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政策解读|看《文化部“十三五”时期公共数字文化建设规划》释放了哪些信号?

徐妤函 言之有范 2021-07-18

文化部近日印发《文化部“十三五”时期公共数字文化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建成是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相适应的开放兼容、内容丰富、传输快捷、运营高效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规划》为今后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建设提供了哪些思路,又释放了哪些信号?



一、以互联思维打造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


“到2020年,基本建成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相适应的开放兼容、内容丰富、传输快捷、运行高效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规划》指出,要通过构建互联互通的公共数字文化网络,打造多元的数字文化服务体系。


1.加强地方特色资源建设


中国地大物博,各地文化资源极为丰富,带有一个民族或地区的丰富传统和人文气质,也是一个地方独一无二的文化标签。随着区域民族文化的生存空间不断被压缩,保护和加强地方特色资源建设成为地方公共文化的重要课题。促进地方特色资源的建设,加强地方特色文化历史资源库,利用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对特色资源进行活态传承。浙江省以“记忆”为主线建立了109个特色资源库,融合了地方戏曲、家谱、方言、文化、民俗、历史人物、传统食品和非遗等不同种类的文化。与此同时,数字信息载体也拓宽了地方特色文化的传承途径,促使地方民族民间特色文化在现代转型中走向了新生。



2.推进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建设


截止到2015年年底,我国已初步形成覆盖全国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建成国家省、市、县、区、镇、村6级网络,地市级以上的平台已经搭建完成。通过实施公共电子阅览室计划,在乡镇街道建设了一大批服务点。“十三五”时期,根据《规划》要求,在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新媒体等技术的引领下,要进一步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形成完善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实现以城带乡,推进基层、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能力。例如北京市朝阳区通过构建“3+1”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实现了“15分钟服务圈”覆盖朝阳区。从中央商务区到城乡结合部,面对多样的发展现状衍生出来的多元文化需求,不断加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提高文化供给能力,壮大发展文化队伍,探索多元参与方式,使区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完善、服务效能更突出。




二、以均等化思维推动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


《规划》提出,加强“国家公共数字文化工程服务平台建设,建设区域综合性、一站式公共数字文化平台”,同时“加强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推动各类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的互动互联”。从城到乡,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化建设能够满足数字时代人们对于公共文化服务的新需求,不论是各种平台建设,还是不同地区的公共文化转型升级,目的便是消除“文化孤岛”,实现互通互联,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


所谓“均等化”是指:第一,实现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全覆盖,即不仅覆盖城市居民、城市流动人口,还要覆盖到农村,特别是边远地区农村,以及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第二,保障人人都能平等、自由、便捷、无障碍获取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因此,要以公共数字文化资源的整合,促进公共文化资源的数字化转化,向公众提供更加无差别、简洁化的“一站式”服务。



1.推进公共文化资源的数字化进程


2016年底,国家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提出:以“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的新模式精准对接群众文化需求,推进均等化,国家统筹规划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构建标准统一、互联互通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建设公共文化信息资源库,实现基层网络服务共建共享。这标志着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已经被提升到了国家立法层面。公共文化机构要运用大数据、多媒体、互联网等技术进行公共文化的数字化转化,敦煌石窟推出球面电影,让游客在观赏实物之前通过全息影像提前了解历史文化;上海、成都、嘉兴等城市纷纷建设网上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将沉闷的数据、静止的图像和枯燥的文字转化成生动的屏幕语言或者数字资源。




2.构建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平台


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与服务要求多个公共文化机构之间密切合作,统筹协调、相互配合,利用各个机构不同的资源与服务特色,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规划》提出要建立国家基本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库,同时加强地方和少数民族特色文化资源库的建设,打造群落,加强资源保护。早在2008年,国际图联发布了《公共图书馆、档案馆与博物馆 : 合作趋势》报告,支持终身学习、优化服务、使全民能够获取社区资源并进行遗产资料保存等几个方面,推荐出 7 个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数字资源整合平台建设的最佳实践范例。推动公共文化机构之间的交流合作,打造综合性的资源整合平台是实现“一站式”服务、实现资源共享的有效途径之一。


三、以共享思维助公共数字文化升级


“到2020年中西部贫困地区县级图书馆具备数字图书馆服务能力、文化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实现提档升级。”促进区域公共数字文化尤其是中西部贫困地区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提档升级,要创新服务模式,提升服务效能,并通过重点工程建设,实现公共数字文化的发展。


1.结合重点项目建设,推动基层公共数字文化发展


《规划》指出,要推进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推进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建设;推进公共电子阅览室升级换代。以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为核心,布局其他重点惠民工程,将优秀中国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整合并紧随基层民众需求,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实现全国范围内的优秀公共文化资源共建共享,真正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2013年文化部启动了边疆万里数字文化长廊建设,以改善我国边疆地区文化设施薄弱,公共文化服务相对落后的现状。通过建设服务点、公共电子阅览室等文化设施整合配送边疆特色资源文化,提升边疆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2.利用新型传播渠道,创新传播方式


2012年下半年,文化部提出建设国家公共文化数字支撑平台项目,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最新信息技术发挥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优势。数字化时代的文化传播手段日新月异,而且互联网技术加持下的文化不但魅力不减,更是给群众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极大地满足了人们不断上升的文化需求。在此背景下,利用新兴传播渠道,推动公共数字文化平台建设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今年3月26日,“文化上海云”作为全国第一个实现省级区域全覆盖的“互联网+”公共文化平台,正式上线。运行9个月来,平台平均每月为市民推送1万场活动信息,每月访问量达1500万人次,平台活跃用户量达到近100万。微博、微信公众号、直播平台等都应成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传播的渠道。


3.开发创新性产品,探索服务基层新方式


《规划》指出在“十三五”时期,要重点“建设公共图书馆基础资源库,建立包括精品电子书、主流期刊报纸、精品公开课的公共图书馆基础资源库,借助各级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面向全民推广,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的优势和特点,满足不同群体的阅读需求”。满足不同人群的文化需求,提升服务效能,需要创新开发公共文化产品,其中重要的一点是提升产品的针对性和定制化。针对特定地区和人群定制资源服务产品,这是提升服务效能的另一个关键。按照残障人群、社区基层群众、农民群众、老幼等重点人群的文化需求、应用场景、信息获取方式定制化地研发和制作内容,探索出服务基层的新方式。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规划》全文


参考来源:

李宏,《公共数字文化体系建设与服务》

文化部,《“十三五”时期公共数字文化建设规划》


后台编辑:高飞

校对:关卓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