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范周 | “七六五”:雄安文化发展的未来畅想

范周 言之有范 2021-07-18

2017年8月19日,由河北雄安新区管委会和中国致公党北京市委联合组织召开的雄安新区城市生成与发展专家研讨会在京顺利举办。此次会议旨在集全球视野和国内外资源,从人文、历史、伦理等多视角为雄安新区规划建设提供智力支持。雄安新区领导用一整天时间,听取各领域专家每人长达四十余分钟的专题演讲,边听边交流探讨,不走过场。这种务实的会风在近年来国内各种论坛中实属罕见。范周教授受邀参加本次会议并围绕七次雄安调研的六点感受和五个建议发表主旨演讲,为雄安新区的文化建设提供了具有建设性的建议。


河北省委常委、副省长,雄安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陈刚


致公党北京市委主委 闫傲霜


雄安新区临时党委副书记 党晓龙


七进雄安:了解雄安是规划的首要前提



毛泽东同志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习近平同志强调:“调查研究不能走过场。”雄安新区未来的规划建设,同样也离不开对其现状的系统调研和梳理。



4月1日,雄安新区正式设立;4月11日,中国传媒大学党委同意设立雄安新区发展研究院;4月22日,中国传媒大学雄安新区发展研究院揭牌仪式暨首届雄安新区发展研讨会成功举办,成为教育部直属高等院校中第一个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导向,以推动雄安新区建设为中心而设立的新型智库机构;5月16日,研究院根据先期调研情况撰写的专题报告为政府有关决策部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6月2日,我国首部以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和创新发展为主题的学术性研究文集《雄安新区发展研究报告》(第一卷)正式出版。事实上,这一系列迅速响应,离不开对雄安新区扎实的调研工作。



从今年的4月初到7月末,研究院组织了7次调研,共计300余人赴雄安实地进行考察,走访三县48个村庄27家企业(含工厂),召开35次座谈会,采访了当地农户、渔民、企业家、手工业者、教师、医生、小商贩等231人,完成200余篇调研手记,形成30余篇调研报告,拍摄8000余张影像资料。扎实的调研工作为摸清雄安新区的资源现状、了解雄安的发展现实打下了坚实基础。

 

 六点感受:文脉传承是雄安发展的根基


1.文化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和能量场


文化是城市之魂。首先要加强新区文物资料整理和档案收集,做好史志编纂和族谱记录,推进文史档案数字化。要全面系统、科学、严谨地记载雄安三县和白洋淀地区的自然地理、河湖水系、土地物产、自然资源、民俗风情、社会文化等内容,通过建立文化数据信息平台的方式,实现文化资源数字化。要加强文化与科技融合,推动传统文化传承。运用现代新技术手段,为文物遗址、文化资源、民间民俗、传统技艺等制定创新引领又合理可行的数字化保护和发展战略,切实推动文化和自然遗产的科学传承与可持续发展。



城市的文化之魂体现在对城市的特色文化元素的打造上,雄安新区的文化建设,要提炼挖掘以水、田、林、道、人、城、园、艺等为核心的华北地区特色文化元素,用中国设计打造雄安的中国脸。


2.顶层设计是雄安文化发展的重中之重


雄安新区建设是一个庞大的、长期的、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一旦开始建设就难以在短时间内修正改变。而文化是城市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更是城市传承的灵魂所在。因此,要充分做好顶层设计,既要延续文脉,以华北文化积淀为背景,以白洋淀地区文化为核心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承,又要海纳百川,吸收世界各国先进文化之精粹,打造一种基于创新性传承和创造转化的新型文化,将雄安建设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示范区。



顶层设计不能做“事后补课”。雄安要从制度设计上杜绝许多新区及新城文化建设“事后补课”的问题,让文化从建设之初就成为整体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


3.聚焦产业前沿是雄安以产兴城的发展基石


在雄安新区的整体布局中,“文化”无疑应当是重要组成部分。规划高精尖产业结构体系,在文化产业的发展布局中,应当重点设计有利于加快补齐区域发展短板,培育形成新的区域增长极的战略产业,特别是数字创意产业。


图:我国数字创意经济发展的基础支撑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7年8月4日在京发布的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等相关资料整理。


