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奇货可居”还是“物有所值”?揭秘“天价艺术品”背后的玄机

关卓伦 言之有范 2023-04-03

在刚结束不久的中国嘉德2017春拍的“古籍善本,金石碑帖”专场上,一部程甲本《红楼梦》以2403.5万元成交,远远超出拍前估价,被称为“史上最贵《红楼梦》”。另外,于两周前结束的中国嘉德拍卖“大观——中国书画珍品之夜”上也爆出一个冷门:黄宾虹的绝笔名画《黄山汤口》以3.45亿元人民币拍出。这幅作品六年前的拍卖价格是4700万元,六年时间涨了近3亿元,其升值空间超过了部分区域同期房价上涨比率。艺术品究竟有如何魔力可以频频拍出高价甚至“天价”?下面就随小编一起“追根溯源”。


程甲本《红楼梦》


黄宾虹《黄山汤口》(局部)


一、现象:天价艺术品越买越多、越贵越买


2015年5月8日,华谊董事长王中军再度购得毕加索名作,在此之前,他曾于2014年在纽约苏富比拍卖行以3.77亿元人民币高价拍下梵高画作《雏菊和罂粟花》,创下中国人在海外为西方艺术品支付的最高价格。与王中军类似,当下中国还有2个最著名的收藏艺术商人——买下苏轼《功甫帖》的刘益谦和2013年底以1.72亿元在纽约佳士得买下毕加索作品的万达董事长王健林。富豪买家频频出手,艺术品市场呈现出一个“怪现象”:天价艺术品越买越多、越贵越买。


梵高《雏菊和罂粟花》


天价艺术品火爆背后的原因不禁令人唏嘘,如此高昂的价格是否真的能够体现其实际价值?一方面,拥护者们认为“存在即合理”,不能仅仅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衡量每件艺术品的价值,天价艺术品的存在更多的是反映了其无与伦比的艺术价值。另一方面,反对者则认为相较于天价与非天价的对比,价值的衡量标准依然有待商榷。艺术品如何定价的复杂性主要体现在,艺术品不同于一般商品,它是艺术与经济共同作用的产物——商品是物质范畴,艺术又属于精神范畴,因此艺术品具备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属性。在对其进行市场分析时,一些不同于一般商品的现象的往往会令人困扰。

二、挖掘:艺术品定价的

影响因素


 

(一)经济因素:市场与供求


市场经济环境下商品的定价是遵循一般市场规律的,即价值决定价格,且受供求关系影响,价格始终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艺术品也不例外。以我国艺术品为例,中国艺术品近20年以来整体价格一直处于上升状态,即使考虑到通货膨胀和人民币贬值等其他因素,其发展之快、价格走势之高也远远大于同期其他产品。这一方面是由于一些经典艺术品,例如齐白石、李可染的画,其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就高于一般产品;另一方面供求因素也在起作用。

李可染《万山红遍》


影响供求的第一个原因是传统文化的复兴。随着传统文化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富含中华传统文化元素的艺术品自然为人们所追捧,需求市场的繁荣导致价格上涨。第二个原因是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二十年来我国GDP总量一跃升至世界第二位,与老百姓越来越鼓的荷包伴生的是人们越来越丰富的艺术文化需求,而在这需求之上,艺术品消费也不再是高高在上,各种价格层次的艺术品不存在“有价无市”的尴尬境遇。第三个原因是交易目的的变化,随着艺术品投资而非收藏的人越来越多,艺术品越来越“抢手”——这也无形中抬高了我国目前的艺术品价格。因此,艺术品价格的定价在很大程度上是遵循一般商品规律的,但受供求影响较大。


(二)文化因素:“圈子”与阶层


达·芬奇《蒙娜丽莎的微笑》


艺术品区别于大众文化产品,其价值具有多元性。艺术品不仅有审美价值,还具有实用价值及历史价值。艺术品的价值主要来自于它特殊的文化附加值,这种文化附加值既可以使其在商场中傲视群雄,也能够为社会和人们的生活注入活力,还能够为某些特定人群彰显其阶层和文化特性——文化附加值越高的艺术品往往价格越高。更重要的是,艺术品可以帮助建构阶级:在当代,艺术品往往与“时尚圈”“有钱人”联系在一起,艺术家总是选择离时尚一族和上流社会不远的地方,曼哈顿、罗马、柏林、慕尼黑、维也纳,这些艺术繁荣的地段总是离不开这两个词语。艺术品这种文化附加值的特性决定了其绝不是大众消费市场的常客,也不是普通工薪一族经常会交往的“好朋友”,它是小众的,也是高准入的,文化因素注定为不同的艺术品定出不同的“价格”,这个价格是“圈子”的“价格”,也是阶层的“价格”,高文化附加值带来的高价格是其作为精英文化圈产物的最佳证明。


