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宅文化:天生我宅必有用

何雅君 言之有范 2023-04-03

从“葛优瘫”到“大张伟瘫”,从“黑框眼镜”到“体型偏瘦”,说到“宅”,人们的第一反应似乎就是那个不爱说话、成天待在家里盯着电脑,什么事都在网络上解决的人设形象。其实,“宅文化”有自己的内涵与外延,“宅御族”实际上也有许多属于自己的丰富世界,“宅文化”催生的“宅经济”也不断改变着现代生活的商业模式。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宅文化”正以一种全新又时髦的姿态面向世界:啊,天生我宅必有用。


一、“宅文化”:我们有正名


1、“宅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宅”这个名词起源于日本,是“御宅族”的缩略,最早是由日本著名漫画家中森明夫1983年通过漫画作品提出的,主要描写那些对动漫等着迷几乎不顾时间和精力,全身心投入的人。后来“宅”就逐渐演变成对那些待在家里,沉迷于个人兴趣、爱好,而与社会脱节的青年的称呼。“宅一族”最早起源于日本的御宅族,原指热衷且精通于动漫或电脑游戏的人,后来也泛指热衷于其他形式亚文化并对其有深入研究的发烧友。


“宅文化”是指对 ACG(动画、漫画、游戏)等次文化产品极度痴迷的社会群体及其言行,略带贬义。随着社会的逐渐发展,“宅文化”演变为一种现代流行的热衷于待在家里,即“宅”的文化浪潮。这是一种在全球化发展形势下出现的亚文化现象。“宅文化”是一种超越血缘、地缘等传统社会组织结构的新型社会关系,也是个人化消费社会的一种象征,同样也是追求个人感受和独立的群体反驳。



2、中国“宅文化”的发展


“宅文化”在美国、日本发展比较早,20世纪80年代末期传入我国。然而,“宅文化”在我国发展速度之快,影响的人数之多,是其他国家和地区无法比拟的。这个亚文化的载体主要是“80 后”和“90 后”,但也不乏一些中年人参与,只不过他们的喜好领域不同。年轻人一般偏好二次元,中年人则把精力和金钱投入在音响、汽车等实用性较强的物质消费方面。在这方面,中国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相关的网络社群、各种宅文化活动都已经形成规模,并吸引了日本及中国港台企业资本的进入。



  二、“御宅族”也有小确幸


1、“家里蹲”不宅,宅非“家里蹲”


“家里蹲”和“宅”类人群的性格多数表现为内向型的自我交流,但是其出发点却不一样。第一,“家里蹲”是排斥人际交往,排斥与社会接壤;而“宅”是因为狂热于某事或某物而疏忽人际交往。第二,“家里蹲”的人空虚的时候会考虑看宅物,如动漫、游戏等,而“宅御族”会在家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一定的创作。有很多“家里蹲成员”自称“宅男”,其常见发言为“我跟家里宅了XX个月没出门了”,实际情况是其混淆了“宅男”与“宅文化”的定义。第三,“家里蹲”是一个贬义词,而”宅”是一个中性词。所以因为心理因素多使用“宅”自称,而很少自称为“家里蹲”。因此,“家里蹲”不宅,而宅也非“家里蹲”。



2、非被动逃避,实另类独立


“不喜欢说话,与陌生人交流有障碍,比起说话,更喜欢用网络聊天工具”;“因缺乏锻炼,体型趋向过胖或过瘦”;“熟知一切网络新语言的意思和用法”;“比起上街,更热衷于在购物网站消费,觉得社会复杂”;“处处提防,迷茫无助”,这是人们对“御宅族”的一般印象,可对那些自诩为宅男宅女的人们来说,这评价并不全面。在他们看来,宅并不一定是被动的逃避,也可以是主动选择的一种另类独立。只有内心丰富有趣,能享受孤独的人,才可以安然的宅。能独立生活且过得自立安稳和丰富的人叫宅,其余的都是废。“宅”一族要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宅,是经济独立、精神独立,安于独处,有自己独立判断力,并且有自己的兴趣爱好。



