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政策解读 |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通过,公共图书馆将迈入新时期

候雪彤 言之有范 2021-07-18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七十九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于2017年11月4日通过,自2018年1月1日起实施。进一步体现了我国“依法治国”的方针,对于解决新时期的主要矛盾也具有积极意义。


中国国家图书馆


一、一部法律的诞生


2018年11月

国家正式启动相关立法工作


2009年

成立相应课题组和调研团



2012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


2015年12月9日

为了促进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部起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送审稿)》(以下简称送审稿),报送国务院审议


2017年4月20日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4月19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草案)》


2017年6月22日

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草案)》进行了审议。自6月28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草案)》公开向社会公众征求意见,征求意见截止日期为2017年7月27日


2017年7月22日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开始首次审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草案)》


2017年9月4日



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



二、我国公共图书馆现状



2016年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153个,比2012年末增加77个。共有公共图书馆3153个,比2012年末增加77个,总藏量90163万册,比2012年增长14.3%。公共图书馆阅览室座席数98.60万个,比2012年增长35%;电子阅览室终端13.49万台,比2012年增长33%。2016年公共图书馆图书流通人次66037万人次,比2012年增长52%;书刊文献外借册次54725万册次,比2012年增长近66.88%。


根据以上现状来看,我国公共图书馆机构逐年增加,基本实现全覆盖。财政投入逐年稳步增加,文献资源日益丰富,设施和服务也逐步改善,电子阅览室和数字图书馆也表现了其信息化水平的显著提高。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数量仍然不足。从国际标准来看,平均每五万人拥有一座图书馆,辐射半径标准为四公里,而我国平均每40万人拥有一座图书馆,辐射半径达到30公里。其次是地区发展不平衡。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存在一定差距,东部平均馆藏75万册,而西部仅为25万册。最后是财政经费。其支出大部分用于人员支出,使得购书经费被压缩,无法及时更新馆藏。


面对以上问题,《公共图书馆法》的出台可谓是“一剂良药”。第一,通过加大财政投入,鼓励法人捐赠以及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建设的方式,从两方面入手解决图书馆数量不足问题。第二,健全志愿者服务体系,既解决了人员不足问题,也可将经费更多的投入购书,同时增加了人民群众的参与感。第三,促进公共图书馆向乡镇,社区等延伸,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进一步解决图书馆分布不均的问题。



三、三大亮点,助力发展


1.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的出台构建了图书馆事业发展基本制度,明确了公共图书馆应当承担的服务功能,提高了公共图书馆服务水平。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保证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着重要意义。


首先,法案中提到扶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的区域协调发展,切实做到文化惠民。其次,提到应当设置少年儿童阅览区域,根据其特点配备专业人员,开展对于少年儿童的阅读指导和社会教育活动。在互联网时代,此举有利于培养青少年儿童回归阅读,读好书、好读书,从而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最后,提到建立互联互通的图书馆数字服务网络 ,以支持数字阅读和数字资源保存,通过建设线上线下服务平台,更好的为广大读者提供优质服务。


2.专业化管理体制


《公共图书馆法》的出台在促进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的有机结合上迈出了重要步伐,为提供了新的思路。首先,法案要求根据功能,规模以及服务面积等因素配备相应的工作人员,且要求有专业技能和知识。其次,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吸收专业人士和社会公众参与管理,进一步完善了原有的管理体制,法人、专家以及社会公众三位一体,对公共图书馆的管理形成了完整的体系。最后,国家鼓励公民参与图书馆志愿服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应当对公共图书馆志愿服务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进一步推动群众积极参与到公共图书馆的建设和服务中,增强了人民的参与感。以政府为主导,推动社会积极参与,用新的方式将二者的有机结合,对其他相关领域的管理方法提供了借鉴意义。



3.弘扬社会主义文化,积极发挥科技作用


《公共图书馆法》进一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人民为中心,加强数字化、网络化建设等发展方向为原则,鲜明体现了现代图书馆建设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色。一方面,将图书馆的主要任务定位为推动、引导、服务全国人民阅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先进文化。另一方面,鼓励和支持科技在公共图书馆中发挥积极作用,尤其是现代信息 技术和传播技术的运用。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人工智能、大数据以及虚拟现实等技术运用在各行各业,要将其与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进行深度融合。以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精神引领,以高新科技作为技术支持,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和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



