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术分论坛一:中华美学与文化传承

言之有范 言之有范 2021-07-18


11月19日,白马湖论坛“中华美学与文化传承”学术分论坛在杭州圆满落幕。论坛由台湾昆山科技大学创意媒体学院院长黄雅玲女士主持,十二组来自海峡两岸的高校优秀学者和团队进行了精彩的学术分享和讨论。小编整理了论坛上的精彩发言,以飨读者。



台湾昆山科技大学创意媒体学院黄雅玲


大学艺术馆是教育创新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蔡劲松认为,大学艺术馆、博物馆作为一所大学的文化地标或文化名片,是大学精神“气质”与“韵味”的集中体现。艺术馆未来的发展,既是一个内在凝练、提质升级的过程,也是一个广泛开展合作交流、兼容并收的文化整合与融合过程。这需要进一步厘清对大学艺术博物馆的文化认知与职能定位,坚持公益性策略方针、可持续建设理念、开拓性发展导向,进一步探讨如何建立适应文化育人和公共服务的核心目标与先进的经营管理模式,争取社会力量多渠道筹措资金、捐赠藏品,将大学艺术博物馆建设成为社区、城市乃至国家的文化承载者和传播者。艺术馆的未来发展要坚持以下几点,首先是坚持品牌定位,树立文化育人的理念与思路。其次,坚持长期积淀,涵养艺术审美传播的文化场。最后,坚持文化立馆,拓展创造性艺术生活新境界。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蔡劲松


近五年国家文化安全研究综述及启示


来自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的李建军、曹青松将目光聚焦到国家文化安全的问题上。通过对国内文献的分析和梳理,可以看出我国学术界对文化安全的研究十分重视,虽然对于文化安全的研究只有不到二十年的时间,但是研究成果却十分丰富,尤其是关于文化安全的内涵、文化安全的影响因素、文化安全的问题类型以及实现文化安全的战略选择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丰富且较为深入。这些成果为文化安全理论奠定了坚实基础。然而,作为新兴的学术研究领域,文化安全研究还存在薄弱之处,有很多方面需要完善,对文化安全的后续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首先是对于文化安全的理论基础应该进一步深化,其次是研究内容应该足够全面和具体,再次是研究方法需要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最后是在时代背景下多个领域的研究。另外,2014年4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提出,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文化安全与政治安全、经济安全、信息安全等其余十个领域的安全息息相关,文化安全是总体安全的基础部分,未来的研究应该将视野拓宽到总体安全观的层面上。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曹青松


人生论美学与松竹体十三行新汉诗实践


深圳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的黄永健认为,人生论美学紧贴中华美学“主情论”的思想文脉,升华了传统“德情论”的理路意向,知、情、意合一,真、善、美同构,超越“唯美”、“粹美”,试图打通主体与客体、超越与当下的美学“鸿沟”,从主体的当下生活语境中,不拘形迹,抉发幽微,从人生的“活感性”中,触发意象,妙通理路,圆成艺术实境,从而实现主体精神的审美跃动和现实生活的审美升华。松竹体十三行新汉诗的日常化写作和互动,包括它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多声部合唱,都可视为中国当代人生论美学精神在互联网时代的实践操作,也是当代人生论美学目标艺术实现的重要手段。人人可以写、可以发、可以评论互动不断提高创作水平的松竹体诗,是当下人生美育的艺术途径之一,自由诗太自由,美情匮乏,古典格律诗词太传统,压抑感性,松竹体诗创始三年多来,渐获同情之理解及创作上批评上的呼应,因此,松竹体诗或可为当代人生论美学探辟出一条美情化美育化的诗歌实践道路。



深圳大学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黄永健


中华美学的创新性思考


中国戏曲学院的王九成教授在演讲前发表了自己的感受。第六次来白马湖参会的他,对于今年大会明确将中华美学作为论坛的主题感到十分兴奋,而他的演讲也围绕这一主题开展。他引用了五位大家的言论和作品来对今天的中华美学展开创新性思考。首先是孟子“今之乐犹固之乐”。今天的艺术和古代的艺术是一样的,不应过度苛刻看待,这样一个态度为创新社会的到来提供了一个包容的心态;其次,《文心雕龙》“澡雪精神”。艺术创作的时候需要精神准备,即刘勰所提出的“澡雪精神”,给精神“洗澡”,振奋精神,才有利创新。第三,老子“知美即恶”。从美的对立面去思考美、看待美、能看到不一样的美,这就是“相反创新”。第四,卫夫人《笔阵图》。在作品中,卫夫人提到“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大意是书法的劲道在转折,而创新的关键则在于拐点,要学会在适当的时机发力。最后,石涛“一画论”。艺术应该是我有别于你,我有别于我,这才叫创新。



