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范周 | 延续文脉,让乡愁有归途

言之有范 2023-04-03


城镇化与乡村发展并不相悖,其快速发展也并非是为了消解乡土文化。乡村振兴既是乡村经济突飞猛进,又是乡风文明蒸蒸日上,更是乡土文化的繁荣复兴。近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范周教授文章《延续文脉,让乡情有归途》,论述了乡村振兴里的文化担当与文化使命。



下图为《人民日报》版面截图

现将原文进行发布



对于中国这一拥有丰富农耕文化的民族来讲,泥土是乡人的生命,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这种泥土性逐渐消失,由泥土性衍生的乡土环境也被围上了钢筋混凝土的藩篱。

——费孝通

 

一、资源与资本:让美丽乡村“有面子”

 

1. 创意激活乡村文化资源


浓厚的乡土文化是中华文明变迁的历史缩影,星罗棋布的乡村文化资源见证了乡村文化的历史流变,成为了时间沉淀的文化瑰宝。其重要性与价值不可置否,然而在“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当今社会,再好的资源没有创意转化,便只是沉睡在历史长河中的记忆。因此,用创意激活乡村文化资源的活力,让沉睡的文化资源成为闪动的文化资本,是乡村振兴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无论是重新发掘工匠技艺、再造“木匠的故乡”并斩获“日本故乡营造”大奖的古川町,还是依托当地特有的生态文化资源、提炼新文化符号的台湾桃米村,其乡村再造、转型升级都离不开对文化资源的创意提炼和转化。

 

台湾淘米村——废墟变成“桃花源”

 

2. 文旅融合振兴乡村经济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乡村经济发展,自然也成为了乡村振兴的重要发展方面。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同时也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发展要求。随着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乡村旅游的文化附加值提升,文化发展的经济附加值凸显,成为了乡村经济振兴的新契机。以美国为例,目前美国乡村旅游已经形成农业观光、森林旅游、民俗旅游等多样化的产品体系,在乡村旅游中加入文化创意的元素,为传统的体验、观光增添了新活力。通过利用乡村良好的生态人文环境和各地区不同的文化内涵,以文旅融合为契机提振乡村文化经济,是重塑乡村产业业态、促进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文化与文明:让精神生活“更繁荣”

 

1. 让农村文化生活迸发生命活力


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动了经济的焕活新生,然而与之相伴而生的,是城市文化生活丰富与乡村文化生活贫瘠的鲜明对比。一方面要看到乡村文化设施的匮乏,公共文化设施绝不应该停留在鲜有人问津的读书、看报等初级层面;另一方面要看到传统思想的禁锢依然存在,广场舞等娱乐形式在某些落后乡村地区依然是难以触及的“禁区”。乡村振兴,要让文化融入乡村生活、让乡人生活有滋有味,通过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推动乡村文化脱贫。加强农村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要结合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互联网背景下的新兴文化消费形式,因地制宜地通过一系列针对性措施丰富乡村地区文化设施,让乡村文化生活迸发新的生命力。

 


2. 以乡贤文化凝聚乡风文明建设


在漫长的中国历史过程中,乡贤文化是乡土社会维系乡情的文化印记。从乡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过渡与演变,衍生出以见贤思齐、崇德向善、诚信友爱为特点的新乡贤文化,如春雨般浸润乡土社会,成为了新时期维系乡土人情的精神纽带。乡风文明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方面,要充分发挥乡贤的引领示范作用,找寻乡土社会正在丢失的温情脉脉的合理价值,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构建真诚的现代社会。以乡贤文化凝聚乡情、留住乡愁,让乡民们找到精神归宿,坚定文化自信。

 

三、乡情与乡愁:让文化记忆“留得住”

 

1. 传承乡村文脉


纵使乡土环境围上了钢筋混凝土的藩篱,成长在乡土社会的乡人的泥土性仍是其挥之不去的文化情怀与独特标签。乡村文脉作为乡土文化的根,其传承创新自然也成为了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乡风乡俗、家规家训、民俗技艺,都是乡土环境孕育的民间瑰宝,都是历史遗存的文化遗产,都是乡村文脉的现实体现。传承历史文脉,既要做好乡村文物遗迹等实体建筑的保护工作,又要做好乡风乡俗等精神寄托的维系工作,让乡村文脉不被飞速发展的现代化进程冲淡历史的痕迹,仍保有时间的色彩、人情的温度,让乡村振兴有“面子”更有“里子”。

 


2. 留住乡愁记忆


对于成长在乡土社会的中国人而言,最难忘却是故乡。这种乡土眷恋和乡愁记忆,是邮票、是船票,能穿过浅浅的海峡、能穿越时空的界限,成为绵延一生的文化记忆。乡愁在,人生尚有来处;记忆在,乡情仍有归途。留住乡愁记忆,可以寄情于物、融情于景,把虚拟的情怀与淡淡的思念寄托于老树、老井、老宅,通过凝练乡愁记忆符号、再造文化记忆,让乡愁有迹可循。


如钱穆先生所言,“自然、孤独与安定,如木之根,水之源。文化、大群与活动,如木之枝,水之流。若文化远离了自然,则此文化必渐趋枯萎。”随着历史变迁与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在从乡村走向城市的过程中,我们应当看到,时间在变、乡土再造刹那间,空间在变、乡村旧貌换新颜,但总有些温情脉脉的文化记忆与乡愁追思不变,这些由乡土、乡情、乡愁凝聚的文化力量,是乡村振兴的根与魂。

 

(作者简介:范周,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END

责    编 | 王若晞

美    编 | 杨斐然


推荐阅读

城市+电视+竞演:换种方式解读城市魅力

全民电竞时代!一文读懂电竞江湖图谱

电竞成功跻身亚运会,游戏产业何以立于阳光之下?

电子竞技:文化娱乐行业的“黑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