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10年拆除万余个,传统城市报刊亭该何去何从?

邢拓 言之有范 2023-04-03

今日看点

随着数字化阅读、终端阅读时代的到来,一度作为大众传媒终端、文化传播窗口的报刊亭的数量正逐年减少。曾经“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报刊亭为何难逃衰落的命运?当更高效更快捷的“拇指阅读”“数字阅读”成为当今社会的常态,传统报刊亭还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转型可能吗?


一、承载着记忆与旧时光的报刊亭正在消亡


你有多久没有去过报刊亭了? 还记得上一次去报刊亭买了什么吗?在不少80后、90后的心中,报刊亭是他们一代人集体的记忆和文化符号。连载小说《最小说》《小说绘》是90后钟爱的课外读物;《读者》《意林》《青年文摘》等杂志在中学生群体间轮流传阅;车迷喜欢看《汽车之家》,NBA球迷总是来一份《篮球先锋报》,时政读者不会错过每一期的《Vista看天下》。如果说,《英语周报》填充了我们的课堂,那么报刊亭一定填充了我们的童年和青春。



每天上下课或上下班的路上顺手买份报纸,成为很多人的生活习惯。除了报刊杂志,报刊亭还会售卖饮料冰棍、零食小吃、电话和网络游戏的充值卡,为过路人提供即时的便利,可谓是服务社区的微型便利店,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



在光怪陆离、众生喧嚣的时代,信息的传播不过在指尖触屏的一刹那。伴随着纸媒折戟,承载着几代人岁月和青春的报刊亭逃不过被拆除的命运。曾经密密麻麻分布在城市各个角落的报刊亭,它的数量正逐年减少。数据显示,2008年以来,全国共拆除了10000多个邮政报刊亭。以北京为例,2008年,北京市报刊亭数量达到高峰,共有2510座,五年后,仅剩下1484座,锐减近半。北京并非个例,上海、广州、南京等城市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图片来源:网易新闻


报刊亭数量逐年减少的同时,读者群体也进一步流失。移动阅读、数字阅读的兴起,多数年轻人转而拥抱互联网。无边际的网络为阅读、求知提供了更多的可能,而坚守传统的老年群体,则成为报刊亭的守望者。目前,50岁以上的中老年群体是新闻报刊的购买主力,他们和报刊亭一样,都是当今社会的“夕阳一族”。


二、报刊亭消亡的原因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报刊亭开始出现在城市的各个角落。而报刊亭规模的进一步扩张与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报刊零售业的蓬勃发展密切相关。2000年后,报刊亭红火一时,迎来了它的黄金时代。近十年来,随着中文互联网络和数字阅读的广泛普及,报刊亭日渐萧条,在寻常巷陌难以觅其踪迹。传统报刊零售业的寒冬已临,报刊亭的关张、拆除,纸质读物的停刊、告别,或可视为一个时代的终结。



数字化阅读的冲击


数字化阅读时代的到来,人们的阅读方式、消费习惯正在发生改变。数字资源丰富、无边际、成本低的特点,迎合了年轻人个性化多元化的阅读需求。在这种趋势下,报刊亭贩卖的产品所代表的传统纸张阅读方式逐渐被人们摒弃。受此影响,传统出版物出版量呈现出年年下滑的态势。以2017年为例,2017年全国期刊出版总印数24.92亿册,同比降低7.59%;报纸出版总印数362.50亿份,同比降低7.07%。以期刊报纸为核心业务的报刊亭,无法避免地陷入了颓势。

 

近些年来,一批报刊杂志由于营收不善、管理失当、转型失败等原因,消失在了人们的视野中。2017年起,在年轻群体中风头无两的杂志《最小说》停刊,改版为选题书;处于第一梯队的纸媒《京华时报》纸质版休刊,引发了业界的热议和集体怀念。据不完全统计,仅2018年上半年,停刊或休刊的报纸便有20家左右。可以预见,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如果传统媒体仍抱残守缺、止步不前,市场上还会有更多的期刊报纸迎来相同的命运。


▲ 2017年1月1日起,《京华时报》正式休刊,保留发展新媒体。


报刊亭经营者收入微薄,难以为继

 