四、中外对比引发未来思考


1.中外图书馆法概况


清宣统二年(1910)颁布的《京师图书馆及各省图书馆通行章程》是以政府名义颁布的第一部图书馆法。1915年北洋政府教育部颁布《图书馆规程》和《通俗图书馆规程》。1927年大学院公布《图书馆条例》,同年公布《新出图书呈缴条例》。1930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新出图书呈缴规程》、《图书馆规程》 (对前大学院公布的《图书馆条例》 的修正)。


世界上有60多个国家已先后制定了250 多部图书馆法律。美国在1849年产生了第一部州图书馆法,1856年,美国联邦政府第一次通过了《图书馆服务工作法案》,以后又相继制定了《图书馆服务与建设法》;日本于1899年公布了早期的图书馆法《图书馆令》,1950年制定了《图书馆法》,1953年制定了《学校图书馆法》,并在以后不断进行修订;英国在1964年颁布了新的图书馆法。


2.中外图书馆法的差异和共性


从共性上来看,各国图书馆法的客体都具有广泛性。图书馆法客体是指图书馆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图书馆法律关系的客体也主要有3类,即物、行为结果和非物质财富。中外图书馆法律关系客体大量表现为行为结果。非物质财富也是图书馆法律关系的客体,数字化图书馆大量涉及智力成果,中外图书馆法对传统图书馆数字化和兴建数字化图书馆、图书馆法与知识产权法的衔接都作了规定。


从差异上来看,首先,性质不同。在日本《图书馆》属于教育行政法,美国的《图书馆法》也与教育联系紧密。而中国的《公共图书馆法》为文化行政法,由文化部组织起草。其次,是经费来源不同。中国的公共图书馆经费由政府直接拨付,美国的图书馆经费来源于图书馆事业特别税,日本的图书馆经费来源则是与其社会效益直接挂钩。最后,法定的图书馆的网络模式不同。中国公共图书馆呈现纵向层级结构,县级图书馆为总馆,乡镇,社区以及村级的为分馆,逐步向基层延伸。美国的图书馆是横向模式纵向模式相融合的,横向模式以纽约法案为代表,纵向模式以滨州法案为代表。


3.吸收经验,完善自身


· 图书馆的资源共享。北欧四国的图书馆法中都有关于资源共享和合作的具体规定,并且还有国际合作。芬兰的公共图书馆必须与其他图书馆(包括研究型图书馆和教育机构的图书馆)共同合作。挪威的各个图书馆应该遵循馆际互借、书目登记、汇编统计资料和年度报告的相关标准。对我国公共图书馆与其他类型图书馆的合作交流具有启发意义,且对相关工作的具体实施具有现实性指导意义。


 · 进一步细化图书馆的管理规定及人员制度。如丹麦和芬兰两国的都要求图书馆系统的专职人员必须具备正规的专业资格。挪威图书馆则要求任命具有专业资格的馆长,同时政府部门有权提出该职位的任职要求。挪威公共图书馆理事会根据法案组织会议,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设立理事会,负责制定方针,督导国家馆的工作。提高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的专业性,甚至通过资格考评进行监管,在图书馆设立专门的委员会等都对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有借鉴意义。


· 紧随着时代的发展进行修改和补充。从英美日等国以及西欧四国的《图书馆法》发展历程来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于图书馆的要求和定位也是日益变化的。以英国为例,1850年英国议会通过《公共图书馆法》,这是世界第一部全国性公共图书馆法,后相继于1851、1892、1893、1908、1919年补充和修订。1964年颁布了新的图书馆法《公共图书馆和博物馆法》,1972年又公布了涉及国家图书馆的《不列颠图书馆法》。在时代的大背景下,要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公共图书馆法》进行不断的修改和补充,使其逐步走向完善和成熟。


参考来源:

吴长领《中外图书馆法的比较分析》                                                                                                                    

后台编辑:郝兰芝

校对:樊瀚声 温晓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