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 创新驱动,文化赋能,海峡两岸文化大咖共话如何传承弘扬中华文化
今日看点
2018年10月13日,第十八届海峡两岸文化创意产业高校研究联盟论坛在杭州白马湖建国饭店(国际会展中心)开幕。本届论坛进一步推动两岸文创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并围绕“创新驱动•文化赋能”的主题,共同探讨新形势下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言之有范整理了现场嘉宾发言以及主旨演讲,满是干货,现将内容进行发布。
戚哮虎 杭州市委常委 宣传部部长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文化产业发展第20年。2017年杭州市文化产业增加值1580亿元 占全市GDP12.6%,已经成为杭州市重要的支柱产业。如今杭州市文化产业重点探讨的是,我们如何在新时期把握机遇,发展优势产业,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当然文化产业发展到关键时期,如何提升国际化水平也是我们需要思考的话题。围绕这个问题,我们打造了国际文化创意中心,加快推进之江文化产业带建设,出台了一系列产业政策和推进计划,杭州将以最高标准和水平来建设国际文化创意中心,欢迎大家来杭州!
刘守训 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
中国传媒大学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高校、联盟的发起单位之一,一直以来非常重视文化产业学科建设、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从2006年成立文化发展研究院以来,学校整合了各类资源,并于2018年9月成立了文化产业管理学院,形成了本科、硕士、博士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方向包括文化政策与法规、文化市场营销、国际文化产业与贸易、创意设计、文化产业项目策划等领域。同时还有国家文化改革发展研究基地、国家对外文化贸易研究基地等“国字号”研究基地。
在两岸文化创意的交流中,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继续推动两岸文创高校交流合作,为两岸文创学子的提供交流、实践平台。第二,创造两岸学子游学机制,通过整合社会资源,促进两岸文化创意产业。第三,积极促进两岸学界、产业界的互动合作,共同推动双方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
郑平 全国台联副会长
海峡两岸高校文化创意产业联盟成立至今已满九年,在九年时间里,联盟主题日渐深化、规模逐步扩大,盟友数量迅速增加,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以联盟为根基的论坛已成为两岸学子互动、产业互通的重要平台。
我们拥有共同的文化血脉,有着相同的文化根基,只有立足于此,海峡两岸文化创意产业才能蓬勃发展,才能成为两岸交流合作的优质平台。全国台联愿与台湾同胞一道顺应历史大势,共担民族大业,共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明天。
范周 联盟理事长、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院长、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
九年前,海峡两岸文化创意产业高校研究联盟在福建福州成立,由厦门大学、上海同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和台湾艺术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台湾成功大学六所学校共同发起。从第三年开始,杭州市委宣传部与联盟的秘书处达成了共识,大陆的主旨论坛永久落户杭州。
联盟走过了九年的发展历程,在社会各界的关爱下,联盟由最初的6所大学发起到今天237所大学,涵盖了海峡两岸各种类型的高校、大部分985高校和绝大部分211高校以及行业的龙头学校。九年来台湾的100多所高校当中,其中有60多所台湾顶尖大学都加入进来。
主旨演讲
陈志诚 台湾大学艺文中心协会理事长、台湾艺术大学校长
新时代之文化经济体
