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物“回家”路漫漫

王硕祎 言之有范 2023-04-03

今日看点

文物不仅具有一定的艺术与科学研究价值,也承载着历史变迁留下的印记,是国家和民族精神的象征与延续。但在当前,世界多个国家均面临着文物流失的问题,仅我国流失在海外各类公共博物馆、私人收藏者手中以及非法交易市场中的文物总量就超过1000万件。而想要实现流失文物的归还,在现实层面依然存在着一系列掣肘,推动海外的国宝“回家”,仍有漫长的路要走。


一、世界性的文物流失问题


文物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既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属于全人类的宝贵财富。近现代以来,由于世界范围内的战争、劫掠、偷盗、走私等多种原因,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遭遇了文物的大规模流失。


今年3月,在中意两国领导人的共同见证下,双方在意大利罗马签署并交换了796件(套)中国流失文物艺术品的返还证书,这是近20年来最大规模的中国文物艺术品返还行为。实际上,意大利于2007年在其文物市场查获了这批非法流失的中国文物艺术品,并自此启动国内司法审判程序,直到今年年初,意大利当地法院才最终作出返还文物的判决,历时长达12年。该批文物历史跨度长达5000年,上至新石器时代,下至明清民国时期,其中包括马家窑彩绘红陶罐、汉代陶猪俑、宋代黑釉瓷、民国紫砂壶等珍贵文物。


796件(套)意大利归还文物在国家博物馆进行展出


近年来,国家文物局通过外交、司法、协商等方式,已经促成30余批次近4000件(套)流失文物回归祖国。圆明园鼠首、兔首被法国皮诺家族归还;秦公晋侯青铜器等文物被成功追回;曾在英国以41万英镑被拍卖的圆明园文物“虎鎣”历经波折终回到故土;美国政府向我国归还361件(套)流失文物……但相较于我国尚处于流失状态的文物总数而言,已经归还的数量仍只是九牛一毛。


圆明园海晏堂外的十二生肖喷泉


2013年4月26日,法国皮诺家族在北京宣布将向中方无偿捐赠流失海外的圆明园十二大水法中的青铜鼠首和兔首。截止目前,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中的蛇首、鸡首、狗首、羊首依然下落不明。

 

据中国文物学会统计,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流失到海外的中国文物超过1000万件,几乎涵盖所有文物种类。而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全世界47个国家的200多家博物馆中有超过164万件中国文物,流失在民间的中国文物更是不计其数。


除我国之外,希腊、埃及、肯尼亚、新西兰、意大利、埃塞俄比亚等许多国家也都面临着文物流失的问题。埃尔金大理石雕是希腊巴特农神庙雕塑中最精华的部分,其于19世纪初被英国大使埃尔金勋爵在希腊切割解体后运回英国,后被大英博物馆收购。根据相关统计,在现存的近190块残余雕塑、壁柱、浮雕中,约有五成到六成存于伦敦,剩余存于雅典。


希腊帕特农神庙

大英博物馆内的帕特农神庙大理石浮雕,现被称为埃尔金大理石雕。


7月,美国丹佛自然科学博物馆将30件珍贵文物送回肯尼亚,并于7月29日在沿海城市蒙巴萨举行了隆重的回赠仪式。而根据肯尼亚方面的统计,目前该国仍有181件国家文物被收藏在外国博物馆。肯尼亚文化部长阿明娜·穆罕默德表示:“令人感到遗憾的是,文物的价值被转换成金钱,而不是我们民族的骄傲、荣誉和文化认同。”


实际上,追索流失文物绝非易事。从3月份意大利归还文物事件可以看出,即使是在交易市场查获的非法走私文物,尚且经历了长达十余年的审判才最终实现归还。对于存于公共博物馆与私人收藏的文物而言,难度则还要更大。


二、文物“回家”不简单


2017年,法国总统马克龙宣布,法国将在五年内归还法国在非洲的前殖民地获取的艺术珍品。但此番言论却受到了英国第二大国立博物馆——V&A博物馆馆长的猛烈抨击,并称马克龙将文物归还想得过于简单。事实也确如这位馆长所言,文物的“回家”之路可谓是困难重重。


首先,从法律层面来看,促成流失文物实现归还仍缺少必要的法律基础作为支撑。文物作为动产,一旦在流失过程中进入其他国家,其所有权的归属判定就需要符合所在国的民法规则。一方面,许多因非法掠夺而流失的文物在百余年的时间中早已多次易主,对于通过合法交易或在正规市场中取得了文物所有权的公共博物馆、私人博物馆和私人收藏者而言,他们并非侵占文物所有权的责任方;另一方面,世界各国民法中对于财产所有权的诉讼均有相应的时限规定,由于许多文物流失时间过久,相关的返还或赔偿义务在法律层面已经被自动免除。