我国是世界上互联网用户最多的国家,占到全球网民总数的五分之一,这为数字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石。据《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17年)》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22.6万亿。雄安文化发展要想实现弯道超车,从发展之初就要站在未来世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高度。通过联合建设数字小镇等形式,吸引全球顶级的数字企业、科研人才与研究机构集聚,让数字创意产业成为雄安的产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时至今日,文化产业发展绝不仅局限于2012年国家颁布的文化产业十大门类,应该赋予文化产业新的内涵,以世界现代经济发展趋势为引领,以新时期的新理念、新思路为指导,将雄安打造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数字创意高地。

 

4.以人文本是公共服务建设的核心理念


当前雄安新区公共文化服务处于初级阶段,城乡差异明显,百姓期盼更多的文化获得感,而未来入驻雄安新区的产业精英、创客人才、智库机构则对雄安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对标国际新区新城公共服务建设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对雄安新区现有以及未来的人口结构、文化消费特点进行分析,打造具有中国气质、中国特色的世界级文化设施,让各类人群在新区中都可以获得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同时,雄安新区应积极构建创新环境、创新机制和创新界面协同的网络,实现创意阶层、创新环境营造者的汇聚。并通过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制度、留学制度、企业创投制度等系列制度,积极营造一个适合创新创业的城市生态体系,吸引全球顶级的企业、机构、创新人才的集聚,成为创客天堂。



雄安所有规划最后的评判人是人民。不管出于何种考量,千年大计一定是以人民为核心。既要考虑到一百万雄安原住民,还要考虑到北京疏解人口及世界引进人才,这一点在任何时候都不容忽视。


5.系统思维是雄安规划的顶层支撑


雄安新区应当是一个系统的有机整体。不同建设模块之间不能相互独立,而应当根据疏解功能建立特定的相互联系,形成相互支撑。 雄安新区作为全球未来城市典范,是新发展理念创新示范区和新文化业态的实验区。雄安新区应当进行完整的城市标识系统设计,在理解雄安概念、提炼新区文化元素、把握新区文脉精髓、深耕新区文化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的设计。同时,标识设计不能离开城市总规,要与总规紧密融合,成为总规理念和思路的重要表现形式。



雄安的视觉系统设计,应该从建设之初一体化。不能等楼宇建设完工再研究Logo等视觉设计,要把视觉系统设计与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发展理念融会贯通。


6.“高校+”是雄安发展的不竭动力


国内高校对雄安新区建设非常关注。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经有近10 家高校与新区建立了合作关系,或成立了智库。 雄安新区与高校的合作内涵不只是办学。新区可推动“高校 +”科技园区、特色小镇的发展模式,联合打造出如硅谷(斯坦福大学)、中关村(清华、北大)、剑桥科技园(剑桥大学)、筑波科学城(日本筑波大学)、新竹科技园(台湾电子技术研究院、交通大学)等世界级的创新创业高地。


高校和雄安的合作应被赋予新的含义。雄安新区应高度重视青年学子特别是博士的力量,让博士走进雄安、了解雄安、扎根雄安,谋发展、聚智慧,让梦想在雄安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五个建议:雄安文化发展的学术思考


1.实施“村史建设计划”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雄安新区历史文化传承和保护工作,把文化发展放在新区建设中的重要位置。“无文化传承,无雄安未来”。村庄不能因城市建设而消亡。因此,非常有必要在拆迁之前,对新区及周边约600个村庄的历史沿革、地理环境、古今人物、文化遗址、民间习俗等进行系统化、多媒体的整理,对集体记忆与乡土情怀、文化资源与文化传统、乡村经济与村庄生产、农耕大地与渔乡人家生活、民居风貌与乡村建设等内容进行系统梳理,以村史建设为契机开展文化抢救工程,打造中国乃至世界文化记录的一个典范样板。



村史建设填补了我国新区及新城建设的空白。城市空间可以变动,但文脉不能断绝。它必将会成为未来城市建设中的一大亮点。


2.实施“文化造心计划”


文化化人,艺术养心。建议构建雄安文化传承图谱,塑造城市核心价值体系,养成城市独特的精神与气质,让习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实践在雄安、活化在雄安。让雄安成为中国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第一堡垒。例如新移民国家新加坡正是通过推行和养成“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的共同价值观来避免族群冲突、实现共生共荣,促进了民族融合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在雄安新区实施“文化造心计划”过程中,建议主要应重视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积极构建雄安文化传承图谱。对区域文化历史资源进行梳理、整理与保护,对非遗技艺与传承人进行扶持。同时积极保护与开展特色的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城市居民的文化生活,留存与活化文化基因,留住地域文化之根。二是建议提炼、推行和养成城市核心价值体系。雄安不是物理城市,而是有温度、有表情、有深度、有魅力的世界城市群中的示范新城。