在大众网络或大众传媒时代,信息媒体的网络传播无所不在地渗透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充分表现出大众传媒时代信息的展延铺陈效应。一如1960年代麦克鲁汉提到的“媒体就是信息”,在此基础上新时代的文化经济体即文化产业蓬勃发展。
需要注意的是,发展至目前的文化经济体既不单单是等于文化商品的概念,也不等于工业生产机制所产出的文化创意产业。在新时代,文化经济体与人们的生活品质、城市治理、乡村发展都具有紧密的联系,拥有更加广泛而深刻的内涵。
关于文化经济体的具体内涵,下图是我个人的不成熟意见。
由图片可见,文化经济体系,所包含的上述领域,需要实现跨领域联动。否则文化经济体如果还只是停留在商品的这个初级层面,那恐怕它想对于我们生活品质或是生活模式产生的积极影响就会具有局限性。因此,如何跳脱我们现存的窄化效应的文创模式,以大文化经济力来逐步翻转、建制、布署甚而厚植文化创造实体是未来发展的当务之急。
文化治理与文化经济体
文化经济体是城市治理的“广义产业主体”,文化治理为其中介,是都会治理的核轴,亦是核心平台。因此,文化部门须以更积极的“文化主体之思维”,有效益地沟通、整合,积极建立以艺术文化为核心的跨局处文化治理体制,并渗入城市治理的模式之中。
文化经济体是建立在文化治理和保护的基础上,在欧洲近20年的生活经验使得给我对此深有体会。英国在文化古迹维护时的六大路径,第一是立法保护生态平衡,第二是建筑分级管理,第三是民众参与专业服务,第四是定期维修,第五是鼓励私人企业加入维护,第六是依古迹及地景性质分类管理。正是由于这样完善的保护机制使得这些文化古迹可以成为文化经济体的载体,从而实现产业的社群化发展。
和大家分享一个经典的文化治理带动文化经济体发展的案例,即巴黎卢浮宫的“大卢浮宫计划”。“大卢浮宫计划”主要包含三大核心,即整合性之文化大建设、全面性治理大蓝图规划、协力伙伴关系之网络机制。在实施“大卢浮宫计划”后,现在每年的参观人次达到1000万人,门票收入大概8亿人民币,出口的文创商品达到40亿人民币,成功将自身打造成为一个大型的文化经济体。
“大卢浮宫计划”最具特色的是协力伙伴关系机制,卢浮宫将自己的分馆建立在阿拉伯的阿布扎比和本国朗斯。前者开创了法国公立博物馆于海外扩张的首例,从公立博物馆之文化治理的角度来看,这确实完全颠覆了大众对公立艺文机构之既定印象。后者使朗斯从法国失业率最高的没落矿业城镇,扭转成文化重镇,且恢复其历史遗迹和观光发展。
我一直认为大陆绝对有可能出现像卢浮宫这样的案例,我们可以通过文化来统合更多的力量,使之形成一种强大的机动性和竞争力,尤其是在“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可以发挥出巨大潜力。
朱崇实 厦门大学前校长、“一带一路”研究院院长
“一带一路”与中国教育事业“走出去”
1、“一带一路”给中国文教事业带来的机遇
我们知道“一带一路”是习近平主席五年前分别在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两次重要的活动中提出来的。他在哈撒克斯坦提出了“一带”的概念,后在印尼提出了“一路”的概念。
“一带一路”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作为主要内容。在这里,民心相通是最基础,也是最根本的突破。如果民心相通了,前面四通都没有大问题。
民心如何相通?这跟文化,跟教育跟各个高校有着密切的关系。我确实觉得在这一方面,我们有很多事情可以做,可以为民心相通作出重要贡献。
· 三分之二的人口与三分之一的产值
“一带一路”沿线共有65个国家和地区,44亿人口,占到了全球总人口的三分之二。但这些国家和地区的GDP总值却不到全球总值的30%。所以说总人口三分之二,产值却不到三分之一,这也说明了“一带一路”涉及的区域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为什么我们说“一带一路”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事件?因为我们知道整个世界要安宁,要幸福,要稳定,必须要消除当前的不平衡现象。而不平衡现象恰恰多发生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2、“一带一路”发展面临的背景
这个月是“一带一路”伟大构想正式提出五周年。这五年来取得了很多成就,但是也遇到了很多困难和挫折。
· “一带一路”沿线的政治、经济、文化与教育