而目前已经成文的相关国际公约对打击文物贩运及流失文物返还仍存在诸多缺失:一是无法解决历史上非法流失文物的返还问题;二是适用范围有限;三是核心条款含义模棱两可,并不具有强制性约束力,主要依靠各成员国的自主行为。


其次,从操作层面来看,流失文物归还的过程常常面临着主体认定困难等问题。目前,国际上对于“文物原出国”的划分标准一般是当前的国界行政疆域。然而由于文物发生流失的年代一般比较久远,经过上百年的历史演变尤其是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后,现代国家的领土边界、统治主体、民族文化相较于历史往往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变动,这也使得文物归还时容易出现“一物多主”的情况。尤其是对于处于两国交界地带的文物而言,常引发国与国之间的争执。同时,对于民间博物馆和私人收藏者而言,政府无权将其合法私人财产强行没收,且很难对这部分文物的具体情况进行统计。即使文物所有者同意归还,政府与其在赔偿金额等方面的分歧往往也很大。


此外,许多国家在文物归属上的观念差异也使得文物归还的进程困难重重。世界上的大型博物馆与知名收藏家大都持“文化世界主义”观点,不将文物视为“某一国家或民族所独有”的文化遗产,认为保护文物和源出地文化背景并不相关。这些文物持有主体认为,在失去了当今最先进的博物馆技术条件的保障后,相关文物在转移过程中无法得到良好的保护,文物接收方的保存、研究条件也参差不齐。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是美国最大的艺术博物馆


2002年,以大都会博物馆、大英博物馆等西方博物馆为主体的18个全球主要博物馆共同发布了《关于全球博物馆重要性和价值的宣言》。宣言中写道:“博物馆为这些很久以前就脱离了本源的文物提供了真实且有价值的背景。如果不是因为几大主要博物馆将它们展出,这些文物折射出的古代文明根本无法体现出来,全球民众也无法欣赏到这些古老的文明。”


三、推动文物归还,仍需国际性努力


总的来看,推动流失文物实现归还绝非是某一个国家或个别国家间的小规模协作所能达成的目标。保护本国文化遗产、打击非法文物交易,是世界各国应有的责任。文物归还的行为应当被纳入国际间共同打击非法交易、推动文物保护与文化交流的进程之中,通过国际性的努力实现文物保护新局面的形成。


2014年,在敦煌召开的第四届文化财产返还国际专家会议上,来自20多个国家的政府官员与专家讨论并通过了《关于保护和返还非法出境的被盗掘文化财产的敦煌宣言》(以下简称《敦煌宣言》),旨在促进文化财产保护与归还,这也是我国首次主导制定文物返还领域的国际性规则。在宣言的推动下,德国将两尊木雕像归还给墨西哥,美国分别向印度和尼泊尔归还两尊造像,英国也以借展的方式将一批文物送回埃塞俄比亚进行展览。


《敦煌宣言》发布会


近几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深化,我国与许多国家正通过搭建国际合作平台推动文化及文物保护上的交流与协作。以今年3月意大利归还我国流失文物艺术品为契机,两国签署了多份有关文化遗产的合作文件,包括关于防止文物非法进出境和世界文化遗产地结对的谅解备忘录等。两国在文物返还和保护上取得的突出成果,为各国追索流失文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也将在未来继续推动国际文化交流的健康发展。


流失海外百余年的“虎蓥”在国家博物馆进行展出


文物不仅承载着科学研究的价值,更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历史变迁的见证者。文物的流失与回归,在一定程度上与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存亡紧密相连。对于流失海外的文物而言,它们在异国他乡的展台上被观览的同时,已然不再具有传承一国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作用。


中国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与灿烂辉煌的文明,而文物作为无声的记录者,穿透漫长的时光真实地为我们展示着脚下每一寸土地上最宝贵的记忆。文物的“流浪”,不仅是文化遗产研究领域的重大损失,更是对于国家和民族记忆的割裂,对于人民的情感伤害。只有在自身的文化土壤中,文物才能真正实现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的功能,实现对国家和民族精神血脉的延续。随着国际间文化交流和文物保护协作的不断深化,相信流失文物的“回家”之路将会越来越畅通。


参考来源:李熙,《外国人为何不必归还中国流失文物》北京晚报,《意大利归还796件文物,一件件国宝回家,背后体现了什么?经济观察报,《归还劫掠文物,只是听上去很美》参考消息,《美博物馆将30件文物归还肯尼亚 含一座罕见雕像》北京日报,《流落意大利的国宝此番回家,在不经意间折射出一件事》


END


美   编 | 洪欣言


推荐阅读

新时代老字号如何擦亮金招牌?

传统景区业绩“触礁”,游客都去哪儿了?

去博物馆,拍还是不拍?

商标抢注,网红被迫成为“无名之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