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零距离 | 全国百名博士学术论坛·2017:“未来雄安:展望与构想”精彩发言集锦
9月17日,2017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高端峰会分论坛之“全国百名博士学术论坛·2017”在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交流中心召开,主题为“未来雄安:展望与构想”。来自全国16个省市45所高校,10家科研机构,3个政府部门,6个公司企业的上百名博士参加,讨论议题涵盖雄安新区未来的城市发展、生态保护、产业布局、文化建设、科技创新等方面,具有跨学科、跨领域、跨界别的学术特点。小编将部分博士现场发言进行整理,以餮读者。
一、 建设雄安新区高端人才引进服务云平台
(苏国斌 河北省人社厅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副主任)
雄安新区建设的要义是改革创新,落实中央关于雄安新区建设部署的重要环节,就在于广泛的调动各领域、各层次人才的积极性,并激发出他们的活力。尤其是其中的高层次人才,未来雄安新区的建设也急需要具有世界眼光、掌握国际标准、熟悉中国特色、把握高点定位,能够在各个领域起到带头作用的高端人才,而这些人才也是全国甚至全世界范围内争夺的关键人才。顺应全球化、信息化、大数据、云计算及“互联网+”等时代潮流,高端人才的引进和服务非常有必要搭建平台中的服务云平台,以政府主导,国有控股,市场运作的方式建设云平台,既为他们提供高水平的公共人才服务,又能够为他们的个性化需求量身定制管家式服务,进而逐渐扩展雄安新区的公共服务平台和品牌,通过集成人才引进平台云,线上线下有机融合的服务云平台,为高端人才提供全方位、全流程、一体化的服务。
二、脱钩视角下资源利用与区域发展的协同分析
(王宏亮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博士)
新型城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而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中国三大国家战略,雄安新区的建立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它肩负的使命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实现快速城镇化阶段区域发展与模式的创新。这样一个发展模式提出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摆脱城镇化对资源环境的过度依赖,协同资源利用与区域发展的互动,促进土地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从发展策略提出三点策略,第一是随着城镇化推进,雄安地区的空间布局与资本入驻,势必出发土地资源利用强度与中高层水平之间发生脱钩变化,遵循协同规律有助于加快培育京津冀创新地区的动力引擎。第二是探索严控增量,涓涓溪流的供地模式,提供行之有效的土地利用策略。第三是构建绿色共享产业链,形成环境友好的生态新区。
三、雄安新区原住民思想文化建设
(王梦 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骨干人才培养计划博士)
谈到雄安新区原住民思想文化的现状,我先分析一下雄安新区生产力的现状。生产力对思想有非常大的影响,这三个县农业发展的都一般,主要是大田作物,特色农业,奢侈农业发展的非常缓慢,因为这里面的小农经济,就是小农思想下的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非常好,农民不用外出打工,可以就近在企业务工,能满足日常的需求,一般月收入在三千到五千。三县对教育和文化漠视态度,导致企业发展这么多年一直就是这种小非农的状态。 怎样转变思想?第一是解放思想,树立国际思维。现在大家的思想已经发生变化,也知道雄安新区会带来非常好的生活。第二是党建育人,雄安新区要把党放在重要位置,要做好做细党的工作。第三是充分发挥人民主体作用,原住民为保护白洋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要相信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跟新雄安人共生共荣共发展。
四、在地文化演绎下的雄安新区新城空间形态
(刘姝慧 台湾铭传大学博士)
雄安新区的城市空间形态发展的驱动力。首先是文化。文化是城市形态发展的内在动力,我们可以知道城市空间中的文化景观,历史街区,文化古籍,这些都是构成城市记忆的固化载体,以及包括空间中的城市文化活动以及人民的生产生活,这些非物质要素也是无形载体。其次是产业驱动。那么刚才很多专业和博士都在谈未来雄安产业驱动,那么一定是像高精尖产业发展,那么多业态的融合布局方式就会引导这样一些产业的布局和城市空间形态的规划。再次就是政策驱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以及市场运作,以及广泛联合社会资本这样一种政策模式,我觉得也是未来雄安新区的一个重要驱动力。最后谈到了创新驱动,在地文化需要传承当然也需要创新,它的产业、科技、环境、政府的管理机制以及政策都需要创新,因此创新肯定是成为未来雄安新区发展的一个主要驱动力。
那么雄安新区如何从物质形态上谈传承与演绎,我认为有三个方面。第一是依托它的山水生态文化打造新区的文化景观,第二是依托它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打造新区的地标。第三依托民俗和非遗文化打造的公共空间。雄安的文化之根来源于白洋淀,白洋淀的文化又来自于它的水,水是雄安的资源,也是雄安的能源,也是雄安的财富,更是雄安的文化。我们可以围绕白洋淀去打造一些系列生态文化景观出来,比如说白洋淀的自然生态文化景观带,环白洋淀精品文化旅游线路,环白洋淀自行车慢行系统,环白洋淀生态产业链,环白洋淀宜居智慧社区。第二是依托历史文化和红色文化打造新区文化地标,雄安新区也应该有属于自己的文化地标。
五、 公共文化方面谈雄安新区发展
(李强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博士)
从公共文化方面谈雄安新区发展我认为有以下几点,第一,白纸作画阻力比较小,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雄安地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比较缺失,没有图书馆,参与公共服务的积极性很高,这是它的一个公共文化服务的短板,但实际上事物都有两面性,这样的短板也是它进行改革的优势,这样的公共服务法人治理结构的阻力,他没有这样的设施就可以按照最新的理念给它进行重新的设计,在这块白纸上进行充分大胆的理想实验。第二就是它的政策条件得天独厚,广东的试点他们以事业单位进行登记,是因为他们在改革过程中遇到了不能突破的障碍,它本身是法定机构,但是又不能以法定机构的法律身份明确,这样的改革总是不能够理直气壮。在此背景下,雄安新区的实验田能够推进制度层面的突破。第三就是符合基层治理改革的内在逻辑,因为像国家治理体系里面治理能力现代化,归根到底都要落实到基层,包括百姓的福祉和成效这些也与之相关。单纯的依靠从上而下并不理想,不妨换个思路跳出传统的思维,从基层进行大胆的探索,雄安新区也是为这样的实验提供了良好的契机。第四就是雄安新区的区域人口条件和法定机构代表性的国家有可比性,新加坡在法定机构的建立方面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因为国土面积小,立法的模式在也比较符合国情。
(优秀博士论文颁奖仪式)
(文章根据现场博士发言整理,有删节 )
责任编辑:徐妤函、李晓飞
后台编辑:高飞
校对:关卓伦 张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