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范周 | 群策群力,共话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未来时

范周 言之有范 2023-04-03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在这个金秋送爽的季节里,由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中心以及中国传媒大学经管学部文化发展研究院共同举办的2017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的高端峰会暨“大运河文化带研讨会”与2017年9月17日胜利召开,国家发改委、文化部、北京市、朝阳区各部门领导;大运河沿线省、市、县(区)相关领导及大运河研究专家汇聚于此,共同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提供更多决策依据,推进打造中华文明的“金名片”。会议末尾,范周老师作为会议总结发言人,对此次研讨会的召开以及未来运河文化带建设给予思考,现将范周老师的发言整理发布,以飨读者。

 

 

一、行走运河: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作为世界开凿最早、里程最长、规模最大的运河,大运河是我国唯一“在用”的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总长约4000公里,跨越10多个纬度,沟通5大水系,连接起8省(直辖市)35个城市。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大运河等三段大运河串联起了历史文化的时代记忆。

 

 

大运河作为我国唯一“在用”的世界文化遗产,不仅是一条积淀丰厚的文化遗产长廊,更是一条活着的、流动的、发展的经济和文化黄金廊道。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背景下,如何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与战略价值。


“没有调研就没有发言权”,中国传媒大学经管学部文化发展研究院从2014年至今,对大运河沿线8个省市的文化产业状况进行了实地考察与跟踪研究,两次“大运河文化行”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在两次调研中,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是区域联动的有机整体;是需要集众人之智、合众人之力的千秋大业;是连接区域文化、推动协同发展的文化纽带;是传承文化基因、传播中华文明的重要平台;是大历史观背景下推动区域文化产业协同创新的时代议题。

 

 

二、未来发展:问题导向,示范作用


在未来的发展建设过程中,深入贯彻领会北京市余俊生副部长提出的领会精神、问题导向、示范作用的发展思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是党中央站在世界文化发展的高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传承中华文明的重大举措。2017年6月4日,习近平主席对中办调研室关于建设“大运河文化带”的报告批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理清文化根脉、镌刻文化基因,这一直是论坛的本底和行动指南。

1

秉承不忘初心,坚守文化情怀


中华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根和魂,如果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会割断自己的精神命脉,在世界文化激荡中迷失方向。大运河文化带也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文脉所在。今天的论坛,我们感受到了各位对于大运河文化的赤诚情怀,感受到了各位专家、领导对于大运河文化发展予以的高度关注与无私奉献。大运河之大有深刻含义,文化带之文化绝不是狭义的问题,未来将会对包括了运河沿岸及其相关区域与文化有关联的展开一系列研究。

 

2

敢于直面问题,坚持“顶天立地”


本次论坛基于大运河文化带沿线城市文化发展现状主旨报告,就文化带的文化遗产保护、文化基因传承、总体规划编制、沿线统筹协调、管理体制创新、宣传推广等话题进行研讨,不论是大运河文化带的两次实地调研,还是本次研讨会上各位的智慧碰撞,我们都直面问题,把握大运河文化带在开发与建设中的问题所在。我们交流的问题,从实际出发,从实践着眼,问题涵盖了大运河庞杂、分散特征凸显的文化资源梳理、大运河生态环境保护与文化遗产整体性与原真性实现问题、大运河文化基因与内核、大运河文化与当代文化适应协调问题等多个方面,都是实实在在的探索与研究。

 

3

具备战略意义,不忘历史使命


2017年2月24日,习总书记视察北京大运河森林公园时强调,保护大运河是运河沿线所有地区的共同责任,北京要积极发挥示范作用。同年6月,习总书记又专门就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将运河遗产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


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一体化等建设已明确为国家战略,而大运河正是这四个区域之间历史形成的经济文化地理上的连接通道,“大运河文化经济带”将有机串连起这四个经济版块,形成覆盖中国大部分国土的完整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本次论坛,从大历史观的角度着眼进行深入探讨,将大运河文化带与北京一体两翼建设,大运河文化带与京津冀协同发展、大运河文化带与沿线经济带建设、大运河文化带与中华文化走出去等重要主题与重要使命紧密结合进行思考与探索,具有实践意义与战略意义。同时,作为学术研究机构,我们也希望能够尽快建立“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专家智库,让我们能够有机会群策群力,共同为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献计献策。

4

多方共同发声,共谋大业发展


大运河文化带,是串联起历史文明的纽带,也是连接关注大运河文化发展的在座的各位的纽带。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需要潜心学术研究的专家学者从专业角度为大运河文化发展贡献智慧,也需要扎根于大运河文化带沿线、对大运河文化有着深厚感情的沿线城市的各部门负责同志的共同谋划。本次论坛,可以说是学术研究与工作谋划同步进行,群策群力,我们听到了政界、学界的各种声音,可以说是用智慧碰撞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提供更多决策依据,推进打造中华文明的“金名片”。

 

5

搭建交流平台,深化协同创新


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与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无论是文化遗产梳理与盘存、文化精神传承与创新,还是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文化项目聚焦与加速,都需要加强文化组织统筹与协同,需集各家之力,聚各家之智。本次论坛的召开,是构建大运河文化朋友圈、大运河建设的利益共同体,构建大运河文化发展协同创新机制的一个重要契机。我们相信也无比期待与盼望,在各方各界对大运河文化带的高度关注与热切投入中,大运河文化带的合作组织、合作机制、合作政策等方面的创新,都会在未来有所突破,大运河文化带也会在国家战略的大格局中发挥出愈发重要的作用。


(本文根据范周教授现场发言整理)

 

责任编辑:赵瑞熙、王若晞、孙巍

后台编辑:关卓伦

校对:徐妤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