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站纪录片《人生一串》:有烟火气的人生,才是真正中国人的深夜食堂
中国人的夜宵生活,有人是泡面陪伴的简单孤寂,有人是火锅的喧闹鼎沸,但真正属于他们的深夜食堂,是“最有烟火气”的烧烤。三五个结伴好友点上一桌子的烤串,敞开肚皮,放声高谈。这里“有酒,有肉,有故事”。我们感叹“人生如戏,没有彩排”吃着热辣的烧烤,也品尝着“人生百味”。B站自制的烧烤美食纪录片《人生一串》,展示的就是中国最真切的烧烤江湖。
一
纪录片第一集的主题叫做“无肉不欢”。一听就知道,这完全是肉食爱好者的狂欢。
肉,是烧烤食材中的绝对王者。火焰跳动,肉食被烤得滋滋作响,溢出香气。再佐上一杯酒,无疑是人生中的一大快事。
故事的第一位主角,是发源于凉山彝族的长签火盆烧烤。傍晚六点,位于四川西昌的小二自助烧烤店,吃肉高潮如约而至。
经营这个食肉场所的是一位嗜酒如命的老板小二哥。小二哥性格直爽热情,会喝酒,会唱歌,更会选肉、烤肉。他家的拿手好菜,是凉山小猪肉。
凉山小猪肉的好,胜在肉质。
小二哥选用的是凉山里彝族人家的跑山猪,既有家养土猪的岁月风味,又有小乳猪的细嫩口感。
再辅以彝族大姐的一手传统绝活,蕨草和松树的香味儿渗入肉里,拥有一种独特的清新感。
小猪肉的处理手法挺粗犷,连皮带骨剁成大块,再用简单的小米椒、蒜蓉和盐调味,这是西昌人喜爱的一种味觉刺激。
最后烤到颜色金黄,外焦里嫩,就可以上桌让食客们大块朵颐。
二
翻过大凉山来到云南昭通,这里的昭通牛肉小串也有属于自己的传奇。
五十串、一百串,在昭通吃烧烤,你得这么点菜才够味儿。而马思就是昭通烧烤中大师级别的人物。
最早昭通烧烤,选用的是已经干不动活儿的老耕牛。而马思家的牛肉小串选用的基本为年龄三岁的牛,如果年龄稍大,肉质就会稍显老。
昭通牛肉小串吃起来爽快,但串制起来费时费力。
马思烧烤每天共需要手工串制一万五六千串左右,对于老手来说,也是一项相当辛苦的挑战。
接下来的步骤,就是为昭通小串注入灵魂——熬制卤汤。
烤之前把小串浸泡入味,然后猛火快烤,锁住味道。烤到六七成熟,还要撒上干辣椒提味儿。
最终完成的牛肉小串又嫩又辣,还掺杂着一丝丝卤香回味,令人欲罢不能,无是烧烤的艺术。
三
说完了猪肉、牛肉,我们再来谈谈海鲜。宵夜并不只是城市的专利。在湛江三角村,阿平和弟弟三毛开了家“老地方”大排档。
湛江,三面环海,水产丰富。阿平和三毛专卖的是官渡河入海口的官渡蚝,是蚝中极品。
阿平烤制的蚝肉质Q弹,细腻爽滑,尤为有嚼劲。
好玩的是,阿平的手艺习自东北烧烤师傅,听上去颇有一种南北融合的感觉。
“老地方”的蚝,好吃之外还相当实惠。
不论三年两年,都是两块多一个。即使在村子里,这个价格也基本属于赔本赚个吆喝。
重要的是,村民们喜欢这个味道,留恋这个地方。他们每一次去“老地方”,就像去邻居朋友家一样安心。
所以,阿平和三毛还是会一起,把“老地方”继续开下去。烧烤烧烤,那从烟火中冒出来的,还有浓浓的人情味和江湖气息。
四
凌晨三点,热闹过后,曲终人散。镜头前的小二哥喝着酒,仍然意犹未尽。
也只有在凌晨三点忙碌过后,小二哥才能与经营着分店的小二嫂再次相见,聊聊天,拌拌嘴。
曾经的烧烤大师马思,已经过上了看孙子的生活,算是光荣退出了烧烤界。
如今供肉的任务,也已经从老牛交给了小牛——老马的两个儿子。
有人在弹幕里这样说:“这才是中国的深夜食堂,而不是在中国塞一个日式食堂。”
将一部纪录片与电视剧来做对比,虽然并非那么恰如其分,但是也有其道理所在。中国人好吃,也懂得吃,所以要在与吃相关的作品上糊弄观众,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人生一串》的第一集,揭开中国博大精深烧烤文化的冰山一角。但在已经释出的先导片中,我们似乎能窥得纪录片更多想要表达的内容:老板和食客们的故事,平凡人生活的辛酸苦辣……
没有刻意的煽情,幕天席地,伴着酒菜,说说掏心话。然后就这样,真实地将市井人生记录下来,已经令人动容。
譬如,烧烤界也有“老炮儿”。
阿龙哥面相看着有些凶煞,光头,一身黑衣。
他蹲坐在那:说:“我的烧烤店是自己打出来的。”大大小小的烧烤摊和排档,少不了醉酒客人的闹事,少不了同行们的各种争夺。
经营着哈尔滨老太太烧烤的老板也曾打过几次悬仗。现在,他喝着酒,念叨着,哎呀,终于一步步走过来了。
军哥皮肤黝黑,他打趣着问道:“老妹儿,你知道我为什么这么黑吗?”
“因为我不想白活一辈子。”
看似是冷笑话的一个自问自答,但对于真正体验过生活风雨的人,才懂得这句话背后藏有多少泪水和汗水。
就像有观众在评论中说的那样:“这就是中国的夜啊,苦辣酸甜,烟酒泪骂。”
这也是《人生一串》最好看、最有劲儿的地方。在黑暗之处,跳动着火光。这里有市井烟火气,还有油滋滋的生命力。
每一个人都在这片土地上,努力地生活着。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 “拇指阅读”
END
美 编 | 宋立夫
推荐阅读
“抖音”西安、“电竞”成都、“直播”武汉......这些成为网红的城市凭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