中国戏曲学院新媒体艺术系王九成


场域视角下李庄生活美学的“他者性”建构


来自华中师范大学的李林认为对于游客而言,特色小镇作点为一个远离其日常生活的场域空间,是一个具有异质的事物。而小镇中的各种不同于其生活所见的要素便会让其产生美和浪漫的想象与感受;对于居民来讲,无论特色小镇建设得如何具有特点,这些存在于自己生活周边的事物始终也只是琐碎与平常,真正能够在居民生活中激起波澜的恰恰是这些来自小镇之外的游客。古朴、闲适、慢生活的描述促使着游客将李庄视为一个美好、纯净的代名词,对李庄生活美学他者性的建构存在着对日常生活的“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想象倾向。但作为“主人”的李庄居民并非是游客们建构的被动接受者,他们对于外来游客的种种描述和旅游行为有着基于群体生活习惯的解读与评价。因此,当作为东道主的李庄居民逐步接纳了旅游业的开展和游客们的涌入,李庄的生活便不再是寻常的格局,李庄的生活美学也有了不寻常的表达与呈现。即是:李庄的生活美学不再是生活中艺术景观的堆砌,也不再是日常庸碌的排列组合,而是让不一样的景观融入进日常的生活,构筑出日常画卷中异质却不异样的美感。



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李林


中华美学精神在当代艺术设计中的传承及核心价值


来自福建阳光学院的陈丽佳立足当代艺术设计,反思中华美学精神的传承。习总书记精辟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传承中华美学精神,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艺术设计确立美学自信、理论自信的重要保障。重新审视中国艺术设计的发展历史,确立具有中华美学特色的设计史观、美学观和评论观,指导当代艺术设计实践,凝炼中国艺术设计的民族特色与美学特色,是值得当代艺术设计人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重要命题。



福建阳光学院陈丽佳


中华文化传承与传续创新之挑战


来自元智大学的徐盛祯从台湾客家采茶园出发,分析了中国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客家采茶戏自中国流传至台湾,已延续超过百年以上的历史,面临后现代主义解构与多元文化的融合,加上网络时代各种媒材融入生活的大磁场之下,台湾经营最久也是最大的「荣兴剧团」,将如何延续这源自中国大陆戏剧文化的传承?建议「荣兴剧团」可以迈出更大一步,尝试与流行歌曲合作,创作后现代客家时装戏剧,也可以邀请时下最著名的几位明星代表,共同打造一个新的客家大戏,在不离客家精神的架构下,突显客家戏剧之美。同时可以以内容取胜向大陆的客家族群展开一个不一样的戏剧接触与推广。如果这样的模式确立了,精致的内容在台湾,广大的消费市场在大陆,也许可以为客家戏剧开通另一道曙光。



台湾元智大学徐盛祯


21世纪东南亚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传播与海外华人文化认同


来自江苏师范大学的朱锦程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阐述中国文化传播和海外华人文化认同的相关问题。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新华人移民由于长期在大陆受到中华文化教育与培养,自然而然会在情感上天然形成对于祖国大陆的文化认同——即“我的中国心与赤子情”。这种发自内心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认同会在各种正式或非正式场合中自觉或不自觉加以流露,并对其周围的传统华人社会从思想上、价值观和认识上产生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传达,这是不可忽视的特殊文化传播渠道。基于此,我国政府对外合作交流部分,应高度关注海外华人新移民的文化认同感,定期与其沟通交流,围绕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交换建议与看法,并在最大程度上达成共识,取得其理解与支持。



