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城市文化生活圈中的规划展览馆,下一个公共文化服务主力军?

谭腾飞 言之有范 2021-07-18


2000年年初建成并全面开放的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是可查的我国第一座城市展览馆。此后,各省市纷纷开始建设用于规划展览的主题化场馆。目前,超过一百余座城市规划展览馆在全国各地落成。在我国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稳步推进的背景下,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与运营的水平提升是完善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关键所在。而往往规模不小、多位于城市重要区域的规划展览馆,在当前城市场馆集群化建设的浪潮下,是否也能结合自身特点,成为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等场馆后,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新生力军?


城市观光新地标

规划展览馆“蔓延式”发展的二十年


城市规划展览馆是集中展现城市发展历史、建设成果与规划蓝图的专业化场馆,它连接起一座城市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线性发展历程。各地的城市规划展览馆大多隶属于当地的规划局或城乡规划局,属于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虽然在命名上各地存在区别,但无论是北京市规划展览馆、延边展示中心或者濮阳市城乡规划展览馆,都在我们的讨论范围之中。

 

我国第一座成规模的城市规划展览馆是上海城市规划展览馆,此后,中国各直辖市及省会城市纷纷开始建设用于展示规划成果和整体形象的主题化场馆。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顺利召开,城市展馆的概念在我国更加普及,也使得规划展览馆的建设风潮蔓延到了更多城市和区域。目前,我国有超过100多座城市规划展览馆投入运营。


我国第一座城市规划展馆——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


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我国城市规划展览馆的建设与运营被赋予了极其深厚的含义。其既是外来访客观光的新地标、也是城乡居民重要的公共活动场所;既是接待贵宾的“城市会客厅”,也是政府规划决策与社会各界沟通的“桥梁”。


场馆建设集群潮中的城市规划展览馆


笔者近日来到北京市城市规划展览馆实地调研。


与周边的毛主席纪念堂、中国铁道博物馆相比,北京市城市规划展览馆,显得冷清很多。


二楼的临时临时正在展出“《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5年—2035年)》成果展”


放映厅里放映的是珍贵的历史影像资料《中国人民的胜利》和《老北京的叙说》。


展览馆内配有介绍北京历史文化的查询展示系统,供访客使用。


展馆利用艺术雕塑装点公共空间。


相较于展厅内的展板,一楼的书店更受孩子们欢迎。


2017年3月1日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以下简称《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中,对“公共文化设施”的范围作出了清晰的界定——“公共文化设施是指用于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建筑物、场地和设备,主要包括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站)、美术馆、科技馆、纪念馆、体育场馆、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妇女儿童活动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农家(职工)书屋、公共阅报栏(屏)、广播电视播出传输覆盖设施、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点等。”城市规划展览馆并未在列。当然,从现实功能和诉求来说,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也并不是当前各地城市规划展览馆的主要功能。

 

但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在各地建设的具体实践中,公共文化场馆的集群化趋势逐渐明显。如长沙市重点打造的“三馆一厅”建筑群(长沙博物馆、长沙市规划展示馆、长沙图书馆、长沙音乐厅),现已成为城市居民文化生活的新去处。正在建设的榆林市“三馆”项目同样将规划展览馆与图书馆、博物馆一并列入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中。身处城市文化生活圈中的规划展览馆,是否也存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呢?


在笔者看来,一座公共文化设施首先要有用于承载公共文化服务内容的物理空间和基础设施;其次,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应有明确的公共文化服务的核心内容,如图书馆向社会公众提供的图书借阅和文化交流服务;最后,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公共性和普惠性对场馆交通通达性、安全疏散便利性等方面提出更高要求。

 

而城市规划展览馆作为城市整体形象和对外交流的重要平台,大多位于城市的核心、次核心或新开发区域,占据着有利的地理位置,如北京市规划展览馆就位于东城区前门东大街,与天安门广场仅两条马路之隔,毗邻中国铁道博物馆。

 

为了承载庞大的规划展示内容,规划展览馆的规格和形制往往也比较大,且多配备有多媒体影厅、交互式体验设备、信息查询系统、公共艺术装置等内容。这使得多数城市展馆还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青少年教育基地存在,在社会教育方面承担着重要的作用。


国内部分城市规划展览馆的建筑面积(数据来自网络)


此外,不少的城市规划展览馆还在城市更新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例如,朝阳区规划艺术馆便是通过老旧厂房改建而来。


城市规划展览馆与公共文化服务之间的距离有多远?


大部分国外城市并不热衷于规划展览馆的建设,更多关于城市规划的相关信息往往公示在相关部门的网页上,而不通过实体建筑进行集中展示。

 

从为数不多的案例来看,新加坡城市规划展览馆主要通过沙盘模型、视频音频、计算机模拟等手段,展现新加坡开埠至今的发展历程和城市规划。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展馆利用数字技术手段向访客生动地介绍本地的名胜古迹,还向社会提供用以举办临时展览的区域。但除此之外,其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结合几乎没有体现。

 

香港展城馆前身是香港规划及基建展览馆,其是香港地区首个以规划和基建发展为主题的展览馆,全面展现了香港主要的规划建议、基建项目和城市未来发展方向。从展馆的网页介绍来看,除了城市规划的展览和体验外,公共文化服务在此同样难寻踪影。

 

客观分析,城市规划展览馆若要打造成为新的文化地标和高水平的公共文化服务场所,首先需要明确几个关键问题。

 

1.自身定位

 

城市规划展览馆具有对外展示交流、对内保存记录的双重功能,其中,前者的意义更加突出。而公共文化设施则主要辐射区域内的居住者,两者在定位上的差异决定了在各自内容建设、服务提供等方面的不同。倘若强行赋予城市规划展览馆以公共文化服务的职能,可能造成其自身定位的模糊不清、权责关系的重叠与运营发展的乏力。

 

2.核心功能

 

如果将城市规划展览馆打造成为城市历史文化遗存的保存载体,或引导其发展成为城市公共阅读空间,那其功能势必与博物馆、图书馆存在趋同,造成资源浪费。既要结合各地实际情况,提供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务,又要充分考虑城市规划展览馆的实际承载能力,并非易事。

 

3.资金保障

 

虽然城市规划展览馆可以利用现有的闲置空间和数字设施开展一系列的文化活动,但如果城市规划展览馆要真正兼顾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职责,其必然需要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对于各地政府而言,如何从整体上合理协调,有待思考。


虽然《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中第十八条明确指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可以采取新建、改建、扩建、合建、租赁、利用现有公共设施。”但实际上这更多针对当前基础公共文化服务相对较弱的乡镇(街道)、村(社区)。对于公共文化设施相对完善、公共文化生活相对发达的城市区域而言,新的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和载体加入,在功能、管理和提供内容上如何实现“1+1>2”的效果,还有待观察。

 

参考来源:

匠工视界,《城市规划展览馆相关案例研究——以北京、新加坡、堪培拉为例》


END


美    编 | 张楚炀


推荐阅读


城市规划展览馆相关案例研究——以北京、新加坡、堪培拉为例

2018年公共文化服务年中盘点 | 精准出招,提质增效,公共文化服务更精彩

雒树刚:博物馆是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发展的阵地与载体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