“一带”是世界上最复杂的一条带,一路也是世界上最艰难的一条路。从政治上来讲,“一带一路”上的国家和地区是最动荡、最不安宁的地区。从经济上看,这里是发展最不平衡,总体比较落后的区域。从军事上看,战争不断,冲突不停,恐怖活动猖獗。有人统计,二战以后,世界上所发生的伤亡人数在万人以上的战争,基本上都发生在这“一带”和“一路”上,比如朝鲜战场、越南战争、两伊战争、巴尔干半岛战争、科索沃战争等等。从教育和文化上看,这是一个文化多元的地区,但是文化和宗教冲突也主要也聚集在这个地区。教育和科技总体总体不发达,世界一流大学在这65个国家和地区中很少。因此这“一带一路”想要得以实现,就要付出艰巨的努力,我们既要积极,更要慎重,既要敢听,更要会评。我觉得这也是高校的学者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
3、“一带一路”给中国文教事业带来的挑战
企业能否成功“走出去”离不开两个关键因素,市场和人才。从“一带一路”过去五年的实践来看,需求巨大,可惜我们能够提供的有效供给不足。这五年里面,特别是大陆企业,很多优秀企业、一流企业,在外面取得了很好的业绩,无论是设施联通,还是贸易畅通、资金融通等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
但是我们也遇到了很多的困难和挫折。以厦门大学为例,厦门大学在马来西亚建立了分校,所以我们平时对马来西亚的情况会更加关注。不久前马来西亚的政权发生更替,这对原本马来西亚投资的中国企业来说有着巨大的变化,也对厦门大学在当地的建设带来一定的变化。
目前企业和学校“走出去”的瓶颈就是人才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很难从“一带一路”市场上获得。另一方面,也是我们目前不够关注的一点,走出去的这些人才,如何能够让他们安心稳定的在外工作,比如这其中就涉及到涉外人员的子女教育问题。由于“一带一路”沿线绝大多数国家都很难为中国员工提供合适的教育机会和教育条件,因此员工子女大多留在国内接受教育,这就导致了员工将长期面临与子女两地分居的现实,严重影响了企业员工的稳定性,不利于企业的发展。而这两方面困难的解决,就需要政府有更多政策鼓励高校走出去。
4、厦门大学——中国高等教育走出去的先行者
厦门大学是中国第一所走出国门并在海外建设完整校区的大学。
2011年,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开始酝酿。2013年完成所有法律文件和流程,并于2014年动工。2015年第一期建设工程基本完成,建设了27万平米校舍。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在2016年2月开始招收第一批学生,目前为止已经招收了六届学生共计4300人,开设了15个专业。
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的建筑风格延续了厦门大学独特的建筑风格,目的就是要将文化带出国门,让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也具有令人印象深刻的标志性风格。
通过厦门大学走出去的实践,我们在推动海峡两岸高校和企业发展应该有新的思路。海峡两岸的文创高校与企业应该携手一起推动文化和教育走进“一带一路”,与“一带一路”建设相结合。台湾有很充沛的文化教育资源,有很多优秀的学校,特别是职业教育水平很高,但是目前台湾高线也面临着教育资源过剩的现象,因此两岸高校可以开拓思维,而厦门大学很愿意积极地与两岸高校进行交流合作。
范周 “一带一路”发展中文教领域可以作为的事情很多,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其实只是一个案例,还有很多“一带一路”上文教事业的发展和创新模式都可以在两岸高校汇总继续探索。朱校长讲完话的时候我问朱校长,明年联盟在马来西亚分校举办一次专题会议好不好,朱校长说非常欢迎。因此在明天联盟换届结束后我会向下一届理事会倡议,明年在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召开一次专题会议,希望那个时候还能听到朱校长给大家娓娓道来厦门大学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新发展和新创意。
蒋胜男 浙江网络文学作家协会副主席
未来与传统
在过去,想要跨越海峡两岸的物理距离是很难的,但是网络时代这样距离早已不在,网络、科技改变了生活,改变了时代。
网络是一种工具并消灭了所有门槛
就像旧石器时代把石头当作工具,铁器时代把铁器当作工具一样,竹简、船只、飞机、电这些都是不同时代的工具。我们这个时代,网络是最具代表性的工具。网络对于文学来说是什么?我认为是一种载体。最早我们把文字记录在甲骨上,可能只有技师能看得到。如果我们把文字记录青铜器上,只有贵族看得到。把文字记录在竹简上,可能只有士大夫看得到,文字进入网络时代,全民都能享受以文化之的效果。