 

(三)其他因素:生命的“价格”


梵高《星夜》


还有很多影响艺术品价格的其他因素,其中有很多不确定的成分,这些因素有时会比经济因素和文化因素对艺术品的影响还要大。例如,梵高的作品在他去世多年之后才被人们所认可,成为如今市场上的“天价藏品”。许多艺术品在艺术家去世之后成为了孤品、绝品,其价值才能够为世人所认可,价格也会随之上升,甚至到后来价格偏离价值的幅度会很大,这样的不确定因素在艺术品市场上比比皆是。或者因为某种契机,使艺术品原有的价值被颠覆,或一跃走高,或垂直跌落——不可小觑这些所谓的“其他因素”,类似的不确定因素有时会成为影响艺术品定价的最重要因素。


 三、剖析:

“天价艺术品”的溢价之处



(一)凡勃伦效应



定价因素决定了艺术品的价格,那么又是什么因素让一些艺术品能够卖出“天价”呢?凡勃伦效应就是其中一种因素,它是指商品价格定得越高,越能受到消费者的青睐,消费者反而越愿意购买的消费倾向。有一个故事形容凡勃伦效应十分贴切:在某家玉器商店,店老板让营业员把两副完全一样的玉镯标上不同的价格出售,其中一副标价200元,另一副标价500元。结果人们进店对比了两者之后纷纷选择了500元的镯子——因为觉得在质地上500元的镯子肯定要优于200元的那副。同样的商品,消费者偏好于选择较贵的进行购买,这就是经济学中的凡勃伦效应。“天价艺术品”的价格屡创新高,正是因为这种效应,即占有偏贵的商品能给消费者带来心理上的满足——“天价艺术品”往往艺术价值会“显得”更高,拥有“天价艺术品”往往证明这个人很有“眼光”。


(二)炫耀心理及虚荣效用



第二个原因是人们的炫耀心理及虚荣效用。经济学家凡勃伦在所著《有闲阶级论》中提出“非炫耀性商品”与“炫耀性商品”的区分。非炫耀性商品仅仅能发挥其物质效用,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而炫耀性商品不仅具有物质效用,而且能给消费者带来虚荣效用,使消费者通过拥有该商品而获得受人尊敬、让人羡慕的满足感。艺术品则属于炫耀性商品,拥有价格不菲的艺术品往往被视作个人文化修养与个人财富的象征,这种象征价值,或者说是符号价值超过了艺术品本身的艺术价值,为拥有者带来了极大的心理满足。


经济学认为,作为商品的高价艺术品,此时带给购买者的总效用不仅仅包括由于直接“消费”这件物品所带来的“物理”效用,而且包括由于这件物品本身的高昂价格所带来的“社会”和“心理”效用。“天价艺术品”现象这是由于这样的原因存在并持续发酵,就像手工制皮具,无论价格、美观度还是获取便利程度都不及机器压皮具,一方面价格昂贵,另外手工掌握不好力度在工艺上无法做到尽善尽美;另一方面也十分花费时间,不利于大批量生产。但手工制皮具还是以其高昂的价格深受人们喜欢,原因也是如此——它能迎合人们的爱好,满足人们的美感追求和虚荣心理。


(三)资本逐利



“天价艺术品”出现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目前艺术品投资已经从收藏行为转向了金融行为,例如“艺术资产包”的出现,是打着“金融界创新产物”的口号诞生的。如今,艺术品证券化已经十分普遍:一家实体企业有原始股,其资产可以打包上市;艺术品也有原始股,其本身也可以打包上市。将一幅张大千的画分割成若干股,上市交易,例如香港中天国际文化产业交易中心等艺术品线上交易平台每天都有数额庞大的进出手交易,还有专业的操盘手在线提供咨询服务。艺术家贺梓金将12幅以山水为主要题材的作品,以原始份额2500万元人民币的总金额发行,将其拆分成2500万份,定价为1元一份,最低准入门槛3万元,也就是3万份,为其带来了巨大的收益。如今艺术品已经作为文化资产的资产配置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增值性已经和房地产、股票等其他类型资产一样十分可观。正是因为如此,资本对艺术品的竞相逐利将其迅速“炒热”,热钱的快速流动是其“天价”的重要动因。

   四、反思:天价背后的

隐忧


(一)审美追求的提升还是虚无?