据央视主持人白岩松的调研数据,广州多家报刊亭日均收入不到100元,月收入3000元,而同期广州市最低工资标准为每月1550元。即便是如此低的营收,依靠的也是报刊杂志以外的附属产品。报刊亭功能业务不断扩大,食物、饮料和玩具一度担当起了报刊亭的主角,占据“C位”。曾有报刊亭档主接受采访表示,卖一瓶饮料的利润相当于卖六七份报纸。而夏天卖饮料的收入能占到报刊亭总收入的50%以上。


图片来源:羊城晚报


尽管报刊亭收入来源日趋多样化,但服务范围和对象毕竟有限,服务质量差强人意。随着复合型城市文化空间和人性化阅读体验概念的兴起,报刊亭原有的用户人群不断流失,报刊亭市场的光景势必一年不如一年。


新型文化空间的兴起,读者人群流失严重

 

在用户注意力有限且用户资源稀缺的情况下,谁吸引到用户注意力,谁就有可能在互联时代抢占高地,赢得读者群的信赖和支持。以报刊亭为典型代表的传统文化空间受到新型文化空间的挤压,生存空间进一步缩小。

 

城市街头文化空间的兴起,为城市文化地标的构建作出新的定义。近年来,许多城市街头涌现出一批微型自助图书馆。例如,北京朝阳致力于打造“书香朝阳”24小时自助图书馆。它们广泛分布于朝阳区的43个街乡,与传统公共图书馆错位运行,能提供图书预借、查询、数字阅读等多种服务。同时,与自助图书馆配套使用的移动端App还拥有5万册图书和3万集听书资源,能方便市民的数字端阅读。街头自助图书馆与报刊亭本质上都属于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一环。而自助图书馆打通了网络渠道,实现供应机构线上与线下的互补,显然更能适应时代的变化趋势,更具活力。



复合式文化空间的营造,则成为城市新的文化地标和“文青的朝圣地。诚品生活、方所、西西弗书店等一批复合式书店的成功实践有力地回击了实体书店“唱衰论”。诚品生活能屹立图书市场三十年不倒,除了图书销售的业务收入,还依赖于影像制品、家居用品、画廊经营、艺术展览、文化培训、餐饮酒店、音乐表演以及物流建置等业态。在这里,复合式书店不仅仅是一间书店,更像是一个糅合着人文关怀与生活美学的综合体。



无论是遍布街头的城市文化空间,还是作为各大购物中心标配的新型实体书店,都在试图围绕着“阅读”的初衷,为消费群体提供普遍的人性化的服务体验。相比之下,报刊亭作为城市新闻与文化传播的窗口,却因其单一的业务和“熟人式”服务,让读者无形中产生“拒人于千里”之感。


三、报刊亭如何谋求生存与发展


就目前不少城市的报刊亭被拆除、整治这一现象,社会上出现了两方声音。一方认为,报刊亭已经不适应时代的需求和社会的发展,支持逐步拆除、淘汰;另一方认为,报刊亭是城市文化的体现,是现代都市一道文明的风景,应该着手进行改造与更新。小编更认同后者的观点。报刊亭早已成为市民文化生活的一部分,构成了城市里最基本的阅读生态。一味地拆除,只能将报刊亭从地理空间上“连根拔起”,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文化空间与市民阅读需求的矛盾问题。报刊亭应该保留下来,破而后立,打造成新时代的人文之亭、智能之亭、艺术之亭。


1. 规划先行,建筑设计应体现城市文化特色

 

目前,国内许多报刊亭被拆除,原因不外乎有三,一是占道经营,影响到了周边交通运输的秩序;二是违法经营,报刊亭经营范围超出了营业执照范围;三是“脏乱差”,影响到了市容市貌。

 

针对占道经营的问题,应根据有关条例和政策进行整改,不应该一味地拆除,否定报刊亭的存在和其应有的价值。此前郑州实施“退路进店”政策,全城四百多座报刊亭被陆续拆除,有媒体称,“郑州以厚重文化自称,却做了件最没文化的事。”

 