3、宅也许低碳,但也会高产


真正的“御宅族”,都希望拥有独立思维和行动的能力,具有引领时尚潮流的作用。随着社会文化消费水平的逐渐提高,我国居民营造私人文化空间的积极性也在不断提高,“宅文化”将被更多人认可。事实上,他们的许多想法和行为都基于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只要引导得当,会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智力引擎。他们有的沉迷于网络世界,漠视现实生活的细枝末节;有的因各种原因逃离现实社会,一头扎进自己的天地;有的主动选择“宅”的生活方式或“宅”的新型职业,他们在属于自己的空间里,更加自由、肆意、丰富得进行自我创作,推动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宅”或许是一种非常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但“宅”也是一种高产高能的创新态势。



三、“宅文化”:天生我宅必有用


1、“宅”文化的相关产业


“宅御族”基本上都是二三十岁的青年人,随着电脑、网络的发展而成长,他们中许多人没有固定职业。这一人群的理念不再是为挣钱而挣钱,而是在需要挣钱的时候去挣钱,从事自己兴趣所在的一些弹性很大的工作,例如自由撰稿人、平面设计师和艺术家。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族群,在日本,催生出了每年近300万亿日元产值的动漫产业,占GDP总量的十多个百分点,使动漫产业成为日本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并曾多次把日本最重要也最引以为傲的汽车产业抛在了后面,而这种御宅文化,也随之成为日本当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在,御宅文化已经成功登陆中国,由于这个群体的松散性,我们还无法确知其准确数字,但近年来各种ACG活动都是异常火爆,比如2016年7月上海举行的第十四届ChinaJoy,虽然门票较高,每张50——500元不等,但仍然火爆,3天破纪录地涌入了 27.5万观众,拥挤程度不亚于世博会。而各种小型的御宅同人社团,也非常多,人数多则几十人,少则三五好友,你可能从来都没有注意到他们的存在,但是,他们却又无处不在。无论是对经济还是文化,御宅现象已经是无法忽视的社会存在。  



2、进击的“宅经济”


“宅文化”的不断发展,引领着网络消费文化。随着“宅文化”兴起,再加上人们收入不断提高,以及余暇时间增加,各种与“宅文化”相关的产业也高速发展。电子游戏、动漫、追星、连环画等,“宅文化”的全产业链开发势在必行。


“宅文化”催生出的“宅经济”是随着网络兴起而出现的一个新词,主要指那些在家中上班,在家中兼职,或者在家中从事商务工作,同时在家中消费也是“宅经济”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宅经济”具有低成本、高效率及参与者年轻化等特点,在一段时间内会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商业模式。


网络无疑是“宅经济”的发源地,众多“御宅族”早已吸引了商家们的注意。网上娱乐、网上银行、网上购物、网上交易、网上订餐……人们无须迈出家门,就能兼顾生活、娱乐和工作,有人形象地将时下这类依赖互联网解决各种生活服务需求的人群称为“网活族”,这一群体更习惯利用互联网寻找合适的商家来为自己提供服务。而随着“宅文化”在年轻人中的流行,“网活族”也日益壮大。“网活族”的日益壮大,悄然之间也改变了不少商家的运作模式。越来越多的商家将自己的信息发布到网上,期待吸引更多“网活族”的光顾。



“网活族”的壮大必然带动生活服务商家经营模式的转变,“宅经济”更有从以网购为主的线上经济走向线下实体店铺的趋势。风靡一时的日本动漫陪伴了“80”“90”一代人的成长,随着这类人群走上社会、具备独立经济能力,专门面向“宅”的商业市场也将日渐主流化;同时,社会各界也正不断接受这类文化和商业模式,理解和包容将远大于负面抵触。

 

宅,不是懒、不是废、不是无聊、更不是逃避生活。“宅”是一种生活态度,“宅文化”是一类新兴亚文化,“宅经济”是一种独立商业形态。当然,什么事都不能过度,“宅文化”也是如此。分得清虚拟与现实,抓得住机遇与挑战,才会在现代生活的“宅”中潇洒自如、淋漓尽致,自豪又无畏地感叹:啊,天生我宅必有用,人生不是一场梦。




参考来源:

新浪“专栏”,《“宅文化”能否成为下一个千亿级市场?》


后台编辑:陈悦

校对:吕彤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