江苏师范大学朱锦程


文心素道  知行合一  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罗旻老师,从北航高研院“知行文科试验班”暑期文化游学实践出发,阐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问题。在游学实践之前,文科试验班的学生们都会在诸如《中国文明文化史》《中国经典研读》《孟子研究》《诗经导读》等等先修课程中涉猎相当数量的中国古代人文经典著作,从而对华夏文明中的人、文化、社会、世界等关乎健全生命的诸多知识有所了解与思考。所以在历次游学中,他们能够更加深刻地体验到,他们是五千年中华文化传统的造物,且终生都将是其中的一部分。当意识到这一点之后,利害攸关的民族国家责任意识便在每位学子心中油然而生。 直面着传统文化的承继与复兴,又感受到外来文化的混融与包容,历次文化游学中,同学们在不同文化的交汇中浅尝了自身责任的重量。这些短暂的暑期游学活动并不能给出一个解决的答案,而仅仅致力于向他们提出这样的问题、让他们直面这样的境遇。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罗旻


数字艺术设计的形式美与中国水墨画的融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陈枭将艺术设计形式美与中国水墨画融合,具有启发性意义。人类文明历史发展至今仍保存了两大特质基因——科学和艺术,信息革命时代尚未过去,人工智能时代又将来临,在科学与艺术的历史渊源下,科学新技术与艺术的不断碰撞,创造了许多新的文化现象或艺术形式。譬如数字艺术设计,它融合了理性的科学方法和感性的艺术语言。法国著名文学家福楼拜言曾说,“艺术越来越科学化,科学越来越艺术化,两者在山麓分手,有朝一日,将在山顶重逢。”数字艺术设计正是艺术与科学殊途同归的完美诠释。数字媒体的多元化为艺术文化的创作创新提供了前无的广阔领域,它可以将艺术形式之间的界域打破,并让其彼此交差融合,血液互换,最终形成一种异于母本又具有母本特征的全新艺术形式。人们可以尽情地利用数字技术带来的“表现力”,挖掘数字艺术设计中的形式美,将经典的传统绘画作品从历史的尘封中拉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用数字技术和艺术手法将这些作品赋予新的生命和价值。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陈枭


文化创意与跨界融合——时尚品牌与中秋节的跨界融合


同济大学的高嘉琪别出新意地将研究目光放在了“文化跨界”的主题上。她以滚雪球来形象的解释文化跨界的定义,并指出文化跨界的特点是创意性、多样性、渗透性、既满足人们物质需要又满足人们精神需要。文化跨界现在呈现出势不可挡的趋势,一方面,就民族的层面来讲,文化跨界可以使我们的传统文化焕发生机,另一方面就全球化的角度来讲,跨界融合是当今社会的必然趋势,全球化已经成为了我们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而在各行业的跨界融合中,文化的融合必将成为本土走向世界的钥匙。1999年德国的运动服饰品牌提出“跨界合作”的概念后,从此“跨界”一词开始流行。时尚品牌跨界的最初尝试可追溯到2001年GUCCI推出的限量版的干邑白兰地,其后,CHANEL咖啡馆、LV和波普艺术家昆斯合作的大师系列、LV和麻将的跨界等一系列不同行业的碰撞所取得的成功,可以说时尚品牌在跨界这条路上走得风生水起。她以FENDI、GUCCI、HERMES在中秋推出的月饼礼盒作为实例,具体分析了文化跨界目的和意义。从品牌视角来看,文化跨界有利于时尚品牌深入中国市场、有助于提升品牌的用户忠诚度、有利于文化品牌的多元化发展,而站在文化的角度,文化跨界可以使传统文化更有朝气、同时它有助于提升文化的吸引力,并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同济大学高嘉琪


从创意到表达 ——以“生态主张”的整体设计理念研究


台北艺术大学博士、同时也是广州美术学院教师的郭谦老师作为今天分论坛最后一位发言嘉宾,他与大家分享了他的论文《从创意到表达 ——以“生态主张”的整体设计理念研究》。这篇文章从当下中国快速发展的经济出发,提出经济发展并不等于社会进步的观点,针对国家提出的创意产业发展政策,积极倡导“生态主张”的整体设计理念。在文中,郭谦老师主张自然与文明实现相容,认为不是简单用“眼”来进行视觉设计和传达,而是经过“脑”复杂思考之后的用“心”进行整体设计观念呈现。



台北艺术大学郭谦



“中华美学与文化传承”学术分论坛现场


END


  责任编辑 | 侯雪彤 谭腾飞

后台编辑 | 胡音音

校       对 | 何诗涵 陈春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