或许在穷乡僻壤,很多人终其一生都看不到几本书,而现在一只几百块钱的手机就能阅尽天下文字,实现过去只有在城市里面才能完成的阅读量,网络消除了所有的门槛。我是最早接触网络文学的那一批作家之一,最能感受到网络作家与传统作家,与那些前辈们的不同之处。
前辈创作往往寒窗多年,还要面临不断被退稿的情况。但是我们这一代可以即时的把作品发到网上,同各方交流,然后进行更好的创作。我的所思所想,千里之外都有人共享。这是创作者莫大的幸福,亦是此时我辈的幸运。所有的网络文学创作者,可以取得这样的成绩,首先要感谢这样的时代。
网络只是载体,网络文学本质是文学
在网络文学刚兴起的时候,很多人并不看好,认为它是边缘的、小众的文学。我自己研究历史,其实历史上各种文学意识形态刚出现的时候并非都是主流,但只要它们有足够的生命力,就会吸引越来越多的人进入这个领域,共同发扬这种文学形态。
从类型上来说,网络文学延续了明清小说和民国传奇脉络。归根到底,网络文学的本质是文学,而网络只是一种载体。不管什么时代,用什么载体,我们始终讲的是人类共鸣的故事。就像“所有的经济学都是心理学”,所有打动你的文本和故事都包含着一种公众心理诉求。我们以前总是说,文学或戏剧会有一个俗套,比如舞台上经常出现私定终身的后花园、落难公子中状元。为什么大家要看这样俗套的剧情?这其实包含了人类的心灵需求,男孩子觉得哪怕我现在暂时失败,但总有一个女孩独具慧眼来爱我。对女孩来说我总能找到一个潜力股。所以一个简单的故事,可以演几百年。
今天提出了网络文学的类型化,听起来很新鲜,其实由来已久。我们主流的基本文学类型一直存在,比如爱情主题,从《牡丹亭》到各种各样的现代电视剧,讲的都是男女之间的爱情故事,之后进入婚姻,然后遇见婚姻的烦恼,婆婆妈妈的故事。在古代,《琵琶记》讲述家庭内部矛盾,包公断案则讲述家庭之外的矛盾,发展到现在可能是《法医秦明》。在古代,当司法未能满足所有人们内心期待的时候,就出现了新侠戏,如三侠五义、火烧红霞寺,如果大侠解决不了,就要求助于神仙,如西游记、仙剑奇侠录。另外,对帝王将相的窥探欲导致了这类题材永远能够吸引人的眼球,所以《延禧攻略》《如懿传》这样的题材会经久不衰。这都说明人的内心需要要探索,需要引起共鸣。
我为什么要写历史题材
有些文学类型长久以来处于断档状态,但是网络时代为这些类型提供了新平台,就会变成井喷状态,所以网络文学中涌现了很多优秀作品。作为作者,我们要不断地推陈出新,提升自我。我从1999年开始网络写作,深受金庸、古龙等人的武侠小说影响。当时女作家的武侠小说比男作家的更受欢迎,因为男作家前有金庸、古龙、梁羽生,无法超越。女作家则以武侠为背景,追求情感体验至上。我一直喜欢历史,但也写过玄幻、言情,因为不想重复。但逃离安全区并非易事,每换一种体裁,就会损失一波读者。网络作家非常容易被商业影响,我最恐惧的是同质化的安全区,虽然可以保障读者不流失,保障收入,但是不能保障你内心的需求。
从2004年开始,我觉得自己可以从事历史题材小说写作,从大众最熟悉的故事开始写作,由此开始了对历史题材的探索。写出了《历史的模样》一书。历史题材我会一直写下去,它迫使我大量阅读、不断探索。
魔术汉字,有趣文创
今天想跟大家讲讲“魔术汉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会写汉字。由于爱好文史,我以庙宇、历史人物为经纬进行文化溯源,再运用设计师擅长的图像式记忆法,独创了“翻转文字”,这正是源自古典文化里的创意。
六朝前秦的《璇玑图》,正读、反读、纵横迴复,均可成文,“魔术汉字”正是利用人类错视的特点,将文字正读、反读,结合两种以上字型,在意义上产生妙不可言的关联。
以“台湾”二字为例,图片中瓶子上的文字乍看之下是“台湾”,翻转一下就看到了“宝岛”二字。
汉字在中华文化传承中扮演者重要角色,文字一词,是由文和字两种概念组合 : “文”是象形文字或图形纹理延伸的通行字。汉字的特殊性,可说是直到今日,让衣着、饮食、交通,均已全面西化的我们,仍少数保有的文化符码。汉字翻转从古代就有,如迴文、颠倒文,西方宗教文字也是左右可互读,这样的尝试有趣而持续以翻转汉字为创作题材。
从1996年第一次踏上大陆,23年来往于300个城市之间,为许多中大型企业进行过品牌管理。“魔术汉字,有趣文创”。未来希望让外国朋友来台湾,台湾人去外国,用中文翻中文,中文翻英文,将中国历史文化产业透过文创商品行销到外国!
END
本文根据第十八届海峡两岸文化创意产业高校研究联盟论坛主旨发言嘉宾录音整理。
本次主旨演讲也采进行了全程网络直播,扫描下方二维码观看。
责 编 | 侯雪彤 李晓飞 赵婕 张楚炀
美 编 | 徐妤函
推荐阅读
看过来!不仅有大咖,还要开直播,第十八届海峡两岸文化创意产业高校联盟白马湖论坛有哪些新看点?
范周 | 留住国家神韵,文旅融合背景下文化遗产保护与创意开发
成长8年,成功举办15届,海峡两岸文化创意产业高校研究联盟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