岳敏君《笑脸人》


艺术品市场节节走高是否意味着人们审美追求和国民文化素养的提升呢?2000年在中国嘉德的拍卖场中,当代艺术家岳敏君的作品仅以13.2万元人民币成交,但2004年其作品《向日葵》便在香港苏富比一跃成为63.6万元的抢手货。从最初的十几万到几十万,上百万,短短几年时间从鲜有人问津到一路高奏凯歌,是国内的藏家突然意识到这些艺术品的价值所在吗?事实上,认清商业价值易而认清审美价值难。艺术市场的火爆程度与人们艺术修养的提高速度并不成正比,且不说表意抽象的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艺术,就是具象的艺术作品,又有多少人能够真正去理解和评判呢?天价艺术品背后的尴尬是,买得起的不懂艺术,懂艺术的买不起。当然随着艺术需求的日益扩大,艺术知识的逐渐普及,许多富豪在加入收藏或投资艺术品队伍的过程中也在不断丰富自己,特别是在今天的艺术品市场上,鱼龙混杂的环境也要求任何一位藏家或投资者不敢掉以轻心,请一位艺术品专家做顾问,自己也需要强化相关知识。天价毕竟是天价,保持任何一笔投资都是理性的前提条件是,在任何领域都能成为专家。


(二)工匠精神的弘扬还是丧失?


仅仅用否定和批判的眼光去看待天价艺术品现象是值得推敲的,艺术品天价的合理原因在于它背后的故事,在于其所带来的社会影响,来自于真正喜欢并且能欣赏它的人,这些人不希望看到这些具有艺术收藏和投资价值的作品被世人遗忘,因此以能力之所及博得大家的关注。这样的情况也不鲜有,著名画家叶永青充满争议的“鸟画”,在艺术品市场拍出25万元的高价,“硕大的身体、稀疏的羽毛、简单的线条”,这样一幅看似涂鸦的画作却是画家耗时几年精心费力画出的作品,以“看似随意幼稚可笑”的线条表达对陈旧绘画方式的嘲讽。“艺术家运用专业的方法,甚至像老太太绣花一样地去创作,但画出来的作品有时却像是用两分钟就能完成的。”25万元买来的是一幅画作,也是一座警钟——“天价”或许是对工匠精神给予肯定的一种特殊的方式,也是最佳的方式。


叶永青《鸟》


但是,在商品价格飞速攀升的艺术品市场,“好的不一定贵,贵的不一定好”又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实际上正如上文所分析过的,任何其他因素都有可能让一件艺术品的价格陡升。因此,还有多少藏家,多少投资家会买“工匠精神”的帐?在资本竞相追逐与快速消费的当下,还有多少艺术家会耗时几年去完成一件作品?快速完成作品岂不是获利更快?从这个角度来看,“天价”又是消解了“工匠精神”产生的动因。


(三)资本市场的春天还是寒冬?



面对艺术品资本市场的火热,也许有许多人会认为这是资本市场的春天已经到来,特别是在房地产和股票都不十分景气的今天,作为“第三种”投资品的艺术品是一个最好的选择。近年来,涉足艺术品证券化的天津、深圳、上海等各地文交所纷纷推出“艺术品资产包”投资产品,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运作,这种将艺术品份额化的交易模式已经在饱受质疑中陷入集体缄默。艺术品遭资本市场爆炒,与资本市场本身缺乏其他有效的投资渠道有关,股市、房地产市场等的低迷也成为艺术品沦为炒家筹码的助推剂,而监管漏洞和舆论导向的失范,更给艺术品营销带来了许多不确定因素。拍卖会为什么频繁拍出天价艺术品?也正因如此,更多的藏家宁愿将投资目标聚焦于那些具有相对明确商业价值和社会共识的艺术品资源,而不愿“冒险”投资新人新作,这对于艺术品流通生态循环并无良性建构作用。


综上所述,艺术品市场的规范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除了从制度上进行监管和规范之外,更需要藏家和投资家、艺术家群体以及相关从业者和研究者的共同呵护,同时有赖于全民审美素质的提升。工匠精神固然需要,“天价”也不提倡被完全摒弃,但是在这背后,“天价艺术品”究竟能够在社会上发挥何种的作用?树立理性、健康的艺术品收藏和鉴赏观,赋予艺术品生命力,才能拨开迷雾,使之早日走上正轨。


参考来源:

武洪滨《“天价艺术品”现象及其分析》

周钰贤《中国艺术品价格影响因素分析》

马健《艺术品消费的“凡勃伦效应”》


后台编辑:关卓伦

校对:高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