针对超范围经营的问题,一方面,经营者应当在核准登记的经营范围内经营,自觉承担相应责任,致力于打造思想舆论的传播阵地;另一方面,在新型文化空间层出不穷、传统报刊亭步履维艰的情况下,有关部门应该与经营者共同就扩大经营范围的问题进行沟通与协商,寻求问题的最优解。

 

在不少人心中,报刊亭与“脏乱差”划上等号,极大影响到周边环境与城市形象。在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的指令下,报刊亭的设计几乎无美感可言,统一的大字、绿色的铁皮、简陋的设施,便是我们对于报刊亭的传统印象。而在审美经济的作用愈发凸显的今天,报刊亭应该是功能性与审美性兼具的文化空间体。在未来的建筑设计中,应考虑将其融入周边环境,使之相辅相成,通过精心设计,来体现出地方特色,为城市增光添彩。美国纽约曼哈顿区有200多座报刊亭,每座报刊亭都融入了一定创意,独具特色,没有一处是相同的。



2. 顺应数字化阅读趋势,打造智能型报刊亭

 

迎合数字阅读的趋势,以智能化的姿态重新回到公众舞台。与网络电商进行合作,打通电子阅读的渠道,走上自我转型升级的道路。广州在传统报刊亭智能化的道路上走在前列。顺应共享经济的热潮,打造无人智能报刊亭,只需一部手机,读者便可以完成借阅服务;搭建起公益平台,向市民、国内外游客免费推送岭南文化、广府美食、热门景点的咨询服务。与当前受到热捧的“朗读亭”合作,打造智能报刊朗读亭,为市民提供《背影》《再别康桥》等数百篇文章朗读的免费体验。实际上,近年北京、武汉、无锡等地相继推出了智能型报刊亭,主推综合性便民信息服务,受到市民欢迎。智能化并非报刊亭唯一的出路,但随着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到来,这会是其走向未来的最合适的道路。


图片来源:广州日报


3. 加强多元化人文服务供给,打造一站式服务空间与社交场所 

 

在新媒体消息持续轰炸眼球的今天,不少人提出回归书本,回归传统的阅读方式。对于消费群体而言,报刊亭等线下文化空间不能被数字阅读取而代之的重要原因,是它能提供一种可视化场景化的阅读体验,这种体验是网络电商、数字阅读所不具备的。基于此,报刊亭应提供更为多元的人文服务,为读者营造一个书香空间,为社区的居民开辟一个休闲、社交的场所,为过路的游客提供一站式的人文服务。

 

巴黎报刊亭可谓是业界转型升级的样板。为了挽救报刊亭及报刊本身的颓势,巴黎市政府授权报刊亭业主出售纪念品、雨伞、非医疗性防护品。同时,为了促进报刊亭的商业竞争力,政府决定在报刊亭独家出售“给我讲巴黎”纸张系列产品,包括笔记本、明信片等,既能保证多渠道的营收,又在无形间传播了巴黎的城市形象。



报刊亭作为重要的城市道路公共服务设施,是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座报刊亭,都应该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来进行设计与改造,避免“一刀切”。根据不同店铺的地理位置、周边人群的特征,适时调整策略,作出更为精准、个性化的服务定位。


四、总结


《全民阅读“十三五”时期发展规划》提出,支持实体书店、书报亭、高校书店等各类阅读设施的发展,发挥其促进全民阅读的公益功能。一座城市,需要包容更多的报刊亭,留住更多的人文地标。报刊亭作为城市的文化之窗,务必要在转型升级上多下功夫。迎合数字化阅读的趋势,提供更为多元化便捷化的服务,传达出文化空间应有的温度和关怀,这应是当前报刊亭转型升级所需要考虑的。


参考文章:

大洋网,《无人智能报刊亭现身广州街头,扫码八秒可借书》

羊城网,《广州最后几百间报刊亭,还能撑多久?》

刘卓、杨汀,《世界大城市如何管理报刊亭》

新京报,《白岩松:报刊亭不该消失 应打造为城市文化地标》


END


美   编 | 刘小炜


推荐阅读

报刊亭的消失是一种必然

报纸停刊,真的那么重要吗?

自媒体时代,大型报业集团与新媒体联姻势在必行

年终盘点 | 2018年出版业:出版业“小年”,提质增效,适者生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