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点赞“中国元素”,网络文学“走出去”如何更走心?
10月4日,为庆祝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美国纽约帝国大厦首次为中秋节亮灯。如今的中秋节、春节等节日,正逐渐变成全世界许多国家共同欢度的节日。中国节日得到国际认可,是因为其中的中国元素正在变得越来越有“国际范儿”。以往出现的中国元素大多只是装饰点缀,如今的中国元素则成为文化创意的基点和灵感的源泉,这也对中国网络文学的“走出去”,带来一些启示。
世界点赞“中国元素”,文化互鉴成热点
中秋节从华人区域走向世界,世界对中秋节也有了更加国际化的表达方式,这背后是情感表达的多元呈现,也是对文化寻根的期待。中国风的设计以“中国元素”为符号也早已波及世界。文化无国界,对中国元素的运用更是能体现文化交流的的创意提炼。
匈牙利布达佩斯的设计师Eszter Laki结合其东方旅行经验,将中国的面食文化和匈牙利文化结合,设计了一家名为“包包(BAOBAO)”的点心店。外国人对中国元素的理解,往往结合了本国文化的个性,也使得中国元素在传播及使用中具有了跨文化的内涵。
近些年来,许多中国艺术家、学者也在将许多现当代的中国日常以符号化的美学方式展现出来。比如,出自中国传媒大学吴学夫教授创意团队2008年编著的多国语言版本图书《中国东西》的相关展览,其中包含了对富有特色的中国日常物品的视觉审美研究和社会学思考。
“中国东西”展中的每个基本元素里的中国生活以及最真实的生活细节,传递出一种开放、包容和质朴的中国式审美观念。“中国东西”展览2011年9月在北京开展,2012年2月至5月于德国法兰克福应用艺术博物馆展出,引起国外人对日常的“中国元素”的注意力。
网络文学作为新时代中国创意的重要表达载体,如何精准而恰如其分地阐释和传达中国元素背后的历史、文化、民俗等含义?如何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打破他们对中国元素刻板的、符号化的理解?这不仅需要文化工作者发力,还需要对中国元素进行跨文化的审美阐释。
承载“中国元素”的网络文学,海外火热
1.传统文化积淀,中国元素渐热
前些年,中文翻译为西方文字难以做到对语境的完美还原,文化上的疏离感也阻碍了中国文学向西方传播。自2012年以来,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刘慈欣、曹文轩等接连折桂国际文学大奖,中国文学正成为世界文学越来越重要的创造性力量。中国作家与世界对话的自觉和自信大为增强,中国当代文学正以独特的中国魅力参与世界文学的建构,丰富世界文学的面貌。中国当代作品翻译工程为中国当代优秀作品的海外传播提供了强大支撑,让更多作品远涉重洋、走向世界。2016年岁末,起点中文网与美国一家以翻译中国网络小说为主的网站宣布合作,签署十年翻译和电子出版合作协议,初步达成20部作品的合作共识,开启了中国网络小说对外输出的新模式。中国网络文学已走出国门,受到越来越多的外国读者青睐。
2.网络文学,承载“中国元素”新气象
近年来,中国网络文学翻译网站火爆,访问用户大部分来自美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印度、加拿大、巴西、德国、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马来西亚、法国、泰国、俄罗斯等国家。在文化截然不同的海外国家,中国文化元素和中国人想象力的方式,往往能给读者带来新鲜感,引发读者强烈的阅读欲望。
阅文集团起点中文网显示,最受海外用户喜爱的中国网络小说主要为玄幻、武侠、仙侠类。《斗破苍穹》《星辰变》等网络文学作品受到海外读者的追捧,引发讨论。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加速了各产业“互联网+”生态的形成,作为IP源头的网络文学,打造一个健康的互联网文化生态,构建“中国元素”形象,实现文化生态共赢是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文化反思:网络文学出海热的冷思考