雄安不仅要有“中国脸”,更要有“中国心”。让有中国基因与中国特色的雄安核心价值体系精神走心入脑,将雄安建成中国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第一堡垒和典范标杆,与城市规划建设同样重要。


3.实施“产业造星计划”


文化产业是国民经济中极具先导性、战略性和支柱性的朝阳产业。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文化产业在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创新创业发展和丰富国民精神消费等方面的作用日渐凸显。雄安新区产业发展,文化产业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建议聚焦打造一批高识别度的文化产业门类,集中引入和培育一批明星型文化企业、项目、品牌和创业团队,构建产业发展生态系统。形成雄安文化产业发展的闪亮星图。


一是加大对文化产业的研究和专项规划的制定。把握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环境下的文化产业发展特征与趋势,借鉴国家级新区以及国际新城文化建设经验,加快编制文化产业发展的专项规划。同时也要积极发挥其对雄安服装加工、纸塑包装等传统产业的改造与提升作用,推动产业环节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二是积极构建现代文化产业发展生态圈,将雄安打造成为最能吸引中国乃至全球有梦想年轻人的一片热土。例如深圳特区的发展,就得益于一批充满激情、梦想改变世界的创业者,其影响直到今天。因此,建议以互联网思维为指引,以数字创意、智能媒体等新兴文化产业为重点,以服务创意阶层为中心,打造一个众多利益相关者共同创造和分享价值的开放型生态系统(如创业小镇),吸引全球顶级的孵化机构、创投机构、众创空间运营机构落户雄安,吸引全球有梦想有创意的精英集聚雄安。



当下,文化产业进入了转型升级的关键期,未来数字创意产业一定会成为文化产业中占比会超过70%甚至80%的新业态。数字创意产业理应成为雄安四大经济支柱产业中新的组成部分,助力雄安经济腾飞。


4.实施“文化共享计划”


在雄安新区的文化建设中,建议注重文化设施、文化教育和社区文化建设,注重文化服务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同时积极通过文化艺术提升原住民文化素养,提升他们的幸福感、获得感与自豪感,让文化凝聚起新区建设的磅礴动力。


一是建议科学规划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利用数字、虚拟、共享等新技术特征,建设一批适合现代城市文化需求、与世界对标的场馆设施,构建起具有世界水准、中国特色、符合新区发展需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此外,需要增加公共文化服务的多样性和产品供给的灵活性,以便有效满足原住居民、城市新民、国际人士等不同人群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二是强化社区文化建设。要以社区文化建设为切入点,做好 100多万原住民的综合素质提升工程,提升村民文艺素养,增加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



公共文化服务不在于“三馆”建设的量之多,关键是要考虑到受众需求,提供老百姓真正需要的服务,与互联网及科技发展一脉相承,树立新的公共文化服务观迫在眉睫。

 

5.实施“文化协同计划”


京津冀三地的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推动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是雄安文化发展的应有之意。雄安新区要成为立足京津冀、辐射中国、面向世界的文化贸易物流与协同合作高地。



一是增强与京津冀协同合作。以《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规划刚要》为指导,发挥新区在交通、区位、人才等方面的优势,成为区域文化贸易、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的重要节点,提升新区的服务与辐射能力。 二是对接北京文化链条延展,承接产业功能转移。积极研究北京文化功能和文化产业方面的疏解,加强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共建共享。例如可以探索两地在文化贸易、文化装备制造、文化物流的合作,在公共文化服务、文化旅游与演艺项目的合作,以及两地在文化人才教育培训、产业载体共建等方面的合作。三是协同建设大运河文化带。河北是大运河的重要段落,白洋淀过去也与天津连通。因此,建议积极参与到大运河文化带的规划与建设中,连通白洋淀和大运河水系,以包容性、开放性的精神,构筑水网连通的文化传承体系,丰富“水城共融”的美丽景观和旅游休闲空间,推动区域文化协同发展,推进南北文化交流。“一带一路”中重要的文化节点城市,一定会有雄安。


 

(上述内容节选自范周教授8月19日演讲实录)


责任编辑:王若晞

校对:张天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