戏,这样的闭环使得“95后”们能后充分畅所欲言,与兴趣相投的人尽情互动,满足他们获得独立、关注和认同的愿望。



3.御、腐、宅、萌:活在二次元世界


2015年核心二次元用户规模达5939万人,而泛二次元用户规模超过1亿人,二次元用户总人数近2.6亿。二次元文化从边缘化走向主流文化,与“95后”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的普及,使零碎时间得以充分利用,动画、漫画、游戏包括轻小说等可进行碎片化观赏。例如主打二次元文化的A站(AcFun弹幕视频网)、B站(bilibili弹幕视频网站),都通过二次元迅速聚集了一批“95后”甚至“00后”群体,它们逐步向外延伸,最终形成以“二次元”为中心的社交网站,他们在上面交流、沟通、吐槽,具有极强的消费力。而这种形态,说到底是一种以“二次元”为核心内容的粉丝经济。


三、剖析“95后”:

文化属性的迭代更新


“95后”的小孩们头枕改革开放30年的经济红利而出生成长,这一时期,我国人均年可支配收入超过5000元,是“95前”的2倍;是“80后”的7倍。除了家庭相对富裕,他们拥有比上代人更高的独生子比例,享受着来自社会和家庭更多的情感与物质投入。不同的成长红利带来了不同代际人口的文化属性:闷骚的80后、洒脱的90后以及“累觉不爱”的95后。


因为80后享受的成长红利较低,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早期普遍低下的人均GDP与成长后期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形成了明显的鸿沟;90后在成长早期也经历过物质生活不太丰富的阶段,但是这一阶段很快过去便进入了人均GDP快速增长,物质文化快速增加的时期,“所见即所得”造就了他们追求个性亦注重内涵的标签;“累觉不爱”的“95后”们在互联网时代常常与社交网络共生共荣,幸福感与孤独感并存。“宅”“网购”“手游”等是这个群体再熟悉不过的事物,身处真实生活与虚拟空间便会感叹:好累,感觉不会再爱了。

累觉不爱


四、寻找“95后”兴趣点:

激发文化市场新活力


“95后”对于文化内容,有着完全不一样的消费观和消费能力,尽管如今的“95后”还没有完全踏入社会,但是他们表现出来对于互联网内容产品的强大消费倾向,将在未来的时间5—10年内,带来一场内容革命。


例如发端于韩国追星族的“应援文化”已经成为95后粉丝中一种非常常见的群体性行为。几乎每个明星在网络上都有许多应援站,粉丝们通过网络自发组成,并通过集体的力量共同为偶像的一切事务“提供援助”——充满狂热,却又井然有序。小粉丝们举着灯牌、荧光棒和各种与偶像有关的周边产品,出现在演唱会现场、机场等等各种场所,为自己的爱豆应援,这种行为推动了粉丝应援文化和经济的发展。


同时,他们对科技的发展同样倾注热情和注意。当前,社交网络、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物联网、可视化、虚拟现实、大规模在线学习课程、可穿戴设备、智慧校园等新技术形态和应用正在改变“95后”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和行为方式,网络正成为他们精神文化生活与世界联结的中介要素。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革新、物联网和智慧科技的兴起,智能手表、自适应游戏鼠标、VR眼镜、4K运动相机等高科技产品层出不穷,迎合了“95后”追求个性、彰显时尚的消费心理,满足了高智能、多元化的消费需求。


每一个年代都有属于那个年代的文化特征与气质,一脉相承,发展的顺其自然、水到渠成,但又处处充满惊喜,需要我们去探索、发现和研究。当越来越多的“破洞牛仔裤”们、越来越多的“王者农药”们、越来越多的“萌妹子”、“小鲜肉”们慢慢长大,进入社会,你是否真的了解他们?


参考来源:

百度《2015年95后生活形态调研报告》

企鹅智酷《“解剖”95后——私享未来10年消费红利报告》

 

后台编辑:徐妤函

校对:吕彤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