面对“出海热”,我国网络文学走出去,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我国台湾地区“落地”,第二阶段是在东南亚国家“开花”,第三阶段即是在北美等其他地区“走俏”,但整体尚处于“初试啼声”阶段。从题材上看,玄幻、仙侠及历史虚构小说占据了主要内容,走出去的类型仍然较小;从地域上看,走出去仍以东南亚地区为主,在欧美读者中较受瞩目的Wuxiaworld目前也只有约30多部译介作品,与国内每年百万部新创作小说的规模而言,走出去的仍是很小的部分。另一方面,泡沫严重,优质作品较少,作者整体素质堪忧,同质化、娱乐化、商业化倾向突出。在以读者、市场为主导的机制下,一些网络小说的走红遵循的是“格雷欣法则”,其思想性和文学性不高,有些甚至以低俗、情色、暴力取悦读者。其中对“中国元素”的呈现更是少之又少,网络文学走出去仍有很大的空间,仍需不断探索。
融入“中国元素”,让网络文学更具中国色彩
1.融入“中国元素”,翻译机制是基础
翻译《盘龙》前国外网络文学爱好者“任我行”尝试翻译过《天龙八部》,其中枯荣大师和鸠摩智在天龙寺前的一段对话的翻译花了两天时间,初看“当年世尊释迦牟尼在拘尸那城娑罗双树之间入灭”一句时,他连释迦牟尼指的是谁都不知道,单“有常无常,双树枯荣;南北西东,非假非空”一句的翻译,就花了3个小时。(最后翻译为:Eternal yet ephemeral, the twin trees wither and bloom.North and south,east and west,neither false nor empty.)当前网络文学的翻译大都是国外网文爱好者以自愿发起的众筹翻译模式为主。然而,建设网络文学基础语言资料库显得尤为必要,翻译团队更是要吸纳海外粉丝的翻译。
2.鼓励本土化阐释,让“中国元素”拥有国际表达方式
江户时期的浮世绘画家将中国传统文化入画,也为小说配画,葛饰北斋就为西游记量身定制精美插图。
歌川国芳根据中国古典文学《水浒传》《三国志豪杰传》等作品,生动地描绘出富有个性的典型人物肖像。
在世界各地,类似浮世绘画家这样的艺术家们有着自己对于中国文化的理解,在本土化的中国元素中,他们将中国古典文化内容做现代化、本土化处理,让本国受众也可以更为简单地理解中国文化,并表达对文化的审美选择和内心主张。既要认知中国文化在跨文化语境中的接受差异和表现形态,又要思考“中国元素”如何在文学作品中建立和发展文化意义。以比较眼光和国际视野,从跨文化角度审视中国文化的域外形态,评判其域外形象的建构,评估其海外传播的意义。
3.全版权运营,让“中国元素”成为中国文化符号
“全版权”的概念最初来源于陈凯歌导演对电影的立体化宣传营销,随后在数字出版产业得到追捧。网络文学的全版权运营是指基于网络文学文本,面向全产业链、全用户、全渠道、全平台对网络文学知识产权进行生产、分销和拓展,以保证网络文学知识产权价值在文化娱乐产业各领域能够得到深度开发的复合型版权运营模式。版权衍生下的网络文学生态依托网文IP内容进行生产制造,并拓展合作引入版权,进行产业链的多元衍生。从版权衍生出发,多角度融入数字内容、传播途径、“粉丝”经济等,构建文学作品开放生态圈,打通产品、影视、音乐、游戏等泛娱乐产业链,进行二次价值的变现。在全版权运营中,不仅要打造网文IP,还要让“中国元素”成为作品中的文化符号,带来文化影响力。
在国外的网文网站论坛中,人们互称Daoist(“道友”),甚至以“May the Dao be with you”(愿“道”与你同在)彼此问候……道友们有时甚至在讨论修炼成仙后的人或仙吃什么、睡觉这事儿还是不是必要等等有趣的话题。曲径通幽,这仿如一个个语言和文化的沙龙,成就着异国文化的特殊联谊,其中不仅提供了中英两种语言、两种文化,乃至中国与众多英语国家文化交互共通的一种路径,更见证着多种文化相互碰撞形成新的“中国元素”。
参考来源:新华社,《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建设成就综述》
后台编辑:何雅君
校对:吴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